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高考語文模擬題
高考是大多數學生一生中一次的重大事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參考。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自然作為環境與自然作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樣的。自然作為其自身以自身為本位,與人無關。而自然作為環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體性,成為人的價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物件,相對於實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當它參與人的價值創造時,就不是人的物件,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人的另一體,在這個意義上,環境與人不可分。自然當其作為人的價值物時,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作為資源,二是作為環境。資源主要分為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人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向自然獲取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但是必須有個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個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或某些資源的枯竭。一般來說,環境比資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資源是人掠奪的物件,而環境是人的家園。從自然界掠奪資源,不管手段如何,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對立的;而將自然界看出環境,不管這裡的自然條件如何,人總是力求實現與自然的和諧。
②對於當今人類來說,重要的是要將自然看成我們的家。家,不只是物質性的概念,還是精神性的概念。環境美的根本性質是家園感,家園感主要表現為環境對人的親和性、生活性和人對環境的依戀感、歸屬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為三個層級:宜居、利居、樂居。當前各地都在建立人類的宜居環境,提出建設花園城市,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等諸多主張,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層次中,只是基礎,重在環境保護。而“利居”任然沒有擺脫將環境當作資源的觀念。環境一旦成為利用的物件,它與人的關係就存在某種對立。只有“樂居”,人與環境的關係才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的,而且這種和諧具有親緣性、情感性、文化性。親緣性,說明環境與人共生的關係。情感性,說明環境與人的內在心理的關係。文化性,說明樂居具有豐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濃縮提煉了人類文明的精華,真正體現了家園感。
③家園感的實現離不開對環境進行建設。環境建設有兩種指導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則,二是審美的原則。兩個原則必須是統一的,且應以審美原則為主導,也就是說可以將工程建設轉行為景觀建設,讓工程既有利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又有利於人類的審美。此外,家園感的實現也離不開環境保護。環境保護一是需要科學技術,二是需要理念。在諸多關於環境保護的理念中,“審美的環境保護”理念有積極意義。這裡“美”的構成是豐富的,既有來自生態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這樣,“審美的環境保護”不僅包含了以生態平衡為最高原則的科學的“真”的保護,而且高於“真”的保護。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汙染了,按“真”的保護,主要在治理汙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它的生態平衡;而按審美的保護原則,不僅要治理汙染,還要進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養魚建亭等。
④環境作為人的家園,既是空間的,也是歷史的。我們應該適度開發自然資源,高度重視保護自然資源,並努力建造樂居的環境。***摘編自陳望衡《環境美學的當代使命》***
1. 下列有關“環境”和“資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作為環境的自然與作為資源的自然都是人的價值物,參與到人的價值創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為環境,失去了自己的本體性,成為人的家園。這種情況下,人總是力求實現與自然的和諧。
C. 資源外延小於環境,主要分為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只有改變獲取資源的手段,才能使人與自然不再對立。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數第四行是這樣表述的“一般來說,環境比資源外延要大”,倒數第三行“從自然界掠奪資源,不管手段如何,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對立的”,選項表述與這兩句都不相符。
