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精髓之擰旋走轉

  中國武術幾千年傳承,拳種繁多,合而言之為萬法歸宗,分而言之為各有所長。八卦掌是集內外家之所長, 又有別於各家的獨特功夫。說它獨特,主要在於它是在八卦圖上變卦擰旋練功和變卦擰旋技擊,特別是在先天八卦圖上環而無端的擰旋走轉,收於體內則為陰陽,發於四肢則為剛柔的高深功夫。擰旋走轉是八卦掌神妙之功的必修課,不求勁而勁自生。又暗含防守與攻擊之法,是八卦掌練功之大法,更是八卦掌神功之精髓。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先天八卦掌於擰旋走轉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真實體現,為後天八卦掌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天地。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東南為兌,西南為巽,東北為震,西北為艮。八卦掌以取象而命名,有近取諸身之說,頭為乾,腹為坤,足為震,股為巽,耳為坎,目為離,手為艮,口為兌。此為身體八卦,為先天八卦。擰旋走轉於先天八卦圖上,在掌法中,則頭為乾,腹為坤,腎為坎,心為離,尾閭第一節至第七節大椎為巽,項上大椎為艮,腹左為震,腹右為兌。此為練用,習者應多加揣摩。如乾南坤北練陰陽合和,離東坎西練坎離交宮等等。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這兩句話講的是卦爻,一卦六爻,非九即六。九是陽爻,陽為剛,為動;六是陰爻,陰為柔,為靜。似乎由此而輕易地可以判斷出剛柔來了。其實不然,剛柔通過動靜來區分。陽主動,陰主靜,動以變為常,靜以不變為常。所以說,八卦掌之變化本之於陽動陰靜。我們觀察八卦掌陰陽動靜的常與變,可用剛柔來判斷。擰旋走轉之時,胯、膝、踝、足為動,身、肩、肘、腕、掌為靜,此為下動而上靜。“動靜有常”。“梓”為剛,“旋”為柔。就是說,擰旋走轉中的動與靜是由“行剛”與“旋柔”來判斷的。剛是動,柔也是動,而這裡把柔說成靜,主要是從意識層面來看動與靜,此為八卦掌獨特之功。




 

  八卦掌人都說,八卦掌功夫是“走”出來的。有“百練不如一走”、“走為百練之祖”之說。很形象,但又很不確切。應該說八卦掌功夫是源自於擰旋走轉,是擰旋走轉成就了八卦掌之神功。八卦掌以步法為根,身法為本,掌法為主,以擰旋走轉為法,是大法。所以,擰旋走轉是八卦掌功夫之根。“走”的功夫中有“擰”、“旋”、“轉”,重點在“走”,這四者缺一也成全不了擰旋走轉。對於擰旋走轉的走法,以順時針走轉為例,掛掌中周而復始,環而無端的行進在先天八卦圖上,進右足為擺步,進左足為扣步。進右足擺步為擰身,進左足扣步為旋身。“轉”是後足前進中及變為前步落地後,身軀不是前挺,而是沿圓弧不停地轉動。這就構成了擰身、旋身、轉身和擺扣之“走”有機巧妙的結合,“走”出擰勁加旋勁,走勁加轉勁,掌隨臂行,臂隨身帶,身隨步轉。擰旋走轉得神、氣、意、力之功,得深奧、感而遂通之靈感,不但追求自身的紮實與堅固感,而且追求陰陽平衡,剛柔相濟。擰旋走轉中須達到肩在掌前,掌在腦後之狀。久之,形成深不可測、妙不可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鬆柔連貫、環環相扣的擰旋走轉之先天八卦之功。何為先天之功,就是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之功。成就其功,須用後天有為之法,練先天無為之功。

