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怎樣培養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要從小培養,這可以讓孩子有很多朋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讓孩子學會打招呼
教孩子向遇到的熟人打招呼,向他們問好。
打招呼的時候教孩子用不同的禮貌稱呼,如“叔叔,阿姨,奶奶”等,還要教孩子使用禮貌的招呼用語“您好”、“您去上班嗎”等等。
這可提升孩子的人際智慧。
2.讓孩子進行自我介紹
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讓孩子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不必說得太多,如果孩子害羞,只要介紹一下姓名、年齡就可以了,這既能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提升他的內省智慧。
3.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家附近有幼兒園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帶自己孩子一起加入。
這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齡小夥伴玩耍的樂趣。
可能在一開始孩子會寸步不離地跟著你,但慢慢地他就會試著加入孩子們的隊伍。
不過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強他繼續呆下去,只有讓孩子感覺輕鬆自然,才有利於緩解他的羞澀。
4.讓孩子來幫忙
爸爸媽媽可以假裝自己有困難,讓孩子來幫一下忙,如幫忙搓一下抹布等。
通過勞動,孩子能建立自我服務及服務他人的意識。
父母的幫忙請求能讓孩子有參與感,並能訓練他最初的合作性,對他的人際交往有好處。
5.傳授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在與他人交往時難免會出現一些消極行為。
這時,家長教給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家長應當教會孩子怎樣跟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怎樣向別人表示感謝或歉意,怎樣才能順利地參與到別人的遊戲活動中去,怎樣向別人提出請求更合適,怎樣與別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怎樣正確地處理同伴間的糾紛與矛盾,怎樣有禮貌地向別人打招呼,怎樣請求別人的幫助等等。
6.多給孩子些鼓勵
對於交往能力不太強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指責孩子,因為指責和埋怨對孩子的社會交往不會有絲毫幫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增加孩子與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的社交行為更加退縮。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多多鼓勵,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不斷地適應新的環境,鼓勵孩子積極擴大自己的朋友圈,鼓勵孩子主動接近他人,鼓勵孩子自己去處理一些能夠解決的事情。
7.讓孩子學會善待他人
凡事光想著自己,處處想佔上風,對別人斤斤計較,要求苛刻的孩子是很難與人友好相處的,因此,教孩子學會欣賞他人,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寬容他人,學會悅納他人,學會善待他人,對孩子的社會交往是大有裨益的。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途徑
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成功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佔85%。
的確,如果孩子善於與人交往,從目前來看,他在學校一定能贏得好人緣,在家中也能深受親戚朋友的喜愛,等到孩子長大走入社會,他能結交更多的朋友,收穫很多生活、事業上的好幫手。
然而,現如今獨生子女們的表現卻有些讓人擔心: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常常表現出不願見陌生人、不敢與陌生人說話、無法與別人相處等問題。
正因為如此,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讓孩子長大後更好地適應社會,是我們家庭教育中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呢?
建議一:教孩子推銷自己
成功地推銷自己是成功他人交往的前提,家長要有教孩子推銷自我的意識。
家凱是個快樂的男孩,他走到哪裡都會認識很多好朋友。
這不,今天班上來了個新同學,第一節課後,家凱便走過去向新同學自我介紹:“我叫家凱,歡迎你加入新的班集體,以後有什麼不知道的地方你可以來找我。
現在我帶你去熟悉一下學校的環境吧?”沒兩天,家凱便與新來的同學成了好朋友。
其實,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讓孩子有推銷自我的意識。
要知道,敢於推銷自我的孩子一定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別人的需要,這樣的孩子是自信的、陽光的。
建議二:教孩子學會對別人說“讓我們做朋友吧”
初二學生子晨在參加全國暑期夏令營的時候,聽說同住的一個室友分別來自杭州、內蒙古和成都。
在與他們聊天時,他一會兒問來自杭州的室友:“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一定很美吧?”一會兒又問來自內蒙古的室友:“內蒙古的烤羊腿好吃嗎?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呢?”轉過頭接著對來自成都的室友說:“聽別人說成都也是好地方啊,尤其是成都的小吃,遍及全國。”結果大家很快就喜歡上了子晨,在一起活動的日子,他們聊得不亦樂乎,和子晨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請別人分享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是與他人交朋友、表現友好的一種方式,也是與人更好相處的一個技巧。
家長應該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給孩子傳授這樣的交友之道。
當孩子掌握了這個技巧,他就很容易贏得更多人的好感。
建議三: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在集體活動中,家長應教育孩子多幹事情、少指揮人。
如果一個人自己不做事,卻喜歡指揮別人,那麼同學就會對他產生反感,乃至討厭與他交往。
因此,家長應教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尊重別人,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別人,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學對自己態度冷淡,也不必介意,應該堅持在集體裡服務於大家,久而久之,同學就會對自己熱情起來。
