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二十四槍

  太極槍能夠充分體現出太極拳的沾、粘、連、隨的特點,與其他門派的槍法有本質的區別。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名稱

  夜叉探海,中平槍***即四夷賓服***,上平槍***即指南針***,下平槍***即十面埋伏***,青龍獻爪,邊欄槍,黃龍點杆,裙欄槍***即跨劍勢***,地蛇槍***即鋪地錦勢***,朝天槍,鐵牛耕地,滴水槍,上騎龍,猿猴拖槍,抱琵琶,靈貓捉鼠,泰山壓卵,美女紉針,蒼龍擺尾,闖鴻門,六封槍,護膝槍,鷂子撲鵪鶉,姜太公釣魚。

  歌訣

  夜叉探海人莫識,舞花槍去下中平。捲簾倒退且留情。下平暗定埋伏勢,滾地進來出青龍。青龍獻爪邊欄槍,纏捉往裹莫停留。黃龍點杆人難躲,花槍裙欄下無情。回頭按下地蛇槍,沖天直刷往前攻。搖旗掃地朝天槍,再掃又下鐵牛耕。回頭滴水用提顛,拗步上去刺青龍。撥草尋蛇君復志,白猿設計用拖刀。回來烏龍方人洞,青龍轉角實難攻。琵琶勢鉤棚進挫,高擎串扎難停,瞞天掠地快如風。靈貓捉鼠左右撲,轉身刺下又回頭。用鑽倒打人難避,順手往前又扎去,舞花擔山反背弓。泰山壓卵先立定,急演下扎紉針勢,蒼龍擺尾左右瞞天掠地掃。電轉星飛直掩去,回頭摔地往前攻。拋槍去闖鴻門勢,舞花擔山掃一槍。忙又按下六封勢,花槍慢把膝來護,回頭一掃真無對。回身急把鵪鶉掩,撥草尋蛇人難拒。轉身殺下往前走,低掩一槍直扎去。太公釣魚往下按,退後紮下誰敢戲。若問此槍名和姓?楊家花槍二十四。

 

  練法

  一、全舞花;二、急三槍;三、卸下珍珠倒捲簾;四、顛腿擄一槍;五、上步捉一槍掃地刺;六、掩兩槍;七、挑一槍;扎一槍,半個舞花;八、回頭半個舞花;九、挑一槍,刷一槍,掩兩槍,左搖旗一掃;十、右搖旗一掃;十一、回頭半個舞花;十二、掩兩槍;十三、上步撥草尋蛇;十四、回頭烏龍人洞;十五、往前掩兩槍;十六、左撲右撲,轉身卸刺一槍,回頭打一棍子,單手出槍,全舞花,二郎擔山,掩兩槍;十七、回頭半個舞花;十八、回頭半個舞花;十九、背後往前擋一槍,掃一槍,往右再擋一槍,往左再掃一槍,半個舞花,往前掩兩槍;二十、半個舞花;二十一、回頭掃一槍,半個舞花,玉女穿梭;二十二、回頭掃一槍,全舞花,掩兩槍;二十三、右擋一槍,轉身上腿挑一根子,扎一槍,全舞花,二郎擔山,掃一槍,半個舞花;二十四、往前扎一槍,往後退一步,轉身扎一槍。

  由上,我們對比可以看出,陳家溝槍法,主要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明代傳承下來的張飛神槍,也叫桓侯槍或張飛槍,一個是宋代傳承下來的楊家梨花槍。 不過,桓侯槍原含八槍,而陳氏拳械譜中卻剩下了“四槍”,顯然丟了四槍。四槍對扎法就是八槍對扎法的前四槍,亦即明程宗猷《長槍法選》中楊家梨花槍之八槍母的前四槍,如下:  你扎我圈裡,我拿槍。  你扎我圈外,我攔槍。  你圈裡扎我腳,我提槍。  你起槍,我拿下。  按:圈裡為大門:圈外為小門。

  我們對照分析一下:  四槍對扎法第一槍:攻方扎面,進的是大門,即圈裡:防方從大門,即圈裡回引一槍,即“拿槍”。  第二槍:攻方從小門即圈外扎左肋:防方從小門即圈外背引一槍,背引一槍即“攔槍”。  第三槍:攻方從大門***圈裡***下扎左腿,恰是八槍母的“紮腳”:八槍對扎法第三槍防方接住彼槍,連絞帶纏一槍,即八槍母的“提槍”。  第四槍:攻方從大門***圈裡***“起槍”扎咽喉:防方從大門***圈裡***面披***引***一槍,即“拿下”。

