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祛病功效及健身機理

  太極拳為武術拳種之一,是華夏民族值得驕傲的寶貴文化遺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祛病功效。歡迎閱讀!

  簡述太極拳祛病功效

  1、太極拳練習者正在積極參與多種科學研究測試中,做進一步的研究

  ***1***在全面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積極運用現代自然科學、邊緣科學的先進理論和儀器裝置,系統地、針對性地進行人群樣本的生理、生化、病理、心理指標測試。研究其複雜的深層規律,揭示其內在機制。

  ***2***研究中,要注重學練太極拳對大腦功能、腦電、內分泌***如胸腺***、微迴圈,以及中醫的經絡、脈象、心理引數的測試和分析。

  把人體作為高度統一的閉環調控的整體系統,從發揮精神能動性的觀點出發,探索經絡、氣血、呼吸方法的特殊作用,由此揭示其強身、祛病功效的特有機制。

  ***3***研究太極拳發現,太極拳在生理、心理、社會這種模式下發展,對人們的心理素質和人群的交際都有很大的幫助。

  ***4***長期抓好不同行業、年齡段習練太極拳人群樣本的培育、選拔及監測,考察其對不同人群健身的普適性。

  2、研究太極拳鍛鍊優化生命質量效果的指標及其機理

  其指標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如增強免疫功能、平衡內分泌、內臟功能協調、能量代謝平衡、腦功能興奮平衡、精神安詳、心理平衡、反應靈敏、動作協調等。

  ***1***太極拳在抗衰老和防止老年病著方面的研究發現,太極拳對生理機制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研究太極拳對解除精神緊張的作用。針對成年人特點,研究其在減緩和解除精神緊張狀態,提高健康水平,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方面的特殊功效和相應機理。<<<這運動做“過”了傷身短命

  ***3***研究太極拳對開發青少年右腦潛能、形象思維、生長髮育和全面發展智力的效果、鍛鍊模式及有關機制。

  ***4***研究太極拳有效的消除精神疲勞的功效和機制。現代科學證明:在進行思維、分析、判斷等緊張的心智活動時,神經系統產生的疲勞深度要大大超過同等強度體力運動的作用。

  精神疲勞消除的時間,也大大高於消除機體疲勞所需要的時間。有針對性的太極拳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群的腦力持續高強度的工作能力。

  學習養生太極拳,需要我們調節好自己的心態,這樣的話才能讓我們的學習更加順暢連貫。

  太極拳治病健身機理

  一、太極拳與《周易》、道家陰陽學說的關係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代關於研究宇宙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中國自然哲學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開山著作,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就被列為“五經”之首,它以太極為宇宙觀、以象數理為其思維工具和方法。

  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其關於萬物統一性的理論形式,表達了對大千世界的認識。

  幾千年來,《周易》的基本思想融到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之中,滲透到古代社會科技的各個領域,如滲透到開文地理、曆法、人事、醫學、武術、軍事、建築等領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調。

  太極拳也不例外,以周易六十四卦作為太極拳的基本理論。

  所謂太極,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謂天地未分之前,天地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實際上是指無極生太級,就是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陽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古代陰陽學說,早把萬事萬物都抽象化為陰陽屬性,陰陽兩爻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都包涵著陰陽兩爻的屬性,陰陽兩爻相互轉變,交錯、變化、衝撞,終至媾和,“衝氣以為和”,和而生三,即是“二生三。”

  卦畫由陰陽兩爻而生第三爻,三爻而生八卦,八種自然現象的相互作用而成六十四卦,象徵萬物,即是老子的“三生萬物”,老子的宇宙萬物生成論和術數的推衍是從《易經》的成卦程式,以及易有兩儀,四象、八卦的啟示下衍生出來的,構成道家宇宙本體的基本模式。可見老子道家學說同《周易》同出一源。而太極拳術是根據《周易》和老子道家學說的理論編排和演練,經過歷代拳師的總結和發展,產生出來的太極拳術。

  太極拳的由來,王宗嶽《太極拳論》開章明義就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太極拳論》之後,各流派均把王宗嶽《太極拳論》奉為經典,如清代光緒七年李亦畲《太極拳小序》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

  至今各派出的書,也把王宗嶽《太極拳論》列在太極拳經典之首。可見王宗嶽對太極拳的發揚光大,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二、太極拳理論同中醫基礎理論的關係

