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的始祖是誰

  謝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排第十三。謝姓出自於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早期分佈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時期,有些謝姓遷徒到山東、湖北和湖南。那麼?

  謝姓起源: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申伯之後。據《姓譜》、《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

  三、他姓。該姓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於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讚。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始祖介紹:

  申伯申伯***西周厲王至宣王時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1]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開國君主。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時,為了遏制“南土”楚國勢力的崛起,又能“封建親戚以蕃屏國”,宣王於公元前827年或稍後改封其舅申伯於南陽,建立申國。

  南陽,原為西周謝國封地。為了新建申城,宣王命召伯虎從淮夷前線調至南陽,“於邑***城垣***於謝”,“定申伯之宅***宮室***”,營建先王“寢廟”,劃定“申伯土田”。

  申伯就國的時候,宣王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詩歌詠其事,此篇後收入《詩經》。

  申伯就國南陽後,改進石、陶生活用具,發展金屬生產工具,擴大黃牛飼養,鼓勵國人墾荒。同時調整防禦思想,加強戰車與水軍建設,有效地阻止了楚國勢力的北進,為南陽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宣王中興”作出了貢獻。

  申國地圖西周末年,周幽王廢申後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滿。申侯與繒國、西戎聯合伐周,導致西周的滅亡。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為周王***周平王***,遷都洛邑,再次充當了扭轉乾坤、開闢新時代的角色。

  遷徙分佈

  中國的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裔謝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

  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於東晉南朝,僑居於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並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

  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並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隨文天祥收復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

  謝姓入臺,始於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至此,謝姓人廣佈全國各地。如今,謝姓人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謝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