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養殖死亡的原因有什麼
有些花友們會感到很不解,為什麼別人養的杜鵑花枝繁葉茂的,而自己的沒養多久就死了,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杜鵑花養殖死亡的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杜鵑花養殖死亡的原因
通風換氣不良杜鵑花性喜涼爽,空氣清新,通風不良易形成高溫、燥熱的環境,且易發生褐斑病、紅蜘蛛等病蟲害。應改善通風條件,用清水噴洗枝葉,增加溼度,同時減少澆水量。
長期光照不足杜鵑花色豔,花期較長,放在室內,植株體內養分大量消耗,而光合作用又受影響,養分不能及時補充,會出現植株不明原因地枯萎死亡。夏季需遮陰,以免強光灼傷葉片,但春季、夏初及冬季均應在上午接受光照,避免長期置於較弱光線下土壤鹼性粘性杜鵑花屬鬚根系植物,要求土壤PH值5.5至6.5,以透水性強、含豐富腐殖質培養土為宜,培養土配製後應殺蟲滅菌或高溫消毒後才能使用。粘土通透性差,鹼性土會造成杜鵑花花小,莖葉、枝梢乾枯,甚至死亡。
水肥使用不當由於杜鵑花根系纖細,因而怕幹又怕澇。澆水過多會引起落葉、落蕾,如果經常處於水分過多的狀態,易引起爛根死亡。應適度澆水,土壤見幹見溼,保持空氣溼度在70%以上,冬季嚴格控水,保持土壤微潮即可。杜鵑花不耐大肥,尤忌濃肥和生肥,如施入臭雞蛋、死畜禽等未經腐熟的生肥或濃度過大的化肥,易燒根而使植株枯萎死亡。杜鵑花施肥時應注意量少,如需肥量較大,可增加施肥次數,同時,增施少量硫酸亞鐵。10月停肥,以免萌發新枝,影響安全越冬。
杜鵑花換盆不夠及時常年不換盆會出現株大盆小,根系過多過長,盤結過密,在盆內無法舒展,養分耗盡,日久衰竭死亡。因此,杜鵑花每3年至少換盆一次,將植株從舊盆中脫去,剝去部分宿土,使鬚根散開,剪去過長的鬚根和病根、枯根,換上新的培養土,促進根系新陳代謝。
杜鵑花澆水酸化的方法
北方土壤鹼性,因此水的硬度和PH值也高,長期用這樣的水給杜鵑花澆水,會對杜鵑造成慢性危害,最終會導致死亡。常聽說杜鵑養不過三年,主要就是水質的原因。
因此澆花前,需要對水進行酸化、軟化處理。處理水的方法主要是向水中加藥劑,常用的有FeSO4、食醋。如果有條件,有草酸也很好。
不同地區水的硬度不同,因此加藥量也不同,第一次使用時應該做試驗,向水中逐漸加藥,同時用PH試紙測試,當PH值降到5.5時,記下用藥量。
如果沒有條件試驗,可以用別人的經驗方法處理,有推薦0.1%FeSO4的,有推薦1升水加4ml醋的,兩種方法都是成熟可靠的方法,只是用量不同人有不同建議。我是用3升水加1克草酸,混濁形成白色沉澱後,再加1克FeSO4,這個溶液不太穩定,時常變成鐵鏽顏色。如果改變順序,兩樣同時加,就不會形成深澱。
我是不管什麼結果,直接澆就行了,效果挺好,受硬水傷害長勢變弱,且發黃的杜鵑慢慢開始恢復,剛開始就用這個溶液的杜鵑生長更好。有人用果皮等泡水酸化,降PH值效果明顯,但各種書籍論文中沒有見到推薦這個方法,可能它的其它影響還有未知數。
為防止配製的溶液不是最佳濃度,時間長了危害積累,可時常過量澆水,將盆底流出的水棄掉,起到沖刷作用,保持盆內環境穩定。
用以上簡單的方法栽植新杜鵑,包括一些狀態不太好的植株,成活率幾乎100%。
杜鵑花葉子發黃的解決方法
一、杜鵑花葉子發黃原因
水土偏鹼
北方地區的土壤及水含鹽鹼比較多,而杜鵑花是喜酸花卉,若水土中缺少可溶性的鐵元歲,杜鵑就會出現黃葉現象。所以在栽種時,儘量選擇酸性土壤,生長期間多澆些礬水,或者澆點食醋。
光照不當
杜鵑花喜涼爽陰涼,但若長期放在遮陰不見光處,或者光照過強,會導致杜鵑花枝葉徒長,葉片薄而黃,不開花甚至開花少,需要及時將花盆移到向陽處或背陰處。
受到強烈刺激
杜鵑花的葉片比較脆弱,在防止病蟲害時噴灑的一系列藥劑,都有可能會造成葉片發黃。藥劑濃度過大,並且有殘留有毒氣體,或者環境驟然變緩,忽冷忽熱,都會造成杜鵑花葉尖或葉面局部發黃焦枯。應合理使用農藥,減少不必要的空氣汙染。
溫度不當
杜鵑花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冬季溫度在10℃以上可安全過冬。但冬季天氣多變,若未及時移到室內或有冷風直吹,杜鵑很容易受到凍害,導致黃葉,嚴重時還會枯黃而死。所以,每年10月中旬將杜鵑移到室內養護,放在向陽處,控制室溫在10℃左右。
二、防止杜鵑花葉子發黃的方法
除了上文說到的控制好溫度、水分、陽光、土壤外,還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及時換盆
每2年左右的春季或秋末翻盆一次,盆土宜用含腐殖質豐富、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質土壤。翻盆時,只換掉1/3的即可,以免土壤環境變化過大,影響植株生長。
及時修剪
杜鵑花每年花後應修剪一次,剪掉病枝、弱枝,將徒長枝進行短截,不僅能促進植株的生長,還可以保證株形完美,枝條分佈合理。修剪得當可增強植株的透光性,促進杜鵑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