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作文讀後感

  讀書,你不僅從書中瞭解世界,也會重新認識你自己。要想更好地瞭解自己,除了欣賞完好看的書籍,不妨也來欣賞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把莊子稱為“神人”。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閒。再往前,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巨集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裡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篇二

  難道貓也會笑嗎?因為這個題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原來這一隻貓可不是一般的貓,不但會笑而且會很多種笑。它在高興的時候,大笑;憤怒的時候,狂笑;無可奈何的時候,苦笑;發威的時候,獰笑;看不順眼的時候,嘲笑……

  笑貓它人緣可真好,有許多好朋友,有滑稽的“地包天”;有老奸巨猾“老老鼠”;有帥氣的“帥仔”;還有能聞出孩子們味兒的“神龜”……

  笑貓是個正直,善良的動物。又一次,偵探笑貓和地包天去翠湖公園玩。碰到了保姆狗老頭兒,地包天問:“怎麼不見帥仔?”老頭兒緊張地說:“霧……霧太大,帥仔丟……丟了。”大家臉上顯出急切的樣子。找了好久,大家找到帥仔了,可保姆狗老頭兒不見了。笑貓問帥仔:“是誰把你關在這裡?”帥仔說:“我和保姆狗玩捉迷藏,它讓我數一百秒,然後來找它,可我進來了,就出不去了!”哦,怪不得老頭兒溜走了,這又是陰謀,也不是遇到笑貓,老頭兒的陰謀,又要得逞了!在《保姆狗的陰謀》中,笑貓又有感情用事……

  還有很多故事,如《幸福鴨子》、《小白的選擇》、《藍色的兔耳朵草》和《想變成人的猴子》,所以我建議大家看看《笑貓日記》。

  看完後,我懂了:善良的心靈,才是最好的護身符。

  篇三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遊”。“遊”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咖,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援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