D. 自然作為資源,可以滿足人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是人掠奪的物件,而不加限制地掠奪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2. 下列對原文第二段內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類對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宜居、利居、樂居,其中宜居是基礎。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區分為三個層級”,原文表述的是“三個層級”並非“三個方面”。
B. 利居,任然把環境作為利用的物件,即重視自然作為資源的價值,忽略自然作為環境的價值。
C. 樂居既要體現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又要滿足居住者對環境的情感認同,還要體現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環境對人的親和性與人對環境的依戀感是家園感的表現。樂居滿足了人在環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樂居是環境建設的最高目標。
3. 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由於資源的枯竭會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類要高度重視保護自然環境。但與此同時,適度開發自然資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樹栽花,湖中養魚建亭等保護環境的做法,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空間,而且也讓家園感具有了持續性。
C. 環境建設的指導原則應強調功利與審美的統一。例如,可以將工程建設轉行成景觀建設,也就是將審美理念融入工程規劃中。
D. “審美的環境保護”理念中“美”的構成是豐富的,它高於科學的“真”的保護,因而保護環境首先要考慮人工美的因素。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這裡的‘美’的構成是豐富的,既有來自生態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這樣,‘審美的環境保護’不僅包含了以生態平衡為最高原則的科學的‘真’的保護,而且高於‘真’的保護”,並未強調“保護環境首先要考慮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 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①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徹***透明,通明***。周顗字伯仁,年少時就有威重的名聲,神采飛揚。司徒掾賁嵩有清操,見顗,司徒掾賁嵩有高尚的節操,見到周顗,嘆曰:“汝潁固多奇士!讚歎說:“你們潁地本來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頃***qǐng近來,不久前***雅道陵遲,今復見周伯仁,將振起舊風,清我邦族矣。”近來道德衰落,現今又見到周伯仁了,他將振起古風,廓清我們的邦國家族了。” 從弟穆亦有美譽,欲陵折顗,顗陶然弗與之校,於是人士益宗附之。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聲譽,想壓倒折服周顗,周顗態度和悅,不與他計較,於是人們更加尊崇依附周顗。弱冠,襲父爵武城侯。二十歲的時候,周顗世襲了父親的爵位武城侯。中興建,位至吏部尚書。中興建立,官位吏部尚書。頃之,以醉酒,復坐門生斫傷人,免官。不久,因為醉酒,又因為門生砍傷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職。太興初,更拜太子少傅,尚書如故。太興初年,又授職太子少傅,依舊擔任尚書。上疏讓曰:“臣退自循省,學不能一經,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周顗上疏辭讓說:“我退居回家而省察自身,學問不能通曉一本經書,才智不足以勝任一官半職,很難做到知足而止,不能安守本分,遂恭顯任,名位過量。”於是忝列顯要的職位,名位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才幹。”固辭不受,帝詔不許。堅決推辭不接受。皇帝下詔不允許。
②庾亮嘗謂顗曰:“諸人鹹以君方***比***樂廣。”庾亮曾經對周顗說:“諸人都把您比擬為樂廣。”對曰:“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周顗回答說:“何必要這樣美化醜女無鹽,來唐突西施呢。”帝宴群公,酒酣,從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堯舜時邪?”皇帝設宴款待群公,飲酒至酣暢時,舒緩地說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會,和堯舜時比怎麼樣呢?”顗因醉厲聲曰:“今雖同人主,何得複比聖世!”周顗因醉酒厲聲說道:“現在雖然您同堯舜一樣是人主,但是怎麼能比得了堯舜時的盛世呢。!”帝大怒,手詔付廷尉,將加戮,累日方赦之。皇帝大怒,親手寫詔交給廷尉,將要殺害他,關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後因酒過為有司所糾,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責。後來周顗因為醉酒的過失被官吏檢舉,皇帝諒解他的情況,也沒有對他貶斥責罰。
③顗寬裕友愛。周顗待人寬容友愛。弟嵩嘗醉謂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橫得重名!”弟弟周嵩曾經醉酒後對周顗說:“您的才能不及我,為什麼無端得到這麼高的名望!”以燃燭投之。用燃燒的蠟燭投擲他。顗神色無忤,徐曰:“阿奴***尊長對卑幼者以及夫妻間的暱稱;兄稱弟***火攻,固出下策耳。”周顗神色沒有變化,徐徐說:“老弟用火攻擊,本來就是下策罷了。”王導甚重之。王導非常器重周顗。顗嘗於導坐傲然嘯詠,導雲:“卿欲希嵇、阮邪?”周顗曾經在王導的席間姿態傲然,發出長而清越的嘯聲,王導說:“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嗎?”顗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周顗說:“怎敢捨去眼前的明公您,去效仿前代嵇康、阮籍呢。”
