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複習測試題

  文言文閱讀在考試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需要同學們多做練習進行鞏固。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開寶中拜參知政事。時趙普在中書,嘗曰:“吾觀呂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真臺輔之器也。”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意以屬端.端為相持重,識大體,以清簡為務。慮與寇準同列,先居相位,恐準不平,乃請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曰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從之。時同列奏對,多有異議,惟端罕所建明①。一日,內出手札戒諭:“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端愈謙讓不自當。初,李繼遷②擾西鄙,保安軍奏獲其母。至是,太宗欲誅之,以寇準居樞密副使,獨召與謀。準退,過相幕,端疑謀大事,曰:“邊鄙常事,端不必與知,若軍國大計,端備位宰相,不可不知也。”準遂告其故。端曰:“何以處之?”準曰:“欲斬於保安軍北門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計之得也。願少緩之,端將復奏。”入曰:“昔項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願分我一杯羹。’夫舉大事不順其親:況繼遷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曰殺之,明曰繼遷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結怨仇,愈堅其叛心爾。”太宗曰:“然可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於延州,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撫髀稱善,曰:“微卿,幾誤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繼遷尋亦死,繼遷子競納款請命,端之力也。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四十》***

  [注] ①建明:即建白,陳述意見或有所倡議。②李繼遷***963~1003***:北宋時党項族人,西夏國的建立者,與北宋時戰時和。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亦不形於言 形:表現。 B.慮與寇準同列 同列:同在朝班,同事。

  C.端愈謙讓不自當 當:承當。 D.端疑謀大事 疑:懷疑。

  1.D***“疑”是猜測之意***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與”字相同,兩個“其”字也相同 B.兩個“與”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

  C.兩個“與”字相同,兩個“其”字不相同 D.兩個“與”字不同,兩個“其”字粵不同

  2.B***與:和/參與;其:他的***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3.B***夫是發語詞***

  A.意以屬端——已經屬意於呂端

  B.夫舉大事不顧其親——大丈夫辦事不顧及他的親人

  C.愈堅其叛心爾——更加堅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

  D.微卿,幾誤我事——要不是愛卿,幾乎誤了我的大事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一組是*** *** 4.C

  ①端為相持重,識大體,以清簡為務

  ②慮與寇準同列,先居相位,恐準不平

  ③時同列奏對,多有異議,惟端罕所建明

  ④若軍國大計,端備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⑤繼遷子竟納款請命,端之力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5.D

  A.呂端有宰相的氣度,因而受到趙普的稱讚,更得到太宗的賞識,但也有人認為呂端辦事糊塗,在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太宗決意任命他為宰相。

  B.呂端很注意團結其他人士,他首先擔任宰相,怕引起寇準“不平”,他反覆考慮,便請寇準參與國家大事,同升政事堂,化解了這個矛盾。

  C.同僚們在應對太宗時,常常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倡議,但這些見解和倡議都較為一般,只有呂端見解高明,很少有人企及。

  D.呂端知道太宗要處死李繼遷之母后,以項羽、劉邦的典故為例,說明殺死李母並不能緩和局勢,他建議妥善安置李母。果然取得較好的效果。

  6.把下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砭:“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以此可知泰國之政也。”

  ***1***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治療它不一定成功,那將會使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

  ***2***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以此可知秦國之政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和了解這件事的人商量這件事,卻又和不瞭解這件事的人敗壞這件事,從這裡就可以瞭解秦國的國政啊。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初,始皇尊寵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義,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於事,赦之,復其官。趙高既雅得幸於胡亥,又怨蒙氏,乃說胡亥,請詐以始皇命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然其計。乃見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鄉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願君亨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闢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扶蘇發書,泣,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屬吏,系諸陽周;會蒙毅為始皇出禱山川,還至。乃系諸代。

  二世欲誅蒙恬兄弟,子嬰諫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卒皆亡國。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一旦棄去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使鬥士之意離去也!”二世弗聽,遂殺蒙毅及內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集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二十餘萬,身雖困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藥自殺。

  揚子①《法言》曰:或問“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曰:“塹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②,力不足而屍有餘,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於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

  ***《資治通鑑》***

  [注] ①揚子,即揚雄。②此句指修長城。③光,即司馬光。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說胡亥 勸說。 B.毅當高法應死 應當。

  C.乃系諸代 拘禁。 D.其勢足以倍畔 通“背叛”。

  ***三***1.B***當,判處***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與現代漢語最相近的一項是*** ***

  A.願君審計而定之 B.反數上書,直言誹謗

  C.是內使群臣不相信 D.將軍恬不矯正

  2.D***A.審計,周密謀劃;B.誹謗,指責過失;C.相信,相互信任***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解說正確的一組是*** ***

  ①數以不能闢地立功

  ②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

  ③諸將相莫敢與之爭

  ④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c***以:介詞/連詞,相當於“而”。之:代詞/助詞;用在主謂之間***

