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時事熱點作文
時事熱點是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思想政治科目的要求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4月1日起,凡是在大理洱海生態核心區的餐飲客棧,將被實施暫時性關停,待環湖截汙工程封閉後,按餐飲客棧標準逐家核定,達到標準的再恢復運營。3月28日,大理州外宣辦相關負責人向媒體否認稱,或許是報道的記者對此事瞭解不全面,大理州政府層面並無此方面的確切訊息。***3月30日新華網***
事實上,早在今年元月,大理針對汙染日重的洱海生態現狀,即開啟了以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治理、面源汙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提速、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全民保護洱海等“七大行動”為標誌的“搶救模式”。而從4月1日起暫時性關停洱海生態核心區餐飲客棧的資訊,雖然只是來自媒體報道,並未直接告知商戶,但還是讓洱海上千家餐飲客棧為此忐忑不安。
這種緊張狀態自然緣於其命運的懸而未決:此次洱海啟動“最嚴”治汙,各商戶早有耳聞,但對餐飲客棧是整改還是關停,卻始終並無定論。儘管前段時間大多數商戶配合治汙行動,已先後投入數萬元不等安裝了汙水處理裝置,且相關部門也出面否認關停資訊,更似納入整改的跡象。但其間各大媒體連篇累牘有關關停的報道,又讓他們感受到關停的逼近,從而難掩內心的不安。
眼下各商戶最需要的,無疑是相關部門的“安民告示”:是繼續整改,直至合格,還是一律“暫時關停”?若是後者,何日關張,又何時復業,對商戶們而言,需要吃下“定心丸”。再者,4月份後的客人訂單還接不接?房租到期了要不要續租?對商戶們的相關損失,政府有無幫襯措施?面對上述疑問,商戶們顯然盼望著一個明確說法。
而對商戶們來說,這一切似乎還是未知數。本月10日,大理電視臺***公眾號釋出了“從4月1日起,洱海生態核心區的客棧餐飲將實施暫時性關停”的資訊,但不到半小時旋即刪除。更富戲劇性的是,其後陸續有媒體披露同一關停資訊,與此同時,當地相關部門又接連對媒體否認這類資訊。而正是這類相互矛盾的資訊交叉傳播,更讓商戶們無所適從。
不妨冒昧揣測,當地相關部門之所以舉棋不定,或許緣於雙重壓力:一方面,是洱海正在承受的生態壓力已超過其承載力數倍,導致水質連年下降,且先後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藍藻,讓當地憂心忡忡;另一方面,洱海旅遊業作為當地發展以及群眾致富的重要依託,任何相關決策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尤須穩妥而行。故而,如何權衡治理洱海與兼顧民生兩者之間的關係,無疑成了一道繞不開的考題。
顯然,當地相關部門的當務之急,是進行科學決策:如果洱海的生態核心區已不足以支撐人類活動,當然只有關停一條路;倘若治理之下,能夠做到洱海保護與旅遊業和諧共存,則可通過完善環保設施及規範經營活動,以消除汙染因子。但不管採取何種舉措,都應將規劃向群眾交底,而不應屢屢“語焉不詳”,這才是明智和務實的態度。
或許,當地相關部門顧及,一旦方案和盤托出,哪怕是“暫時關停”,也可能造成商戶們的情緒波動,進而有損***局面。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做到了開誠佈公,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加上對商戶們輔以相應的政策幫扶,定能順乎民意。因為當地群眾同樣明白,只有洱海實現了“水常清”,旅遊業方能引來四方客,“靠水吃水”也才具有可持續性。
其實,當地商戶對治理洱海無不舉雙手贊成。譬如,大多數商戶除安裝汙水處理裝置外,為配合治理,還主動提出“再加裝一套裝置,形成閉環系統,爭取不讓一滴水排入洱海”。甚至承諾,倘若“政府財政有缺口,我們客棧老闆可以集資,來支援政府升級他們的汙水處理廠”。這樣看來,當地商戶還是識大體、顧大局的。
既然如此,當地相關部門何不打消顧慮,將決策公諸於眾,形成“安民告示”,進而與當地群眾合力,去贏得洱海“最嚴”治汙的階段性成果呢?