  八卦掌擰旋走轉的動與靜與其他拳種不同,功法的要求也不同。“漂而不浮,柔中見骨”,是對擰旋走轉的整體和內外合一的總體要求。八卦掌在修煉過程中,在動中求靜,在靜中求動,這是很高又是很難達到的硬性要求,但又必須做到。擰旋走轉中,身 軀及雙臂雙肩和雙掌不動,為靜;雙胯雙膝和雙足在氣進中,為動。從整個身體而言,為外動而內靜,下動而上靜。從擰旋走轉執行來看,則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求靜,靜中求動。這就是掌法歌訣中說的“身不動膀不搖,全憑膝下兩相交”。其他拳種大多是靜中煉氣,動中練體,在站樁中練氣功,在套路和基 本功中練力量練靈活。而八卦掌在擰旋走轉的運動中練靜,以動求靜,身不動中求走轉,行變勢。又以靜求動,空靜中生動,運動中入靜。擰旋走轉中達下動而上靜,身靜而體動,外動而內靜,念靜而氣動,一動而多靜。而靜非寂靜、呆靜、死靜,而是鮮活的愈靜愈動,愈動愈靜,用神統帥一觸即發之靜。八卦掌融動與靜於一體,於靜與動中出功夫,於靜與動中求空,於空與靜中生慧煉性,合煉氣與練功於一體。統修心與煉道與一法,擰旋走轉中悟陰陽,懂變卦,知動靜,變剛柔,能虛實,從而返本歸一。於一動一靜之中煉神,於動靜結合中生神,於愈動愈靜中用神。可以這樣說,擰旋走轉之靜,可使“五氣朝元”。《中和集•金丹或問》說:“身不動則精固,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火朝元;性寂則魂藏,木朝元;情忘則魂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土朝元,此之謂五氣朝元。”擰旋走轉不僅合於武術之宗,而且更合於道家之法。因為八卦掌擰旋走轉的下動上靜,外動內靜修煉方法,是嚴格遵循先天八卦“道法自然”的規律執行。道為體,掌為用。所以,擰旋走轉合於萬物消長之法則,其妙更在於合乎宇宙動靜之法。

  擰旋走轉必須在先天八卦圖上執行。據《易經》而論,“易”就是陰陽。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水火,在人體為心腎,在方位為南北,水火既濟就是“易”。“經”就是理,是奧妙之理。經講的就是水火既濟之理,陰陽平衡之理,天地相交之理,宇宙變化之理,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內臟運動之規律等等。這種理就是“經”。易經所闡述的64卦之變化之根就是先天八卦。只有在先天八卦圖上環而無端的擰旋走轉,才是八卦掌內外兼備,成就其神功之法。

  八卦掌,通過長期緩慢、輕柔、悠然、飄逸、細緻入微的擰旋走轉,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動則變勁,一勁一卦象,一運一陰陽,一擰一旋則動靜俱生,處處天人合一。八卦掌之勁是在擰旋走轉執行中順勢而生,純任自然,純以意行,純是循客觀之規律,於自然而然中求自然。先天八卦圖上的擰旋走轉,就如同地球繞太陽之執行,公轉自轉同時進行。由此可見,先天八卦是導引術。先天八卦是宇宙的語言,是宇宙之天機,是最遠古的修煉方法之體感記錄,是人體與宇宙溝通的符號,是天人合一的方法,是心靈感悟的智慧產物。在先天八卦圖上修煉的過程中,有自己的八卦影象,這是代代單傳口授,不著於書的祕傳八卦圖,是經過人體修煉所感應而形成的。先天八卦每個卦象都是運動的語言,它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神妙功夫潛移默化地、而又淋漓盡致地涵養在擰旋走轉之中,它告訴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去研究,用心去感悟。人體八卦一旦在身體上執行起來,操習者就不會“走”“練”分離了***會練不會走,或會走不會練***,就不會動靜失調了,只會動不會靜,或只會靜不會動了 ;就會練出大鬆大柔大空,練出虛無之氣勢,練出神明之感應,練出莫測之變化。練至無為而為,產生靜極生動,無中生有,與道相合之境界,這也是八卦掌追求的最高境界。

  關於擰旋走轉的形體動作變化,八卦掌人都會練,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關鍵是腳下的功夫,諸如蹬、踢、摩、探、踩五勁之功,須走出上借下勢,下借上勢;沉借浮勢,浮借沉勢;沉中有浮,浮中有沉;愈沉愈浮,沉浮兼備的真功夫,於沉浮相借相助之中體現出巨大能量。

  在先天八卦圖上有始無終地擰旋走轉,為後天八卦掌技擊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天地。八卦掌之技擊,剛柔轉換奇妙,陰陽互易隨意,虛實變換隨人,動靜變易自然。擰旋有度施巧勁,擺扣分明鬼難找。講究後發制人,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巧破千斤。人未動我不動,人若動我再動,不攔不架,不躲不閃,技擊時打中走,走中打,打中化,化中打,打中變,變幻莫測。 “不招不架,贏人一下;犯了招架,贏人十下”。八卦掌之技擊,是腳不離地,腳下一動就換了身形,一動就有了步數,身法得換在點子上,應著對方的動靜,變的越快越好,變的越小越好。就像朋友見面,上前就握手。當你近了敵身,猶如龍在地上盤來盤去,即所謂游龍盤旋不停勢,舒展之下敵命亡。混元一體,陰陽均衡,發力於根節。出手則鬆柔令其未覺,著之則冷、彈、快、脆、硬,難以抵擋。然,大多時則用極重之爆發力,著者如觸電。技擊中,八卦掌之掌法、肘法、 膝法、腿法和腳法等等,各有其獨到之精妙,推、託、帶、領、搬、扣、劈、進、穿、閃、截、攔、崩、蓋、掖、撞等用法更是隨機應變。一式變多式,一招變多招。聽勁換勁,一勁可轉多勁。八卦掌防則上中下三門緊閉,又合而不散。然,抽招換式皆護三門,此為沉肩墜肘、合膝掩襠之妙用。攻則就其虛門而以根力相擊,卻極少用梢節抽、掃、打、捶等僵力。恰到好處地把鬆柔空運用到攻防之中,更見其功之妙。身若游龍,掌若輪行,擰旋走轉中避實就虛,使對手全無所措。當你的八卦掌功夫練至精妙處,與他人交手,觸之如綿,粘之若膠,化如煙消,令對手如墜五里霧中,無處下手,無法出手。而我則隨勢出擊,擊如炸雷,著者倒地。

