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時節起居養生

  大寒時節養生很重要,有很多的方法。那麼,大寒如何通過起居養生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大寒節氣養生有什麼方法,歡迎閱讀。

  大寒如何起居養生:

  大寒節氣天氣寒冷,由於北方冷空氣勢力強大,空氣乾燥,雨雪較少,我國大部分地區呈現出一種持續“晴冷”的態勢。對老年人來說,本月最需預防的是心腦血管病、肺氣腫、慢支氣管炎等慢性病。由於持續的低溫,使得面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臟的工作量增大,容易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乾燥寒冷的氣候,還容易使老年人患感冒、肺氣腫和支氣管炎。這些病症都會加重冠心病的症狀,並可誘發心絞痛。所以,有心腦血管病史的老年人在此節氣中尤其要注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門,避免感冒。早上應儘可能晚起,中午或下午可到戶外活動一個小時左右,外出時一定加穿外套,最好戴上口罩、帽子、圍巾。

 

  此節氣一般以晴為主。所以,老年人要注意利用陽光來保養身體。冬季晒太陽對老年人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首先,冬季老年人體溫較低,晒太陽,能給人溫暖,促進血掖迴圈和新陳代謝,也使老人心理感覺愉快;第二,晒太陽能增強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能有效預防老年骨質疏鬆症;第三,晒太陽對類風溼性關節炎、貧血患者恢復健康有一定的益處。當然,冬季晒太陽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年人應選擇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後的“黃金時段”,每天堅持晒30-60分鐘為宜。

  冬季寒冷易使老年人患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而此節氣的天氣特點除了寒冷外,空氣也比較乾燥,白天的平均相對溼度一般低於50%,加之室內採暖,居室內的溼度常常只有30%左右,這種乾燥的氣候會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狀。因為空氣溼度過小,就容易造成痰液粘稠或結成幹痂不易排出。這樣,不僅使得貯留的痰液成了病毒和細菌的孳生地,從而進一步加重感染,而且結成幹痂的痰液會固定於氣管粘膜上皮,使得粘膜頂端的纖毛不能依靠正常運動來幫助排痰,從而進一步地破壞了粘膜纖毛毯的生理功能。一些在冬季感染上了咳嗽的老年人,則總有一種“咳痰不盡”的感覺。所以,老年人在注意保暖的同時,也要關注身邊的溼度,早晚要多開窗通氣***因早晚室外溼度相對較高***,室內取暖時也要注意在地板上灑點水,或是晾一些溼毛巾之類的東西,以增加空氣溼度。

  老年人冬季運動有更多的講究。首先,運動的準備時間要相對長一些,以便讓身體充分地熱起來,使全身關節、肌肉進入運動狀態。其次,運動的強度要相對小一些,減少疲勞的發生,以便運動後機體能較快的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建議的運動方法是:在室內做全身關節操,活動全身關節,隨後做原地跑步鍛鍊,直到全身發熱,手腳溫暖,持續15~20分鐘。

  老年人在居室中應堅持用冷水浴和按摩的方法增強體質。冷水浴指臉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冷水不必太冷,也可逐漸從溫水開始。用毛巾打溼洗臉、手或足,然後將毛巾擰乾一些再洗臉、手或足,如此反覆,直到局部發熱。此法可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按摩法也稱乾洗法,即用雙手作洗臉狀,搓臉、梳頭、摩頸、擦耳,反覆幾十次到上百次,直到頭面發熱為止。此法一方面可以通過調節頭頸部經絡穴位狀態,增強全身的整體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防止風寒感冒。

  老年人的飲食調理,除堅持飲食的一般原則外,冬季飲食強調熱量充足,以溫熱性的食物為主。常用的食補佳品有羊肉、雞肉、狗肉等,對陽虛的老人尤為適用。補益食品舉例:補氣的有蓮子、大棗、糯米、雞肉等;補血的有豬肝、龍眼等;補陰的有木耳、芝麻、兔肉、鴨肉、龜肉等;補陽的有羊肉、狗肉、鹿肉等。

  老年人還要加強足部的保健。腳除了支援人體的重量外,還像水泵一樣,把遠端的血液推向心臟,使全身血液流暢,促進機體健康,所以腳又被稱作是“第二心臟”。加強腳部的保健,是擁有良好體魄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冬季,對腳部的呵護就更加重要。首先,要加強腳部的運動。據測算,人一天必須走一萬步以上才有利於腳部功能的發揮,如果一天到晚很少動腳,不僅對腳部組織有影響,對機體健康也不利。所以,平時除了要加強鍛鍊外,上下樓儘量不要乘電梯,外出儘可能步行。

  其次,進行足浴。民間有“睡前洗腳,賽吃補藥”的說法。睡前用溫熱水洗腳,不但可洗去腳上的汗臭和汙垢,還可消除疲勞,更主要的是能祛病強體。足浴過程中,通過不斷搓揉刺激足部穴位,可滋補元氣,壯腰強筋,延緩衰老;若加入適量的生薑或辣椒水,更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迴圈。

  再次,可進行足底按摩以活血舒筋。按摩腳底,刺激腳底穴位,可促進血液迴圈,有益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