④及王敦構逆,溫嶠謂顗曰:“大此舉似有所在,當無濫邪?”等到王敦謀劃叛逆,溫嶠對周顗說:“大的這種舉動似有他的理由,應當不算太過分吧?”曰:“君少未更事。周顗說:“您年少沒有經歷事情。人主非堯舜,何能無失,人臣豈可舉兵脅主!人主不是堯舜,怎能沒有過失,臣子怎可舉兵威脅主上!共相推戴,未能數年,一旦如此,豈雲非亂乎!共同推重擁戴皇上,這才不過數年工夫,一旦做出這樣的事來,怎能說不是叛亂呢!”彼狼抗***傲慢,暴戾***無上,其意寧有限邪!”王敦傲慢暴戾,目無聖上,他的慾望哪裡會有限度啊!”既而王師敗績,顗奉詔詣敦,不久王敦的軍隊敗了,周顗奉詔書到王敦那裡去,敦曰:“卿負我!”王敦說:“你辜負了我!”顗曰:“公戎車犯順,下官親率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周顗說:“您兵車冒犯和順,我親率六軍,不能不做事情,讓天子的軍隊打敗仗,因為這辜負了您。”敦憚其辭正,不知所答。王敦忌憚他的言辭正當,不知如何回答。帝召顗,謂之曰:“近日大事,二宮無恙,諸人平安,大故副所望邪?”皇帝召見周顗,對他說:“近日發生的大事,宮內宮外都沒有受害,諸人都平安,這是否說明王本來就符合眾望嗎?”顗曰:“二宮自如明詔,於臣等故未可知。”周顗說:“宮內宮外自然如英明的詔示,對於臣子等還是沒有什麼可知道的。”或勸其避敦,有人勸周顗躲避王敦,顗曰:“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周顗說:“我位列大臣,朝廷風紀淪喪,怎可再到民間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俄而被收,經太廟,大言罵賊不絕,祈速殺敦。不久周顗被拘捕,經過太廟,大聲厲罵賊人不絕,請求快速誅殺王敦。語未終,人以戟傷其口,血流至踵,顏色不變,容止自若,觀者皆為流涕。話還未說完,看押的人用戟擊傷了他的嘴,血流到腳,周顗臉色不變,舉止自若,觀看的人都為他流淚。遂遇害,時年五十四。於是遇害,時年五十四歲。
***編自《晉書 列傳第三十九》***
【注】 ①顗:***yǐ*** 多用於人名。
②樂廣:晉賢士,《晉書》雲其“名重於時”。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自頃雅道陵遲 陵遲:衰落。
B. 復坐門生斫傷人 坐:因……犯罪。
C. 諸人鹹以君方樂廣 方:比擬。
D. 何乃橫得重名 橫:強行 橫,無端,無緣無故。
5. 以下各組句子中,能夠體現周顗性格同一側面的一組是***3分***
A. 學不通一經,智不效一官 體現周顗的謙虛
二宮自如明詔,於臣等故未可知 流露了對皇帝不能誅殺王敦的不滿
B. 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 體現了周顗的率性自然
何敢近舍明公,遠希稽、阮
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體現了周顗的寬容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 體現了他的忠誠
D. 顗嘗於導坐傲然嘯詠 體現周顗的率性自然
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胡越耶 體現他的忠誠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周顗在當時以雅望獲海內盛名。文中賁嵩和庾亮的話都表現了這一點。其中,賁嵩認為周顗能夠使國家風氣清正。
B. 文中周顗在不同場合中兩次以堯舜比況皇帝,對皇帝進行批評,反映了周顗雖身處官場但不敢於直言的性格。
並非兩次都對皇帝進行批評,第一次是批評,第二次是為皇帝的過失開脫。
C. 周顗奉詔去見王敦時,王敦認為周顗辜負了自己,這主要是因為王敦舉兵犯上時,周顗曾親自率軍與他對抗。
D. 王敦構逆,周顗審時度勢,深知自己身處險境。周顗被捕後,在經過太廟時,痛罵奸逆,觸怒王敦,招來殺神之禍。
7. 把文中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從第穆亦有美譽,欲陵折顗,顗陶然弗與之校,於是人士益宗附之。 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聲譽,想壓倒周顗,周顗態度和悅,不與他計較,於是人們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譯出大意給2分;“折”“校”“宗”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從:表示叔伯關係。折:壓倒。校:動詞,計較。宗:尊崇。***
⑵後因酒過為有司所糾,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責。
後來周顗因為醉酒的過失被官吏檢舉,皇帝諒解他的情況,也沒有對他貶斥責罰。***譯出大意給2分;“糾”“亮”“黜”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為有司所糾:被動句。糾:檢舉。亮:通“諒”,諒解。黜:貶斥。***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初見嵩山 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雲來。
[注] 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賴:依賴,憑藉。豁我懷:使我開懷、振奮。豁,舒展。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寫嵩山的詩,寫法很別緻。詩人所見的物件——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現。“數峰清瘦出雲來”,是此詩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這一句提前,讓嵩山一開始就露面,詩的意味就會變得索然。
