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老子有感

  道家弟子經常把《道德經》當經念,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業。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後當時心靈很是觸動,於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執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絡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執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淨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繫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捨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衝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篇二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係的巨集觀視角。對事物發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習慣而獨立地接近於自然。

  老子《道德經》另一個廣博在於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恆、人文、國家管理、戰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緻的認識。以上是從巨集觀上對《道德經》感受。而在微觀上。

  下面對《道德經》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非常道;名可名,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規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係。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於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

  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區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一種自然存在現象。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

  2無為而無所不為”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則的事件時,無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這裡對“什麼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律”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隻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裡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生命存在帶來關於該問題的保障,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不會游泳。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地法天,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現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順序。而不是給出“神造”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這一章裡。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勝以喪禮處之***31章***

  以不戰而勝為上上,老子在強兵反戰與孫子的戰略思想同出一轍。而戰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爭策略。

  一生二,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這一句話裡。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隻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麼,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什麼?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於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從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體的宇宙,就是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因果關係。

  老子認為,最後。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於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於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執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係。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象是人類難於直觀覺察到事件。關於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巨集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可以對應於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於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於“力”對於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社會科學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範。由於人類更注重於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怨”更高層次的德”以德報怨”關於這一方面的分析範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就不在這裡進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學物理關係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對於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道德經》哪個時期,總而言之。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以萬物為芻狗"5章***6"天地不仁.

  不以任何參照系和任何道理來闡述“天地”不仁”這樣的思想是擺脫了人類侷限思維和個人情感的10個字。這是一句最高自然觀的句子。

  您發現的一切客觀現象就被固化了這一參照系的正確上面,因此,最大的自然現象不應該有參照系。然而有參照系的事實是實證性的結果,換句話說實證的真理必需有參照系。1以什麼為參照物將產生不同的視角效果,這是物理\幾何學淺顯的道理.當您選擇參照物或參照系時。

  包括所有的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範疇和方程式。因此,2人類對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個參照系下的結論。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對紅移的錯誤理解,都是參照系統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當人類以宇宙整體為參照系和建立了動力、力動學說時,必然產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學說。

  數學上是被稱為悖論的問題。而我宇宙中心依據是根據力來源於宇宙中心的相對運動。當然,3至於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數學、物理證明在數學與物理的統一之《哲學原理》一書上有更詳細的實證性邏輯推導。

  無參照系,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絡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於專業道家的分析來充實內涵。至於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道德經》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老子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認為老子是具有無參照系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見,這正是《道德經》最偉大之所在。

  篇三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於不知足,咎莫大於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才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但真正的做起來並不是很容易。我的經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並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誘-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並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於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著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為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後來為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麼?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為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麼?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於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的體現,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富”這個富不是一般人眼裡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為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著,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後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後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看看我金銀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