高考政治哲學複習提綱
考試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識儲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哲學複習大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哲學統論
1、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哲學是“愛智之學”,哲學的任務就是尋找光明,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世界觀人人都有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3、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4、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哲學不是“科學之科學”
5、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包括思維和存在的第一性問題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和同一性問題區別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6、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意識第二,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優點: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識,感覺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及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
客觀唯心: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8、下列說法均屬於唯物主義: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天地合而萬物生。
·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氣者,理之依也。
9、下列說法均屬於主觀唯心:
·掩耳盜鈴。·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物是觀念的結合,存在即被感知。·我思故我在。
·心外無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心想事成,夢想成真。
10、下列說法均屬於客觀唯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理生萬物。上第七天創造世界。現實世界是理論世界的影子。
11、哲學屬於文化範疇,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映並反作用於經濟和政治。
真正的哲學之所以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是因為它正確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任何反映自己時代的客觀要求和歷史趨勢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
12、馬克思主義有著深厚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理論來源: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注:如果題目指明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那麼只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將實踐引入哲學範疇。
二、 唯物論
1、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除意識以外,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
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
2、運動是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離開物質談運動——主觀唯心。
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
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物質的唯一特徵是客觀實在。
4、規律:
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絡。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它,一旦違背,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不是無能為力的,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5、意識:
從意識的起源來,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從意識的內容上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從意識本質上看,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正確的、錯誤的、具體的、抽象的、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意識一切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6、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
先有物質,後有意識。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
2意識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能反映物質: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
方法論:堅持可知論。
意識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對人體生理活動有調控作用。
方法論:要重視精神意識的作用。
三、認識論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
1實踐決定意識,認識依賴於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反作用於實踐:
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使實踐誤入歧途,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12共同的方法論:
在堅持實踐第一的前提下,重視認識的作用。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3、真理的含義:標誌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真理是有條件的
真理是具體的
4、認識具有反覆性。認識具有無限性。
條件性:
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的認識總是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因素等條件的限制。
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複雜變化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認識無限性的意義: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