  由此,完全證明陳家溝四槍對扎法和八槍對扎法的前四槍就是楊家梨花槍中八槍母的前四槍。  八槍母后四槍,曰:  你圈外扎我腳,我擼槍。  你槍起,我攔下。  我又扎你圈裡,你拿槍。  你拿槍還槍,我拿槍。  明少林寺僧洪轉《夢綠堂槍法》之槍法八母中的“拿”,解釋如下:  “拿:我槍立勢稍低,則上空虛:彼乘空扎我面門,我待彼進滿,我前腕向前一覆,後腕貼身向裡仰,槍離彼虎口尺許,用力拿下:復手推根,扎彼面門、腰、肋,當用勾手,內外皆然。”這就是陳家溝八槍對扎法的“面披”。

  由上對照,陳家溝四槍對扎法和八槍對扎法,即楊家梨花槍法的八槍母。  陳家溝的二十四槍名稱與《紀效新書》楊家梨花槍二十四勢完全相同。陳家溝二十四槍歌訣後兩句:“若問此槍名和姓?楊家花槍二十四。”這都表明陳家溝二十四槍就是楊家梨花槍二十四勢。  陳家溝槍法的十三槍中有六勢取自八槍對扎法,它們是:面披、背纏、橫掃眉、背崩、拖槍、面纏:有六勢取自二十四槍,它們是:攔槍***拗攔、邊攔、裙攔搶***、青龍獻爪***青龍出水***、猿猴***白猿***拖槍、琵琶勢。可見,陳家溝十三槍是楊家梨花槍的一個簡化套路。  這裡的楊家梨花槍,不是北宋的楊家將槍法。宋史《李全傳》記載:“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紹定四年,全已戮。妻楊氏諭鄭衍德等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後人據此謂梨花槍始於楊氏。《紀效新書.長槍總說》“夫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神而不滯。又貴於靜也,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化莫測,神化無窮。”  由上可見,陳家溝的槍法都是從外來傳人的。傳人的時間和人都有史可查。陳家溝文修堂《拳械彙編》中有槍法圖勢若干頁,於“闖鴻門勢”一頁有附記,原文雲:“此槍系汜水縣禹家槍,系張飛傳至禹家。”此下旁註:“系張飛外甥,禹家當系禹讓家,萇乃周曾學技於禹讓,見北京體育研究社民國十年一月所出體育季刊《柴如桂儒拳師萇三篇》”文修堂抄本有《槍法自序》一篇,篇末署名“王得炳謹志”:又一行題“乾隆乙未梅日之前一日重錄”:又一行署“道光癸卯年桂月張文謨是開周重抄”。此後為槍、棍法若干頁。其後又記:“以上槍、棍譜系自王堡村得來”:此後又一行雲:“道光二十三年歲在癸卯中秋”,此後又一行雲:“張開周重抄錄謹志”。

  第一份史料表明,張飛槍曾傳人陳家溝,傳人就是禹讓。禹讓汜水人,汜水在黃河南岸,與當時的懷慶府隔河相對,陳家溝屬懷慶府,在黃河北岸,離汜水不遠。陳家溝的張飛槍,可能是從萇乃周處學的,然而沒學全,只學了四槍,或學了之後又丟了四槍,成了桓侯四槍。不管怎樣,今已完全失傳。  第二份史料記載了陳家溝槍術的傳人時間、傳人和路線。《槍法自序》署名王得炳,署於乾隆乙未,即乾隆四年***1739***。這個時代與萇乃周的活動年代雍正二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24至1783***相當。張開周重抄於道光二十年***1845***,並記載是從王堡村得來。王堡與趙堡相鄰。陳家溝陳氏後裔陳子明曾對徐哲東***徐震***說過:“王堡之槍,陳溝亦習之。”  從以上史料看,陳家溝並沒有所謂的“太極槍法”傳世。曾傳人過的槍法有桓侯槍和楊家梨花槍。  明戚繼光平定倭寇後,於隆慶初年,北調薊州防務,訓練士兵。楊家梨花槍二十四勢,就可能由其中的士兵在退役後傳至各地,包括陳家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