  我們知道太極作為宇宙結構模式,形象地反映了陰陽、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通規律,包含著極深厚的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領域常以太極圖來作為其原理的圖解和標誌。

  如用太極圖來表示中醫理論的模型是最為恰當的。中醫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氣機變化的升降訊息,生命活動的週期規律以及生理、病理、治療的模型等等都可用太極圖式表示出來。

  中醫根據《內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的太極思維方法,將人體的生命狀態分為未病態和已病態兩類,而未病態和已病態又以神經感覺作為劃分的標準,這樣就由未病態、已病態和神經感覺三部分構成了人體廣義病理學說的太極模型。

  所謂已病態就是“偏陰偏陽”的疾病狀態,它明顯具有痛苦感覺***症狀***而偏離人有序化的狀態。

  所謂未病態,就是符合“一陰一陽”的人體狀態,即健康狀態,沒有明顯痛苦感覺***症狀***的人體相對平衡的狀態,隱病雖潛狀在人體裡面,但它尚未破壞人體的平衡,尚未有痛苦***症狀***的感覺,這型別也屬於未病態的範圍。

  中醫書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出了這兩種人體生命狀態;“聖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亂,治未亂。”人的一生往往是巳病和未病相互轉化的一生。

  這就是人體的功能病理學說的思想,人體病理狀態通過體象資訊表現出來,它包括症狀資訊和體質狀態兩部分。在中醫的診斷和治療中,陰陽五行學說是這些體象資訊的邏輯思維和分類的工具。

  從中醫基礎理論方面分析,中醫學術體系是一個內外氣息對立統一的人體太極模型,而在人體的複雜保健及疾病控制方面分析,傳統中醫則是通過治養結合的太極模型來指導醫生臨床實踐的。

  所謂“治”就是對巳病態的結合施治,所謂“養”就是對未病態的攝養修練。中醫自古以來就有治養結合的傳統,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如治病的方藥,鍼灸、推拿、導引、暗示心理療法、食療、音樂、唱歌、頌經等療法。

  治未病有調神寧心、養生、運動、導引、攝養術,太極拳運動等專案,通過各種人體調理方法,適應天時變化,做到人體內部五行之氣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保障人體內外氣的對立統一,協調中和。

  在治養身體的各項運動中,筆者首推太極拳運動,太極拳確實有很多治病健身的奧祕。王宗嶽著有《太極拳論》就以《太極圖》為理論依據。

  用“太極圖”的陰陽哲理解釋拳理,總結太極拳中“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對立統一辯證規律,這同中醫養生理論相吻合。

  太極拳拳理遵循《太極圖》五個層次,首層為圓形,意思為“無極而太極”指太極拳開始時,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氣歸丹田,陰陽動靜,進退悉具其中;第二層意思中間分為陰陽,各得其中,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喻拳之柔中有剛,動中有靜,互為其根之意;第三層意思為五行順布,前進屬火,後退屬水,左顧為木,右盼屬金,守中為土。

  第四層意思通過人體對應協調中和作用,如前進之中必有後撐,向左必先向右,上下對拉拔長等動作,長期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內氣外放,外氣內收的感覺。

  通過內外氣的交換,運用五方五行之氣,調養人體五臟之氣,如東方屬土養肝,南方屬火養心,西方屬金養肺。北方屬水養腎,意守中土養胃。事實上,中醫學充分吸收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將“四時五臟陰陽”的理論核心運用於人體科學研究之中。

  “四時五臟陰陽”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它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化與人體的五臟、五體、五色、五音、五味、五志等用陰陽五行理論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了以五臟為主體,順應五時、五氣,人與自然界相對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第五層意思表示人與自然融合在一體。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處處有太極,太極之氣,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

  因此,古人把這些萬事萬物,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高度概括,抽象化為太極圖,用於理解、領悟和感知太極之義。

  中醫基礎理論運用太極陰陽消長的規律,發現人體的生命活動與年月日時***四柱***的週期變化有著相應相合的內在聯絡。

  《素向內經》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人身法天象地,氣血盈虛訊息與天地造化同途。”比如一年中人體陽氣的消長與四季日照氣溫的自然迴圈有關。

  這一重大的發現,更加印證了太極拳不單純是練方位的陰陽消長,同時也是練時空的整體陰陽消長。

  因此,對太極圖的理解不能單純平面靜止的理解,而是遵循宇宙規律陽順旋、陰逆旋動態中立體圓球之中去理解領悟,這對我們練習太極拳有著更深層次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