  先天八卦的八個卦象,於運動中變化出後天八卦掌之六十四掌法,三百八十四手法。為後天八卦掌於技法的廣泛應用開闢了嶄新的天地。在此僅舉“化”法一例說明之。八卦掌的化法有吸化、柔化、滑化、進化、退化、順化、逆化、轉化和擊化等等。只有熟練掌握化法於心於意,伸手能化,舉步就化,運用純熟,才能轉化為打,才能借力打力,才能借他人之力,捆他人之身,才能做到後發制人,才能戰而致勝。

  二、擰旋走轉遵循自然運動之法則,充分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變化規律。

  古人認為,萬物莫非氣,氣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氣。《莊子•天下》說:“易以道陰陽。”則“一陰一陽之謂道”。應該說,《易經》中的所謂神、道、易,名雖不同,其實指一物,都是陰陽。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陰陽不測之謂神”,說“陰陽生生之謂易”,實是指陰陽之氣。一陰一陽是氣的轉換之道,陰陽不測是氣的妙用之理,陰陽生生是氣的不斷產生之規律。世間萬物莫不有陰陽兩面,也可以說成是幽明兩面或晝夜兩面,引申開來則為剛柔、進退、大小、長短、方圓等等。擰旋走轉就包含一陰一陽運動、發展、變化之道。

  說“一陰一陽”與說“陰陽”有所不同,說“一陰一 陽”指的是氣的動態,是氣之流動。人在先大八卦圖上擰旋走轉,陰陽之氣在周身流動,時而陰,時而陽。陽而陰,陰而陽。說“陰陽”,指的是氣的靜態,指的是事物分為陰陽兩個方面,如晝夜、寒暑、陰晴、動靜、上下、前後、左右等等,就像人在先天八卦圖上拉開架勢,但沒有走轉,都是一個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不是道,也不能稱其為道,只有說“一陰一陽”才是道,因為“一陰一陽”運動、發展、變化的那個規律就是“道”。說“陰陽”,不過是說事物總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沒有事物運動、發展、變化。而說“一陰一陽”,則是說事物總是處在運動、發展、變化狀態之中,而事物運動、發展、變化,必然按著一定規律進行,“一陰一陽”就是這個規律。“一陰一陽”的變化規律是陰轉為陽,陽轉為陰;陰又轉為陽,陽又轉為陰。陰陽交迭著運動之下,人的形體動作方能變化出新內容。“一陰一陽”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就是“道”。“道”是自然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道”只有一個,存在於天地及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之中,它無處不在,也無所不包。“道”是無為、自然的,自然之“道”永遠存在。所以,擰旋走轉必須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求之,而不能呆板著身子僵硬著“走”。否則只能算是鍛鍊身體,而永遠求不出“道”的內涵。

  擰旋走轉遵循自然運動、發展、變化之法則,充分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變化之道。在體內陰陽交替運動,陰變陽,陽變陰,陰又變陽,陽又變陰,迴圈往復無間斷。擰身時與前行之腳形成相反之矛盾勁,為陽為剛;旋身時與前行之腳又形成共同朝向圓心旋轉的一個勁,為陰為柔。擰旋走轉中,陰陽運動、發展、變化的根源在於步法上的擺與扣,在於身法上的擰與旋,在於掌法上的剛與柔,在於步法上的虛與實,在於下動而上靜,在於擰旋之中的進與退,在於剛柔之轉換,在於擰中之“轉”和旋中之“轉”;在於擰轉之“走”和旋轉之“走”,在於乾卦天之覆蓋力,在於坤卦地之承載力,在於離卦心火之下降,在於坎卦腎水之上升等等。總結而言,上述種種變化,就是陰陽、剛柔、動靜和虛實在擰旋走轉中的內涵與變化。有的八卦掌人捨棄在先天八卦圖上擰旋走轉,而在後天八卦圖上練套路,豈不是捨近求遠?應該知道,無先天八卦,就無後天八卦;無後天八卦,則先天八卦不成全,先天八卦是後天的根,後天八卦是先天的彰顯。所以,只有在先天八卦圖上擰旋走轉,且經年累月從不間斷,讓四肢八卦同身體八卦合於一身,把陰陽、剛柔、動靜、虛實十分嫻熟的運用於擰旋走轉之中,沒有先天八卦的變化,就沒有後天八卦掌的六十四掌法,就沒有三百八十四手法。只有在先天八卦圖上擰旋走轉,才能分曉變卦知陰陽,成就八卦掌之神功。