***二***
農家小院的外牆上,畫著孝順媳婦、好婆婆的頭像;村裡的宣傳欄裡,貼著孝親宣傳海報;無論對熟人還是陌生人,村民都會點頭道一聲“你好”……最近,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彎柳樹村調研,深刻感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道德感召力和現實影響力。
息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彎柳樹村也以種植業為主。年輕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多,鄰里糾紛、婆媳不和多,而一些陳規陋習,如打牌賭博、紅白喜事搞攀比等,也是一些家庭致貧返貧的原因。面對這些問題,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派來的第一書記宋瑞深感,扶貧先扶志、治村先治心,得想辦法點亮村民心中的燈才行。
宋瑞曾接受過一次傳統文化方面的系統培訓,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傳統美德,可以轉化為鄉風民風養成中的正能量。關鍵問題在於,如何把這些傳統美德、傳統價值落細落小落實?正如所強調的,“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彎柳樹村變化的過程,也是傳統美德不斷進入村民生活場景的過程。
基於血緣、基於家庭的情感,是最自然也最強烈的,“孝道”正可成為村風民風塑造的抓手。開設“彎柳樹村德孝學堂”,邀請專家學者來講課;成立“德孝義工團”“黨員義工團”“農民德孝歌舞團”,把村民積極性調動起來;農曆每月初一、十五舉辦敬老餃子宴,全村65歲以上老人200多人一起聚餐……從最基本的家庭孝道入手,孝順父母公婆、愛護媳婿兒孫,觸動了村民心中的弦,讓他們主動走進了傳統美德。
文化引領、道德育人,形成社會風尚最重要。好的風氣一旦形成,就是一種社會壓力,在鄉村的熟人社會,更是如此。在這裡的4年多時間,宋瑞深有感觸,“在彎柳樹村,給老人洗腳是常事兒,誰家敢不孝敬老人,會被整村的村民看不起”。村裡還成立了“孝愛基金”,用於解決垃圾圍村、孤寡老人照顧等實際問題。在強力的引導之下,村裡新的生活習慣、社會習俗、文化道德逐漸形成,不孝順父母的現象少了,吵架打罵的家庭減少了,村民還會邀請外村的親戚朋友過來聽孝道課程、看孝道故事。
事實證明,這樣的孝道文化、傳統美德,也是一種生產力。文化以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為村子爭取到更多支援。淳樸、厚道的村風,吸引了很多企業家來參觀學習,捐贈、投資也隨之而來,10家企業還手拉手幫扶貧困戶。文化也能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激發內生動力。村民們改變了過去懶散消極態度,致富的路子逐漸清晰,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被充分調動起來。從成立孝愛文化公司,到改造“孝愛客房”,彎柳樹開始發展以德孝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培訓產業,開闢了一條文化鄉村遊的致富之路。2016年,彎柳樹村完全摘掉了貧困帽子。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雖然只是一個村的實踐,但這也給人深刻啟示。傳統文化、傳統美德,都是從鄉土中國的生命實踐中來的,是中國人集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人心重建、社會重建的豐富資源。讓傳統的基因與時代與生活深度互動,就一定能點亮人心之燈,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三***
日前,清華大學傳出訊息,從2017級本科新生開始,游泳將與學業繫結。新生入學後進行遊泳測試,不會游泳的學生必修游泳課,通過者才能獲得畢業證。據悉,早在90多年前,清華大學就提出不會游泳不能畢業、不能留洋。此後,由於學生規模擴大、場館有限等因素而中止。
這個訊息一經報道即引發輿論熱議,吐槽、質疑、反對者頗多。不少人都認為,會不會游泳與能否拿到畢業證掛鉤,要求過於苛刻。也有不少“火力”集中在“奇葩校規”上,其他高校也因“奇葩校規”中槍。其實,強制學生會游泳屬不屬於“用力過猛”“奇葩”,這個無從爭論,在自主辦學權範圍之內設定什麼課程和考核要求,是高校自己的事情。游泳和畢業的關係並不是值得關注的重點,如何“拯救”大學生每況日下的身體素質,才是真正需要在熱議中凝聚共識的地方。
現在的大學生愛宅不愛動,身體素質逐年下降,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就顯示,800米、1000米耐力測試,大學生整體成績不如中學生,有大學生跑到一半發生暈厥等狀況。之所以“越長大體質越差”,主要原因就在於“大學基本是放養教育,很多同學平時不鍛鍊,體質堪憂”。對於這個問題,教育部早在2014年制定規定就將體育測試成績與畢業證掛鉤,各家高校也絞盡腦汁,盡最大努力把大學生拉回到體育鍛煉中來。像“會游泳才能畢業”這樣的規定看上去唐突甚至荒唐,其實有著強烈現實針對性,見證著學校方面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良苦用心。就這一點而言,我們不僅不應該吐槽,甚至應該報之以掌聲。
曾經說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沒有青年人的身體健康,就沒有國家未來發展的可靠保障。“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句濃縮了清華大學體育精神的口號,其實早已經成為無數志存高遠者的座右銘。對學生個人而言,增進健康、增強體質不僅僅是“學校規定”“國家期望”,更是自我發展的基石。一個人如果連自我健康都管理不好,如何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如果沒有“健康工作50年”的底氣、自信,身體健康肯定會成為職業生涯起航的短板。生命是自我的財富,健康是自我的責任。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大學生不可能不懂,關鍵是付出行動、堅持到底。
當然,大學生正處於青春勃發、個性張揚的時期,體育鍛煉專案也不必拘泥於跑步、游泳這樣的“規定動作”。對高校而言,在設定體育成績硬性指標的同時,也不妨結合學生的意願與體質狀況,設定形式多樣的體育課程,以多樣化選擇應對大學生多樣化需求。對學生而言,自己的健康自己應當做主負責,變“要我練”的外在推力為“我要練”的內在動力,培養體育運動興趣,養成積極鍛鍊的好習慣。
“擁有健康並非擁有一切,失去健康就會失去一切”。主動參加體育鍛煉,保證身體健康,於情於理都是大學生必須完成好的功課。大學生強健身心、健康生活,對個體發展和國家未來都會是一件幸事。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