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勁由法生

  盤架子的作用之一是培養內勁,勁由法生,如何理解這個“法”字呢? 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人們在盤架子時,對“法”字的操作大體上有四種情況:一是對每個動作的攻防想象;二是細分每一勢的力點,如某式是“意在掌根,力點在掌根”,某式是“意在前臂,力點在前臂”;三是演練出某式的勁別,如突出擁勁或按勁;四是就一個勁,如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對稱、平衡、互爭、外撐的感覺。第二種與第三種情況,有點“某式生某力”的味道。

  太極拳走架時,如何用意練勁,且看前輩是怎麼說的。

  郝月如: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1在外面而在內。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鬆圓活之道,要神氣鼓1蕩,全身好似氣球,氣勢貴騰挪,身體有如懸空。

  這裡沒有“某式生某力”指示。



 

  孫劍雲:先父常說,郝為真先生談練太極拳有三層意境,初練時,如阻力。第二層則如嶴在水中,兩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這裡沒有“某式生某力”的指示。

  王宗嶽、武禹襄言談中也都未有“某式生某力”之練習指示。

  楊澄甫的《太極拳之練習談》。《太極拳說十要》均無“某式生某力”之練習指示。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四種情況呢? 如何看待對動作的攻防想象太極拳之所以稱之為拳術而不稱之為舞蹈,那是套路里的式式勢勢是由有技擊意思的動作構成的,長期演練,肯定或多或少會發揮出動作的技擊作用。至於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們不妨先提另一個問題:外家拳相對太極拳,更多地講究招著作用,式式勢勢技擊意思十分明顯,平時練習也是借勢發力,招招情真意切,儘管如此,倘若只練套路不去搏擊實踐,技擊作用又有多少呢?

  我們都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陳氏傳楊氏,楊氏傳吳氏,楊與陳的架子已大相徑庭,吳與楊也已是面目全非,武氏、孫氏也都各不相同。太極前輩們若真把太極拳中每一動作的作用提到“著”的角度來練習,那麼,楊式太極拳就絕不會和陳式大相徑庭,吳氏拳架和楊氏的拳架也絕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變得面目全非。我們還看到:即使習練同一式太極拳者,他們對同一動作“著”的攻防含義,也是百人百說,各自發揮著想象力。

  這些事實,客觀上說明什麼呢?

  人或疑:太極拳是按一定的動作編成套路的,怎麼能不算招式呢?從動作、姿勢上看確是有攻防之意思,由具有攻防意思的動作、姿勢編成套路,易為人們接受,因為,太極拳畢意是武術。但由於太極拳術的技擊獨具一格,因而極易為人們誤解,人們常將練硬性拳術的習慣不知不覺摻人太極拳的練習中,如在其動作中加攻防想象,某招克某招等。電視機能接收到電視臺發射的影象、聲音、色彩等訊號,這些訊號是靠電磁波“載運著”來的,這個電磁波僅是為豐富多彩的訊號服務而已,是運輸工具。太極拳套路是為太極拳的內在目的服務的,是“運輸工具”。“運輸工具”是五花八門的,練太極拳者可以打出楊式或吳式,也可以打出傳統的或國家新編的太極套路來,假道練拳,不在樣式。

  或又疑:擁捋擠按採捌肘靠總該算“著”了吧?其實這僅為八種勁別,且也只是大概意思的說法,更不是招式。只有掤勁、捋勁,沒有擁招、捋招。這八種勁別雖是以勢助勁,然勢為其次。吳鑑泉之子吳公儀先生說:“棚勁義何解?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飄浮亦不難。擠勁義何解?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意,迎合一動中,間接反應力,如球撞壁還,又如錢投鼓,躍然聲鏗鏘。” 如何看待“某式生某力”具體練習某式時,“意在掌根,力點在掌根”有沒有錯呢?對於初學者,為使動作正確和順,偶爾講之為之,作為鋪墊是可以的,沒有錯。錯就錯在式式都清楚地細分出勁點勁別,練了多年還是一條道走到底,這會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毛病,會永遠走不到“空鬆圓活,全身好似氣球”的境界。

  “某式生某力”“某式練某勁”有沒有錯?不妥。太極拳主要練“對稱、平衡、互爭、外撐”的所謂擁勁,而對擁勁的追求是貫穿在整個走架過程中的。式、勢只是?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煌?男味?眩?俚懶沸危?嫻懶飛瘛P慰篩叢右部杉虻ィ?杉虻サ街灰?桓鱟?託校?蟪扇?腿鞝恕L???猿率窖萇?鮁睢⑽狻⑽洹⑺鍤降齲?健⑹撇鉅觳豢晌講淮螅??逃諛詰奶??⑷聰嗤??庖?楣τ諶嗣遣⒚揮邪湊?ldquo;某式生某力”“某式練某勁”來練。對式、勢細化到“某式生某力”“某式練某勁”的程度,會無可避免地產生凸凹,甚至僵硬,會影響周身渾圓,背離內家拳的本義。

  

  太極拳到相當程度後,你問這一式一勢其力點在哪裡,卻講不出來。比如,摟膝拗步,力點在前伸之手?摟膝之手?虛靈頂勁的頭?腰形上頂的腰?後撐的脊背?走架過程,前行中寓後意,後坐中寓前意,左去時寓右意,右去時寓左意。左旋右轉,前進後退,收進來放出去,全身所有關節不分先後同時伸或縮,可謂諸點皆為力點。談力點、談招著都只能對初學者偶爾講之,不可唯此為求,太極拳是要整體去練的,勁點是全身的。

  太極拳相對外家拳更多地講究“不變應萬變”。招式很難應萬變,渾圓勁才比較容易應萬變。渾圓勁是怎麼練出來的呢?勁由法生。這個法就是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在走架的過程中,著意體驗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對稱、平衡、互爭、外撐感覺。通俗地講,就是在走架每一式中,多講究諸如上下對拉勁,左右對拉勁,脊背向後的撐勁,兩肘沉而鬆活,兩掌合而蓄涵,以腰為主宰的沉穩步,中定、空鬆圓活、全身好似氣球等感覺。拳家稱之為練熟身法。

  對每動作攻防想象或某式生某力,可以有這種練習過程,也可以沒有這種練習過程。如果是有的,則練習時間不要過長,練習起來不要太當真。

  王薌齋說:“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雲此者,對於拳學認識尚遠。”“拳術鍛鍊如果只著眼於技擊的技術和技巧,只偏於某一姿勢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會背離拳術的總體要求。”“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敵,那更是要任何方法不許有,要是有了人造方法參雜其間,可就把萬變無窮的本能妙用丟絕了。”“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互斜互爭………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