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面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蔘與才有意義。
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膽量。
這種膽量,正是人際交往中所必需的。
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而合適的對手,往往也就是具有深厚友誼的夥伴。
方法四:鼓勵孩子帶同學來家裡
我曾經在班裡搞過一個活動,叫“一日管”,就是讓幾個孩子到其中一個孩子家裡去生活一天。
這個活動開展得很好,不僅孩子們非常喜歡,家長們也非常樂意配合。
孩子們對去別人家住感到非常興奮,感覺什麼都是新鮮的,他們會跟其他孩子一起學習、娛樂、做家務。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與人交往的能力也會得到鍛鍊。
幾個家庭輪流承擔這樣的活,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人際交往方面的內容非常多,我相信家長能做好這四點引導,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不會差。
方法
營造和諧家庭氛圍
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場所,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環境與需要。
良好的家庭氛圍容易讓孩子產生交往的興趣和需要,而父母對孩子交往需要的滿足則更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興趣,讓孩子從小就樂於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
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家長就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
家庭成員之間應儘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因為這種爭執的局面,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恐慌,還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對方等。
喜歡模仿是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同時也是他們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在生活中,家長是孩子進行模仿的主要物件,家長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及態度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
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如果父母不擅交往,父母經常吵架,那就會影響孩子交往。
避免家庭成為“孤島”
父母應該避免自己的家庭變成一個不與外界接觸的孤島,應該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在與他人相處中感受對方的關心和幫助,同時也學會避免自我為中心,培養樂於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
父母要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學習、工作的。
父母要讓他從小學會寬容,知道傾聽和溝通的重要,明白合作和協商的分量,學會努力讓大家認可、接納。
這是孩子邁向成功很關鍵的一步,關係到他一生的發展。
首先,孩子應該從屋裡走出來,早飯前的晨練、晚飯後的散步,都是與鄰里相熟的機會。
讓孩子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請到家裡來,有了好的玩具、新的圖書、好吃的東西,就可以鼓勵他去請鄰居家的孩子一起閱讀、玩耍、品嚐,時間一長,孩子們自然就會成為好朋友了。
其次,休息日可邀請親戚或朋友帶他們的孩子到家裡玩,有時也可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去,或相約共同出遊,讓孩子多與同齡人接觸,增長見識、增加交往經驗。
父母減少包辦代替
做父母的總是有各種擔心,孩子在跟同伴玩的時候會不會發生糾紛,孩子吃虧了怎麼辦,所以父母經常干涉,尤其是不讓孩子和稍大點的玩伴玩。
殊不知,孩子與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時能從小哥哥小姐姐那裡學到交往的技巧。
父母應充分尊重孩子,賦予孩子自由選擇小朋友的權利,但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要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
另外,在社交場合或與人交往時一些父母替孩子包辦太多,這樣做使孩子喪失自主權,會增長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不利於交往能力的培養。
所以,家長要儘可能多地給孩子以自主權,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像小朋友來家玩或孩子過生日這樣的場合,完全可以讓孩子做小主人自己來招待同伴。
如家長帶孩子上街乘車等,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問路,去購車票等,以提高其獨立處事和交際能力。
教會孩子交往技能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老師,家長需要教給孩子一些必備的交往技能,應引導孩子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在交往中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應該教育孩子要友好地與同伴交談,讚揚他人要誠心誠意,批評他人時要對事不對人;體察別人的情感,瞭解別人的需求;當接受別人給予時,要考慮別人的奉獻,追求自己需要時,考慮別人的利益;引導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要斤斤計較,不要心胸狹隘等。
當孩子遇到矛盾與問題時,應該讓孩子迎著問題去主動交涉。
讓孩子學會獨自面對交往上的小問題,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解決方法,如分享想法、換位思考、協商合作等,讓孩子學著自己解決問題;其次應該適時地公正地加以引導,培養孩子勇於改錯的精神、原諒他人的肚量。
人際關係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孩子們會更加在意,希望這些建議能給在人際關係方面有困惑的孩子們一些幫助,在新學期伊始,讓自己有個全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