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太極拳教學的要點

  閆芳太極拳大家都很熟悉,也是近代太極拳的精髓。太極拳教程對閆芳太極拳有詳細的講解描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太極拳教學的要點,各流派都有它一套傳統的經驗總結,例如武禹襄的《身法八要》,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等。這些經驗總結,都是各家根據實踐經歷,再三揣摩而給以歸納起來的。

  因此各流派太極拳教學的要點實質,儘管一脈相承,基本相同,但說明的內容,往往因各家所表現的風格和特徵不同,所站的角度和所得的體會也不盡相同,而有精粗深淺之別。

  加上前人說明的文字,大多是用文言文書寫,和現代漢語不論在所用詞彙和文法修辭方面,都有相當距離,無形中給學習的人,又增加了困難,這裡著者想參考各家理論,闡述。

  以及過去師友間的所傳所聞,結合自身近五十年的研究心得,儘量深入淺出地加以說明,以期通過這樣的解說,使學者能夠得到提高,少走一些像我已經走過的彎路,那才是我真正的願望。

  一、用意放鬆

  太極拳教學時要精神貫注思想集中,使中樞神經系統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引導動作屈伸開合,使處處能符合要點要求,恰到好處,沒有過分或不夠的地方,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用意。

  放鬆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除了維持運動速度和保持肢體位置所應有的緊張度外,儘量放鬆,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節省體力。

  古人所謂“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這多餘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鬆,就能更好地使經絡寬暢氣血流通,有利於內勁的增長和增進身體健康。

  二、連綿不斷

  太極拳教學時一勢一式,要像“長江大海”一樣,一浪接一浪地連綿不斷“滔滔不絕”。成式時動作雖略有停頓而意識仍然不停,下一勢緊接著上一式,在兩者之間可用小圈圈來貫串銜接。

  所謂小圈圈,實際上就是古人所說的“往復須有摺疊”的摺疊。有摺疊來來去去就沒有斷續的痕跡。

  這樣才能達到連綿不斷一氣呵成的要求,給鍛鍊者以十分舒適的感覺,提高了鍛鍊興趣;在技擊上也就能達到“運勁如抽絲”、“斷而復連”、“斷而能接”、“不丟不頂”、“有縫即滲”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太極拳教學無論在做任何一個動作,或擺任何一個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隨相合地完整。

  所謂相隨就是古人所說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腰動腳動手動,眼光也隨著而動”的上下相隨。

  所謂相合,不僅要機體在形式上做到不同側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應著落的所謂“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識,呼吸和動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謂意與氣合,氣與勁合的“內三合”。

  四、分清虛實

  太極拳教學以分清虛實為入門第一步工夫。分虛實先要從大處著手。以下肢部為例:如全身重量寄於左腳則左腳為實,右腳為虛;寄於右腳則右腳為實,左腳為虛;進步時必先轉腰合胯,一腳坐實,一腳變虛而進。

  否則出步重滯,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說的“步隨身換”、“邁步如貓行”的要求。

  以軀幹部為例

  斂腹吸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腹虛而胸實,拿前後來說是胸虛而背實;拔背呼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胸虛而腹實,拿前後來說是背虛而腹實。

  以上肢部為例

  如以一手前伸為虛,則另一手輔助或平衡為實,所以在技擊上發勁放人,必須先在實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須在刀背加力一樣。

  這是大的方面至於小的方面,則正像《十三勢說略》所說的“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軀幹、四肢、一手一腳以至一個指趾,無不有它的虛實存在,要在鍛鍊者自己悉心體會,由大而小,由面而點,逐步縮小。

  在技擊上則可結合推手,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辦法來對付對方,達到古人所說“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虛實,無論在練太極拳或推手,對於機體感受器靈敏度和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能力的提高,是極其有效的訓練,因此,它實際上也是增進機體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斂腹含胸

  斂腹含胸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斂腹是在吸息時將腹壁有意識地略為收縮,使和膈肌的收縮下降配合起來;含胸是緊接著斂腹,使胸部肌肉放鬆,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間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間,稍微有內吸的意思。

  這樣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擴充套件,有利於肺活量的增加。斂腹含胸時腹壓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內氣從尾閭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間的身柱穴處提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斂入脊骨”。

