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是怎樣形成的

  市場起源於古時人類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 指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市場的形成過程是如何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

  市場形成的過程

  市場作為經濟範疇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然而由於我們長期以來,總是把市場作為社會主義的異物加以批判和限制,因而對於市場的產生及發展等問題,我們從未進行過認真地研究,特別是對於涉及市場的某些關鍵的理論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理論工作者都能說清的。例如,究竟是先有商品還是先有市場;究竟是社會分工決定了市場的存在,還是市場交換推動了社會分工;市場交換究竟是產生於私有制還是公有制;市場交換與商品生產孰前孰後等等。為了使我們能夠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就只能沿著歷史的線索,來探索市場的產生及其發展過程。

  自從1877年路?亨?摩爾根的主要著作《古代社會》在倫敦出版之後,人類對古代社會的認識大大地前進了一步。他的《古代社會》一書,曾經引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特別注意,因為這部著作從另外的途經和方式證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摩爾根在這部著作中,曾將古代社會劃分為三個時代,即矇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並把前兩個時代作為研究的重點。同時,“他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又把這兩個時代中的每一時代分為低階階段、中級階段和高階階段,”從而為人類探討古代社會的發展和演變奠定了基礎。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摩爾根是第一個具有專門知識而嘗試給人類的史前史建立一個確定的系統的人;他所提出的分期法,在沒有大量增加的資料認為需要改變以前,無疑依舊是有效的。”恩格斯吸收了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寫下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不朽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在這一著作中,恩格斯不僅歷史地論證了家庭及社會結構的演變過程,而且證明了一切人類社會的發展都同人類自身的生產活動相聯絡。正如他在這一著作的序言中所說的,“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隨著現代考古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恩格斯的這一論斷不斷得到充實和證明。市場的產生也同樣如此,市場作為對交換活動的高度概括,同樣是在人類的直接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隨著剩餘物的出現逐步形成的。如果我們進一步考察市場產生的源頭,那麼處於原始社會矇昧時代末期的偶然的和自發的交換行為,就是市場產生的最初形式。

  最初的交換活動發生在野蠻人中間,這種交換,同反映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而結成的廣泛社會聯絡的市場相比較,還是極其原始落後的。當原始社會由矇昧時代進入野蠻時代之後,剩餘物的交換就已經出現,然而,這種交換還談不上是商品交換,“在野蠻時代低階階段,人們只是直接為了自身的消費而生產;間或發生的交換行為也是個別的,只限於偶然的剩餘物。”這種剩餘物的交換,並不是指兩種不同使用價值的交換,而是混雜物的交換,如馬克思所說:“只要不是兩種不同的使用物品相交換,而是像在野蠻人中間常見的那樣,把一堆混雜的東西當作一種東西的等價物,那末,連直接的產品交換也還處於它的初期階段。”這種交換方式,顯然同那時極其落後的生產方式有關,是同那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人類進入矇昧時代的高階階段,由於簡單工具的出現和隨著人類對火的認識及其利用,原始人逐步擺脫了對自然環境的絕對依賴,從而擴大了原始人的活動範圍,例如恩格斯舉例說明的“從採用魚類***-----***作為食物和使用火開始。這兩者是互相聯絡著的,因為魚類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東西。而自從有了這種新的食物以後,人們便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們沿著河流和海岸,甚至在矇昧狀態中也可以散佈在大部分地面上。”由於原始人活動範圍的擴大和原始人之間經常的接觸,從而為交換準備了客觀條件。當然,“在更早的階段上,只能有偶然的交換;製造武器和工具的特殊技能,可能導致暫時的分工。”特別是在矇昧時代高階階段,“由於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而打獵也成了常規的勞動部門之一。”生產工具的變革以及臨時的分工,為剩餘物的出現創造了物質條件。但是,這一時期的交換,主要表現為混雜物的交換,交換的目的也主要是為了滿足原始人的某種臨時的需要和慾望。總之,由於原始人活動範圍的不同,以及原始人之間所掌握的工具和狩獵技能存在的差異,在一系列偶然因素的誘發下,交換是完全可以產生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表現在野蠻人之間的,通過混雜物的、偶然的交換表現出來的佔有關係,完全不同於以法的形式所表現的所有權關係。如馬克思所說:“可以設想有一個孤獨的野人佔有東西。但在這種情況下,佔有並不是法的關係。”佔有只不過是比所有權更早的和更簡單的歷史範疇。只有當市場交換髮展成為經常的而不再是臨時的、偶然的現象時,所有權才具有實際的意義。

  我們知道,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群居方式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方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即使在矇昧時代也同樣如此。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人們是沒有能力隻身同大自然作鬥爭的。隨著人類由矇昧時代進入野蠻時代,以血緣關係形成的原始共同體——母系氏族部落產生了。在這種原始共同體內部,生產資料是共同佔有的,對其所獵獲的食物和獸皮實行平均分配和共同消費,無論是採集野果、捕捉動物、耕種土地,都需要進行共同勞動。原始人在勞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簡單的協作和分工,這種為生存而進行的生產是完全按著自然的原則進行分工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性別和年齡。恩格斯對這種分工曾作了這樣的描述:“分工是純粹自然產生的;它只存在於兩性之間。男子作戰、打獵、捕魚,獲取食物的原料,並製作為此所必需的工具。婦女管家,製備食物和衣服——做飯、紡織、縫紉。男女分別是自己活動領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婦女是家裡的主人。”然而,在一定的區域內,任何氏族和部落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由地理環境所決定,在同一地域內,大都有若干氏族部落同時存在,因而,比之野蠻人之間的混雜物的偶然交換,具有進一步意義的交換,就產生於這些共同體之間。

  市場的特點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產物,哪裡有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哪裡就有市場。

  決定市場規模和容量的三要素:購買者,購買力,購買慾望。

  同時,市場在其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也推動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通過資訊反饋,直接影響著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上市時間、產品銷售狀況等。聯結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供、銷各方,為產、供、銷各方提供交換場所、交換時間和其他交換條件,以此實現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經濟利益。

  自發性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實際上就是根據價格的漲落決定自己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因此,價值規律的第一個作用,即自發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在各部門的分配、對資源合理配置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使一些個人或企業由於對全身的利益的過分追求而產生不正當的行為,比如生產和銷售偽劣產品;欺行霸市,擾亂市場秩序;一切向錢看,不講職業道德等。而且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還容易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兩極分化,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將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盲目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領域從事經營,單個生產者和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的資訊,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他進行經營決策時,也就是僅僅觀察市場上什麼價格高、有厚利可圖,並據此決定生產、經營什麼,這顯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往往會使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必然會造成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

  滯後性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即經濟活動參加者是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漲或下跌後才作出擴大或減少這種商品供減的決定的。這樣,從供求不平衡——價格變化——作出決定——到實現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個長短不同的過程,有一定的時間差。也就是說,市場雖有及時、靈敏的特點,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長期趨勢。當人們競爭相為追求市場上的高價而生產某一產品時,該商品的社會需求可能已經達到飽和點,而商品生產者卻還在那裡繼續大量生產,只是到了滯銷引起價格下跌後,才恍然大悟。

  市場的功能

  1 、平衡供求矛盾

  2 、商品交換和價值的實現

  3 、服務功能

  4 、傳遞資訊功能

  5 、收益分配——市場通過價格、利率、匯率、稅率等經濟槓桿,對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主體--生產者、消費者、中間商進行收益分配或再分配。比如,某工業品價格上漲時,生產者可以增加收入,但是如果中間商得利很多時,生產者的收入增加並不多。這時,可以通過徵收增值稅來進行利益調節。

市場有什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