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決定因素是勤奮
愛迪生及公司員工一生共有約一千多項發明創造,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人們常說,托馬斯·愛迪生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歷史上只有為數有限的幾個人像第一盞電燈的發明者一樣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當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稱他是“一位發明的神靈”、“一位能生產的天才”,而把他列為世界偉人的時候,他感到心神不安,他甚至對天才二字感到憎惡。他說:“將自然界的奧祕取出來運用在為人類謀求快樂上——當我們在今世最短促的時光中,我不知道有比這樣更好的服務。”他又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流汗。”他對那些稱讚他是天才的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假話,艱苦的工作才是實在的。我的發明是靠實踐得來的,絕不是什麼天才。”
愛迪生在談到他的創造發明說:“倘若一個人過去沒有成績,不足以表揚自己,那末,請他埋頭工作,不要多開他的尊口。我深信實事求是不空談的人。”他還說:“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祕,並以此為人類造福,這是度過我們短暫一生的最好方式。”當有人問起愛迪生的成功祕訣時,他說:“要幹,一直幹到底,不成功決不罷休,要有毅力才行。”這些話,既表達了他從事創造發明的目的,同時也反映出他為達到這一目的而付出了何等艱鉅的勞動。為了找到一種既能發光又不會立即被燒燬的燈絲,愛迪生到圖書館翻閱了數百種技術資料,做了200多本資料摘要。與此同時,他對各種有可能被用作燈絲的材料進行了廣泛的實驗。
年輕時的愛迪生一心埋頭工作。有人曾作過這樣的計算:“五十年中,愛迪生在他的實驗室裡或工廠裡,每星期的6天,甚至7天,常平均有18小時的日常工作。以多數人每日8小時的工作計算起來,他在建設的工作上所貢獻的時間,普通人要費125年的勞力。”一位跟隨他多年的人描寫初次見到愛迪生的情形:他無異於普通青年,油垢滿身,好像工匠一樣,蓬首粗服,彷彿是個流浪漢,但是心胸深廣,一見到他,就令人油然起敬。”由於他對科學發明入了迷,所以鬧出了不少笑話。
“一天早晨,僕人送早點來時,他正昏昏的睡著,僕人不敢去驚動他。但這時,他的助手已吃完了早餐,趁著片刻的休閒,有心愚弄他一次——他把雞蛋火腿等空碟子放在愛迪生面前,等他醒來,看見這些空碟子,喝乾了的咖啡杯子,和滿桌的麵包屑,他懷疑地擦了擦眼睛,思想了一下,以為他確已用過早餐,於是,他照例吸完一枝香菸後開始工作了!直到他的助手們哈哈大笑以後他才知道是被作弄了!”
1871年聖誕節,是愛迪生同瑪麗小姐結婚的日子。他做起實驗來竟把這個日子忘了,一直工作到深夜,而讓新娘一人在洞房裡空等著他。
又如,在他鑽研電報技術時,忘記了交稅,稅務局催促他,說如果再不來交,就要增抽12%。於是,愛迪生匆匆地跑去了。那裡,隊排得很長,他只好等著。可是,到他擠到視窗的時候,竟把自己的名字忘記了。
愛迪生總是專心致志,完全不管時間,埋頭鑽研和實驗。據說他終身未帶手錶,所以,愛迪生的生活,不為時間所束縛。
愛迪生是一個不尚空談,持之以恆的實幹家。1914年,愛迪生的實驗所失火焚燬了,損失達400萬美元。這一重大打擊並沒有使他停頓下來。他說:“我已67歲,但還不算太老,我要重新做起。”
1924年5月,美國投票選舉國內最偉大的人。愛迪生得票最多,光榮當選。美利堅合眾國授給他一枚特級國會榮譽勳章,這是國家的最高獎賞。這時愛迪生已經77歲,還是照樣“一天干兩班”,從來沒有想到要退休。他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麼,然後我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
凡是和愛迪生接觸過的人,對於他不尚空談這一點深有感觸。我國一位總工程師曾於1925年考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和愛迪生有過一些接觸,他後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我幾次和愛迪生的接觸中,感到他不尚空談,重視實際。有一次愛迪生又來工廠,看到我們這群大學生,說要考考我們。他拿起一個燈泡對我們說,‘請你們計算一下它的容積是多少?’我們忙拿起紙和筆,有的用積分去算,有的用微分去算……算了很久,還未算清楚。愛迪生邊看邊笑地說,你們已很有點學者的樣子,但是這樣太麻煩了。其實求它的容積很簡單,只要在杯子裡盛滿水,燈泡放進去溢位多少水來,這就是它的容積,說得我們恍然大悟。這一次的談話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使我一輩子都牢記,搞科學要講究實際效果,不能空談理論。”
愛迪生有獨創的推理力,更重要的還有實驗的態度。他在要做一種研究以前,第一步必先準備充分的預備知識,先去調查前人關於此事項已有過何等造詣,他對前人所已獲的成果並不即信,還須運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施行種種實驗。因之常發現新結果。
“愛迪生與人走著同一的路,結果常會到別人未曾涉足過的荒地裡去。”他有一個多年的助手曾這樣說:這個助手曾費了許多心力想制某種化合物,終於不成,可是愛迪生卻以同樣的方法,得到很滿足的結果了。
愛迪生對於自己的行為常抱相當的自信,別人對於他的研究,任憑怎樣批評,一概不睬。當他研究用鐵筋土造建築物的時候,許多人都以為鐵筋土中所加的小石子必將在柔軟的水門汀底沉聚,決難成功的。可是他卻照了自己的方案好好地成功了。他常先把既定的事實擺在腦子裡,然後再去運用他的豐富的獨創力。
他必須把自己研究的結果一一留記於筆記簿,把所筆記的交給助手,叫助手再把實驗的結果一一記入,每日報告他一次或數次,他終日巡迴實驗所中的各室,指導監督,記憶力很強,全體助手所做的實驗,他都能一一記得,宛如自己去實驗一樣,實驗用的筆記簿每冊厚約200頁,從門羅公園時代以來,已要以千數來計算了。這許多的筆記簿中,儲存著他數十年的想法、設計、圖稿等等的成績,以及部下所進行的無數的實驗。
在研究工作中,愛迪生對於實用性非常重視,從不把自己束縛在抽象的數學推導和繁難的計算中。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艾·阿西莫夫寫道:“抽象的知識很少能引起愛迪生的關心,他是一個非常講究實際的人,他的興趣在於把別人一些抽象的發現聯絡起來,做出實際有用的裝置。”有一次,他讓助手設計發電機中線圈的繞法,這位助手拉了好幾天,還無結果。愛迪生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叫工人做幾個模型呢?你可以用繩子在模型上繞來繞去地試,用這種方法決定繞圈怎樣繞最合理,而不必再在紙上畫那些憑空想象的線條。”助手反對說:“可是,您說的這種做法在書本上是找不到根據的呀!”愛迪生卻說:“如果的確能用,你又何必去管它呢!”助手按他說的去試,馬上發現這個方法既簡便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