  斂腹含胸一般是在動作開始或轉換變化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走化或蓄勢的動作。對初學的人來說,只能先從外形的斂腹含胸著手。結合呼吸的提斂內氣,可以留在後一步來做,避免發生偏差。

  六、拔背頂勁

  拔背頂勁也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時使兩側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後豎起身軀。

  則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間的身柱穴處,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覺;頂劫是緊接著拔背,由頭棘肌的作用,鬆鬆豎起頸頃,抬頭向前平看,頭頂百會穴處有凌空頂起的意思。

  拔背頂勁時,可使由斂腹含胸時提斂至脊骨身柱穴處的丹田內氣。

  再從身柱穴沿督脈上升到百會,經前頂、神庭、印堂而到齦交,由舌抵上顎的作用,接通任脈承漿,再沿任脈而下,迴歸小腹。

  這時丹田落歸原位,膈肌上升、恢復原來隆凸狀態,腹部內壓力增加,腹肌放鬆而有飽滿舒暢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氣沉丹田”。

  這裡應該注意的是:氣沉丹田是配合著拔背頂勁的動作,並不單獨存在,是意識引導丹田內氣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壓。拔背頂勁,一般是在動作的終了或成定式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防勁的動作。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無有缺陷”的完整。在技擊上,也就是使對方沒有空隙可乘。

  七、鬆腰收臀

  太極拳教學以軀幹帶動四肢,而軀幹的轉動主要在於腰脊部的旋轉靈活。

  所以古人說“腰如車軸”,又說“腰為纛”,“腰為主宰”,同樣說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鬆腰就是要在放鬆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題下,使兩脅肋部往下鬆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所以武禹襄把它稱為“護肫”。

  能鬆腰腰脊才能轉動靈活、上下不相牽掣,重心降低,兩腳有根而下盤穩固。

  收臀是在鬆腰的同時,有意識地使臀部稍微往裡收縮,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個曲面上,而不向後凸出。

  能鬆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豎,尾間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力向盤一樣的指揮作用

  八、沉肩垂肘

  沉肩是在放鬆肩關節的前題下,有意識地使上臂往下鬆沉,所以又稱鬆肩。

  垂肘是緊接著沉肩,使肘關節保持適當的彎曲度,肘尖尺骨鷹嘴突處向下沉垂,所以又稱沉肘。

  沉肩垂肘可以幫助拔背頂勁和坐腕伸指的形成。在技擊上肘關節保持微曲,能合乎古人所提出的“勁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對出勁的能否乾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坐腕伸指

  坐腕是當手臂前伸時,腕關節放鬆而大陵穴處有向下塌垂的意思,這樣就能使手掌上翹好像坐在手腕上一樣,因此稱它為坐腕,或稱塌腕。

  伸指是緊接著坐腕,趁手掌上翹之勢,五個手指舒鬆地伸展一下,使丹田中充盈的內氣,能毫無阻礙地循著三陰經脈,平均地貫注到五個手指,古人所說的形於手指”,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技擊上,坐腕伸指雖然已是放勁的最後一個動作,但是它和“沉肩垂肘”、“拔背頂勁”是相互銜接、相輔相成,而不能孤立地分割開來的。

  閆芳太極拳的養生價值

  1.太極拳對大腦的影響

  打太極拳要注意力集中,不可以三心二意,就是打著玩的。

  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他思緒的干擾,專注於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不散,前後連貫,綿綿不斷。

  太極拳的一些步法是需要大腦來運作的。所以可以很好的鍛鍊我們的大腦機能。從而變得越來越聰明。

  2.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動作能調動身體各組肌肉、關節的活動,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

  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迴圈,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迴流,呼吸運動同樣也加速靜脈的迴流。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應,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迴圈。

  3.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

  常年累月的經常鍛鍊太極拳,可以使我們的身體骨骼得到鍛鍊。所以長久如此,我們的身體肌肉就是很緊緻,身材也會越來越好。

  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效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效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4.太極拳對體內物質代謝的影響

  據有關檢測顯示,老年人打太極拳5至30分鐘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症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5.太極拳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由於神經系統活動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統的活動,因此它可以預防並治療某些神經系統機能紊亂而產生的消化系統的疾病。

  此外,呼吸運動對胃腸道起著機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