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公務員考試申論參考範文

  準備參加新疆公務員的考生們應該要多看些申論參考範文,以便熟悉行文規則,做好提高分數的準備,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讓陽光沁入每一個人的心田

  幸福是什麼?有人認為十全十美是幸福;有人認為適可而止幸福;有人追求名利雙收,位高權重,以為這才是幸福;有人卻認為隨遇而安、樂享其成,這也是幸福。幸福,不過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然而,如今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世界,我們卻出現了種種心理問題。試問,在這樣的社會裡,個人幸福都難以實現,何談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呢?

  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這就正如斷臂的維納斯能給人更多美的享受一樣。這樣一種生活哲學也與奧地利著名作家門羅的名言不謀而合——幸福應該是帶有缺陷。心裡健康是個人幸福和社會穩定的“晴雨表”,要積極正確的幸福觀,打造健康快樂的生活。

  培養正確的幸福觀,重建轉型時期的價值體系迫在眉睫。早在19世紀中期,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涂爾干就提出了“社會失範”理論。他用獨特的整體社會學視角,不僅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問題,更是一針見血地指明: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由於舊的價值體系已經崩塌,然而新的體系尚未建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社會整體的道德就面臨巨大的“空窗期”。如今,這樣的情景再次上演。目前,我國正面臨城鎮化、工業化、資訊化“三化”並進,人們普遍處於焦慮迷茫、不知所錯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弘揚傳統道德美德成為治理轉型“陣痛”的關鍵。

  培養正確的幸福觀,建立系統的心裡健康教育體系勢在必行。小病小災,打針吃藥就能治癒,但如果一旦併入膏肓,哪怕“亡羊補牢”,也“尤未晚矣”。如今,遍佈周遭,我們不得不承認這類的事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者有之、自暴自棄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仇官仇富者有之、驕奢淫逸者有之……以上種種不良的心理問題,都凸顯了加強心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強心理疏導,利用心裡機構、學校等對開展歷史文化教育,挫折教育和心裡品質教育,此其一;要建立心裡疏導體制,搭建系統而全面的網路化平臺,此其二;要完善心裡諮詢等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要保障弱勢群體,如精神病人、受災民眾等,賦予他們合法權利,保障其權益,此其三。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這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描述。這段話至今讀起來,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如今,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加強心裡健康教育至關重要,要重建完整的社會價值體系,要建立系統的心裡健康教育體系,於此才能真正通過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讓健康幸福的生活如絢爛的陽光,灑滿大地!

  ***二***

  恪守職業道德 維護媒體公信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 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必須恪守的職業道德底線, 更是新聞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沒有“真實”的內涵, 新聞也就散失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新聞媒體在任何一個追求民主進步的國家, 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恪守職業道德 維護媒體公信力 新聞媒體擁有著一定的導向職能, 它的一舉一動都關乎著社會公眾的利益。雖然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 傳媒格局的調整, 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 新聞隊伍構成更加複雜, 新聞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但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 應當始終堅持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動搖;好的新聞媒體必須堅守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 依法開展輿論監督, 傳遞真實資訊, 否則媒體的公信力無從談起。

  有學者統計了84個國家或地區記者職業道德準則的73個關鍵詞, 排在最前面的就是“資訊的真實、公正、準確”。這些關鍵詞中, 還有多個與杜絕有償新聞相關, 比如“禁止受賄和接受禮物”、“以公正手段獲取資訊”等等。

  恪守職業道德 維護媒體公信力 現代社會, 名利的誘惑無處不在。媒體不僅擁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也擁有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私利的種種便利。儘管真實、客觀是公認的職業操守, 但非法獲取資訊、亂搞有償新聞、進行敲詐勒索在世界各國屢見不鮮。而一家媒體一旦跨越了道德底線, 最終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長期積累的公信力完全有可能因為某一醜聞喪失殆盡。由於假新聞容易觸動人們情感上的敏感區, 所以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同時, 由於假新聞幾乎不需要採集資訊, 不需要深入研究, 生產成本相對較低。

  恪守職業道德 維護媒體公信力 。在市場競爭高度激烈的今天, 僅靠自律顯然還不足以規範媒體的行為, 制度性約束、法律的威懾必不可少。在世界各國, 有償新聞普遍被視為違法違規行為, 一些國家將其與貪汙受賄同等論處。

  然而, 僅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還不足以打消某些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的冒險衝動。嚴格的監管不可或缺。社會發展程序中, 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不可替代。客觀、真實、公正的報道, 鍼砭時弊、捍衛正義、推動進步。崇高的使命、巨大的影響力, 意味著非同尋常的自省、自重、自覺。社會責任、職業良心千金難換, 這不僅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也是媒體人的守身立命之本。

  ***三***

  “文物古村落”擋了誰的路

  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有一個千年歷史的古村落——馬固村。河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馬固村有7處明清民國建築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當地拆遷後,只剩下兩處文物建築。峽窩鎮劉姓官員稱,拆遷的時候不知道是文物。

  大規模文物普查和保護的背景下,當地官員還說不知是文物,令人匪夷所思。

  據馬固村村民說,前段時間上面規劃了一條路,正對著馬固大廟,如此一來,這裡的文物就不復存在。“修路為啥不能繞開?”村民的不解之問,也是輿論的疑問所在——“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到底擋了誰的路?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近30年來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像鎮江“千年糧倉”、青島雙山水塔等文保單位,也在“誤傷”、“偷拆”中,化為一地瓦礫。每處被“誤傷”的文物,背後歸因各異,但無外乎是擋了地方規劃或城建政績的路。

  《文物保護法》雖然明確規定了多方的責任與義務,卻是牙齒不利甚至沒有牙齒。譬如,造成文物滅失、損毀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的,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以***。如此處罰力度,在巨大利益誘惑面前,幾乎就是撓癢癢。

  文物毀壞僅僅止步於個案懲處,顯然無力遏制不可移動文物消失的速度。甚至於,再嚴厲地批評地方政府的短視與急功近利,根據既往經驗,似乎也意義寥寥。當務之急,需要有關部門加快制度設計,改進文物保護的監督與問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