  乾坤為天地,在先天八卦圖上是正南正北,為陽為陰,天地生萬物。乾坤兩卦既是生萬物的天地,同時又是天地生萬物之中一個獨立存在的環節。《周易•繫辭傳上》說:“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這段話是對《周易》64卦結構所作出的最全面,最精確的闡釋。這就是說,後天八卦掌64掌法和384手法的全部功理功法及技法,都蘊含在先天八卦之乾坤兩卦之中。後天64掌法是先天乾坤作為天地所產生的萬物,以及64掌法作為天地生萬物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若干掌法和各個手法之間的遞嬗規律。這說明64掌法的形成是由先天八卦之乾坤兩卦的變卦而發展成就的。由此可見,先天八卦之乾坤兩卦,既是後天64掌法中的功理、功法、掌法之理,又是64掌法變化的根本,因為它們代表著純陰和純陽,也就是“一陰一陽”。

  坎離為水為火,為陰為陽,在先天八卦圖上是正西正東。64卦的第63卦為“既濟”卦,就是水火既濟之卦,第64卦為“未濟”卦,就是水火未濟之卦。從既濟到未濟,這中間又發生了很大變化。《繫辭傳上》說:“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其中,“乾坤毀則無以見《易》”,說的是既濟之卦,“《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說的是“未濟”之卦。64掌法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看,可以看到,開始時,乾純陽,坤純陰,最不平衡。可當發展到“既濟”之卦時,已達到平衡。乾坤之變化和發展,本來由於陰陽不平衡,一旦達到平衡,這就等於乾坤毀了。“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意思是說,矛盾既以解決,就再也看不到變化和發展了。“《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這個“幾乎息”三個字很有講究。“幾乎息”,實際上沒有息,只是好似息了。擰旋走轉並沒有止息。“幾乎息”是指水火既濟卦,這是擰旋走轉要達到的結果。又說沒有息,是指“未濟”卦,是說擰旋走轉達到陰陽平衡,就又會產生新的不平衡。《序卦傳》說:“物不可窮,故受之以未濟焉。”正說明“未濟” 沒有息,“一陰一陽”仍在繼續相互轉化,擰旋走轉中,擰為陽,旋為陰,擺為陽,扣為陰,仍在無間斷的運動、發展、變化。在後天八卦64掌法結構中,“既濟”卦與“未濟”卦處於兩個環節,而“既濟”卦說幾乎息,而“未濟”卦卻說沒有息,這是說先天八卦從乾坤開始,到後天八卦的“既濟”和“未濟”,只是在功理、功法、技法上完成了一個大的發展階段,功夫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擰旋走轉變化、發展並沒有終止,“一陰一陽”環而無端的仍在繼續相互轉化。這就是說,“既濟”卦與“未濟”卦仍在不斷相互產生和發展,沒有終止,而且也不可能終止,因為時間是無限的,空間也是無限的,變化發展更是無限的,擰旋走轉運動、發展、變化的量變和質變永遠不可能停止。

  擰旋走轉中,如右腳向前擺步,則身體向右後擰去,身左側為陽而右側為陰。左腳向前扣步,則身體仍向右後旋去,此時身體右側為陽而左側為陰。擰與旋沒有止息,陰陽、剛柔變化就永遠不能停止。練功中,要擺扣分明,擰旋有度,陰陽得法,剛柔到掌。要 “走”出不練勁而勁自生的功夫。還須懂得陽日如何練剛,陰日如何練柔等等。陰陽之變化如同晝夜之運動,永遠不可能只有晝而沒有夜,也不可能只有夜而沒有晝。擺扣之步法,和擰旋之身法,就是八卦掌“一陰一陽”正確、有效、極易上身的運動。擰旋走轉是“一陰一陽”在人體內最好的運動、發展和變化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