  4.表明趙高、李斯合謀陷害蒙氏兄弟的直接原因的一項是*** *** 4.C

  ①諸將相莫敢與之爭②毅當高法應死③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④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⑤其勢足以倍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5.對揚雄、司馬光關於蒙恬的評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揚雄認為,蒙恬之“忠”,不足以輔佐君王,是無用之“忠”;司馬光認為,蒙恬之“仁”是為始皇所驅使,行的是不仁之事,不可謂“仁”。

  B.揚雄與司馬光對蒙恬修築長城,暴斂傷民、荼毒百姓的批評是一致的。

  C.揚雄與司馬光對蒙恬是否“明人臣之義”的評價是不一致的。

  D.揚雄與司馬光評價蒙恬的著眼點不同;揚雄論“忠”,司馬光論“仁”“義”,因而結論也完全不同。

  5.D***結論之中有相同之處***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里,明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你最終不能懷揣通侯的印信返回故里,那就很明顯了。

  ***2***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日夜夜抱怨,不能獲准免去外職回來做太子。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丙戌冬,從下靈武,諸將爭取子女金帛,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輒愈。帝自經營西土,未暇定製。州郡長吏,生殺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貨財,兼土田。燕薊留後長官石抹鹹得卜尤貪暴,殺人盈市。楚材聞之泣下,即入奏,請禁州郡,非奉璽書,不得擅徵發,囚當大辟者必待報,違者罪死,於是貪暴之風稍戢。燕多劇賊,未夕,輒曳牛車指富家,取其財物,不與則殺之。時睿宗以皇子監國,事聞,遣中使偕楚材往窮活之。楚材詢察得其姓名,皆留後親屬及勢家子,盡捕下獄。其家賂中使,將緩之。楚材示以禍福,中使懼,從其言,獄具,戮十六人於市,燕民始安。

  楚材奏:“凡州郡宜令長吏專理民事,萬戶總軍政,凡所掌課稅,權貴不得侵之。”又舉鎮海、粘合,均與之同事。權貴不能平:鹹得卜以舊怨,尤疾之,詵於宗王曰:“耶律中書令率用親舊,必有二心,宜奏殺之。”宗王遣使攀聞,帝察其誣,責使者,罷遣之。屬有訟成得卜不法者,帝命楚材鞫之。奏曰:“此人倨傲,故易招謗。今將有事南方,他曰治之未晚也。”帝私謂侍臣曰:“楚材不較私仇,真寬厚長者,汝曹當效之。”

  時侍臣脫歡奏簡天下室女,詔下,楚材尼之不行,帝怒。楚材進曰:“向擇美女二十有八人,足備使令。今複選拔,臣恐擾民,欲覆奏耳。”帝良久曰:“可罷之。”

  ***節選自《元史•耶律楚材傳》***

  [注] 石抹成得卜、鎮海、粘合、脫歡,均為人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於是貪暴之風稍戢 戢:收斂。

  B.時侍臣脫歡奏簡天下室女 簡:挑選。

  C.楚材尼之不行,帝怒 行:執行。

  D.今複選拔,臣恐擾民,欲覆奏耳 覆:遮蓋。

  1.D***覆:回覆***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諸將爭取子女金帛 B.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

  C.今複選拔,臣恐擾民 D.又舉鎮海、粘合,均與之同事

  2.c***A.古為爭搶掠奪,今為力求獲得或實現;B.文中為散失的書籍,今為死者生前留下的書信;D.文中為共同工作,現為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的人;C.古今皆為挑選***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3.A***B.前表物件,“向”,後表趨向,“到”;C.前是介詞,“把”,後是連詞,“來”;D.前是代詞,後表反詰,副詞;A.都是連詞,表承接,“就”***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耶律楚材秉公辦事的一組是*** ***

  ①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輒愈

  ②遣中使偕楚材往窮治之

  ③楚材示以禍福,中使懼,從其言

  ④向擇美女二十有八人,足備使令

  ⑤此人倨傲,故易招謗

  ⑥詔下,楚材尼之不行

  A.①④⑥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②⑤

  4.B***①說明有遠見,愛士卒;②受派遣;③陳述理由與秉公辦事無關***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當時社會法制極不健全,耶律楚材十分重視法制建設,積極提出建議,並被採納,促進了社會穩定。

  B.耶律楚材先是奏請皇帝釋出禁令,後又嚴明執法,不徇私情,得罪了成得卜,因而受到成得卜誣告,幸虧皇帝明察是非,才沒有遭難。

  C.成得卜曾誣陷耶律楚材,皇帝要處罰他。但耶律楚材寬厚待人,不計私怨,請求皇帝在辦完南方的事情以後,再進行處罰。

  D.耶律楚材除暴安良,為士兵積藥祛病,併為百姓生活***而公然抗旨,直言進諫。

  5.c***“有事”是“打仗”的委婉說法***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時睿宗以皇子監國,事聞,遣中使偕楚材往窮治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當時睿宗正以皇太子的身份親理國政,聽到了這些情況,就派遣中使和楚材一起去徹底查辦此事。

  ***2***權貴不能平,成得卜以舊怨,尤疾之,譖於宗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權貴不服氣,鹹得卜因為與楚材有舊仇怨,尤其嫉恨他,於是向宗王進讒言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