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滿分作文
高考作文命題中材料作文有著悠久的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作文的命題呈現出新的態勢。新的材料作文以其 曲 精 深 的特點而受到重視。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一杆孤枝、一片殘瓣,經不起寒意蕭瑟地催促,花枯無聲,葉落無影,一瞬間,繁華褪盡。 ——題記
那天經過家中的陽臺,望見欄杆上那一盆懸掉在半空中的花,嫵媚的陽光懶懶地撒滿整個陽臺,那盆僅剩綠葉的植物在風中輕輕搖曳,我欣喜地走近,想觸碰一下那嬌滴滴的葉容,誰知,就在觸碰到它的一剎那,它落下了。原來它們早已枯萎,只是擺不脫塵世的眷戀,才遲遲不肯落下,托起這片落葉,我不禁黯然神傷。一個生命在我面前從容地蜷縮。
我想,這也許就是生命,得到很難,失去很容易,生命之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應當好生珍惜,且尊重。
前幾天看過最新上映的喜劇片《長江七號》,有喜有淚,但有一幕卻至今徘徊在我心裡,久久不能消逝。一個農民工為了供自己年僅七歲的兒子上貴族學校,日夜打拼。一天施工時不慎從高空跌下,粉身碎骨而死。還記得當學校讓老師向他兒子宣讀他的死訊時,那些刻骨銘心的表情,那不慎決堤的眼淚,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哭聲。他只是一個七歲大的孩子,他知道什麼?他只知道,跟他相依為命的父親離他而去了,他只知道哭,也只能哭,他不知道這茫茫人海,該何去何從。
一朵花的枯萎,怎要有幾瓣葉的陪伴,生命亦是如此,一個人的生命總是不可避免地與其他生命重疊、交叉。那些漠視生命的人,你們不知道,那些隨風而去的,不僅僅是你那條經不起摔碰的生命,當你撒手離去時,也帶走了一聲聲痛心的嘆息和那一片片夢碎的聲音。
還記得古代的戰神白起,一生沒有打過敗仗,殺人如麻,在一場戰爭中,他將那三十幾萬已俘的士兵全部活埋,哭喊聲驚動天地。這麼殘酷的行為,為天理所不容,我想,當時執行軍令的士兵一定也是猶豫不已,痛哭流涕,誰忍心親手殺死這些手無寸鐵的生命?誰願掠奪他們那一份僅有的財產?也不知那從地底噴湧而出的泉水,是血,還是淚?白齊犯下的錯也當用自己的生命負責。
姚明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大英雄,然而在談到生命這個嚴謹的話題也畏然起敬,坦然一句“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道出了他的心聲。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那些漠視生命的人們,請重新審視生命。
對生命保持一份敬意,珍惜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願你在這彎彎曲曲的道路上,且行且珍重。
二
鴉兄:
弟不幸聞其遭際,念之不勝悲慟。鴉兄嘗學歌於桂枝,如何又鬧出了東施效顰的故事?況君英明一世,奈何糊塗至此?而今落入人手,弟不悉爾生死沉浮,故聊作文一篇,生則驅邪,死則謝後世。
吾嘗聞兄偶遇鷹抓羊,便有此念頭。鴉兄好不糊塗!先者,鷹本天生食地遊者,利爪鋼嘴君有之乎?其器不備,此君遭患第一原因也。再者那鷹自鷲峰如天降隕石,君有如此之勢乎,所謂力不足而強為之,不敗則已矣,即敗悔之晚矣。君當思己之利,慮己之能,不可 妄自揣摩他人,做好分內之事亦足矣。
既學之,則思之。君忘之乎?不可師心自用。鷹有挾靈雲之勢,君亦有哀萬物之聲,君初何不兼而用之。使山羊聞聲而喪膽,使牧者聞聲而受驚,君亦趁此時活掉山羊何其易呼?嗚呼,有如此之勢,而為己頑固思想所封,極力模仿,生搬硬套,終至牧者之手,君實有勝之勢反為敗家,實為天下人笑。君尋記莫要邯鄲學步。
學問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能亦如也。君為鴉非鷹,君需謹記自己的姓氏。數典忘祖者,罪不容誅,忘姓迷本者,無知不可免。此世不同於往日,分工越來越細,每人專司一職,倘若盡心焉,亦足以顯於眾庶之中,成為鶴立雞群者,行行出狀元此之謂也。若君性命免乎,願君歸家教子掌握好自己的本能。美食不可貪,錢財不可貪,美色不可貪,已無人不知矣,孰不知有時候非己所能為之的本能亦不可學。是故中國功夫所精其傳門之武藝者亦能成主英蓋一方的豪傑。莫管外來和尚念啥經,先要念好自家經。
言至此,弟仍不禁痛哭流涕。儂今作文人笑痴,他年述者知是誰。是的,弟已嘗犯此大忌,只因幸運之神照顧幾次免於災難。唉,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舊相識。吾定將兄之事蹟刻入碑文,遺於後世,警後人莫學此類耳。
午夜時分,外面“嗚嗚嗚嗚”是君之聲乎?君之魂不散兮名未記,撒金紙一籃,化為灰燼,君之去兮,曾記否,君之名:烏鴉也。
三
去黃山旅遊,總會對那怪峰孤鬆遐想萬千,等到我親眼見識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壯麗——那孤鬆,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嶇險峻,有欲傾之勢。兩個個體本身都算不得美,卻在相融中構造出了清雅高絕的圖景!
一些個體,它們本身或許有特點,略有不足,但他們未曾勾心鬥角過,未曾針鋒相對過,在如斯的統一中,倘若你以總體之角度觀之,竟是別樣和諧。走下黃山,我不禁陷於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個體的方正,那麼最終所得可能僅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無趣。君不見,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嗎?八股文根本不講求相融,不講求文章總體的韻味,它只求聖人之氣,只求體制規範,每一字的方方正正,這種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終讓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與美感,更讓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絕不應該如此!它應當是支點的尋覓,是元素的交融,是單一的顛覆,更是和諧的統一。
個體的波瀾不驚,甚至旁逸斜出,卻是在同一後成就整體的雲蒸霞蔚,別樣風采。鄭板橋先生曾說:“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他也正是這樣詮釋自己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成就了和諧的同一,成就了“板橋體”的藝術高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前讀何立偉先生的《日月鹽水豆》一文,不僅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歎服。文言,精巧而意賅;白話,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許僅取一者,會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詞肥意瘠,但兩者的兼用卻令整篇文章彰顯了別樣的韻致。
非獨文學如是。榮格說:“文化最終沉澱在人格上。”我想,我們的內心中或許也要依靠無數不調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為飽滿。“我的心裡又猛虎在細嗅薔薇。”這是詩人薩鬆的詩句。猛虎不免生猛,薔薇過於柔韌,倘若兩者並參,方為豐滿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女兒情態;亦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氣貫長虹。她的人格,非婉約,非雄健,而是兩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懷想千年。
道與萬物參,萬物的和諧統一,方早就世間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勁的孤鬆,再看向那面絕然的峭壁,在夕陽下它們長久地融為一體,錯落有致。我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