詩的首二句不是寫嵩山,而是從作者仕途失意寫起,“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作者奔走風塵,在困頓和疲憊中,全賴青山使他的情懷有時能得到短暫的開豁。這樣,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給了人一種親切感,引起人們想見一見的願望。第三句“日幕北風吹雨去”,又為讀者拉開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嶽之一的嵩山才從雲層中聳現出來。由於有前面的重重筆墨給它做了渲染準備,嵩山的出現便特別引人注目,能夠把人的興味調動和集中起來。並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點出嵩山,又不至於意隨句盡,見其面貌即止,而是要引人想象雨後嵩山的特有韻味和詩人得見嵩山後的一番情懷。
詩寫的物件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現詩人自己。人們在精神上以什麼作為慰藉,往往能見出志趣和品格。困頓於仕途,賴以慰藉情懷的是嵩山,詩人的情志也表現了出來。同時山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藝術作品裡,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觀感情支配。“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辛棄疾《賀新郎》***這裡有著主觀感情物件化的問題。此詩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語比較新奇,而且在詩人審美意識活動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氣質與追求。中國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給後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維給孟浩然畫像,“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數峰清瘦出雲來”,雖是寫嵩山,卻又是人與景物融而為一,體現了詩人感情的外化。這首詩,將嵩山的面貌,以及詩人的精神風貌,同時展現給了讀者,不容易分得很清。
8. 作者初見嵩山是什麼樣的心情?這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請結合全詩簡析。***5分***
【答案】初見嵩山,作者的心情驚喜而又親切。
這種心情是鋪墊出來的:①作者奔走風塵,全靠青山開闊情懷,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給作者一種期待感;②接著作者運用迂迴之筆,一道雨幕被拉開,最後嵩山從雲層中聳現,驚喜和親切之感撲面而來。***答出驚喜和親切的,給2分;答出鋪墊來表現的,給1分;結合全詩加以分析,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題目為“初見嵩山”,一個“初”字可謂“題眼”,就暗含了“驚喜”與“期待”之情。展開描寫時,先寫鞍馬勞頓中青山對我的開解,又寫日暮時風雨天氣,最後才讓數峰露面,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將鋪墊手法用到極致。
9. “數峰清瘦出雲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種精神內涵?***6分***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積雲中突現,基於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雲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
②“清瘦”表現了作者清高獨立、人格堅守的精神氣質。***答出擬人手法並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以動寫靜並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內涵,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見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第一問“妙在何處”主要考作用,主要鑑賞語言與表達技巧,鑑賞時要考慮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再考慮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然後分析表達效果。第二問,理解詩歌的內涵,既要理解表層義,更要挖掘深層義。
【方法點撥】***1***解釋該句的意思。***2***點明手法,展開聯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點出該句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莊子《逍遙遊》***
***3***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白居易《琵琶行》***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最後的黃豆
①爺爺是染布的。他愛吃黃豆出了名。在鎮子西頭,爺爺十七歲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幾口大染鍋。這吃飯的手藝是“偷”來的。
②爺爺從小喜歡跑進大染坊找老闆的兒子鬥蛐蛐。有時老闆的兒子跟私塾先生唸書,爺爺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著熱氣騰騰的大染鍋。爺爺蹲著染布時,就從兜裡摸出幾粒炒熟的黃豆塞到嘴裡嚼,這樣一蹲就是一兩個時辰。“呆瓜!”染布師傅往往這麼笑話爺爺。當爺爺染出第一鍋布時,大家才知道爺爺不呆。
③那年,家裡遭了大災,爺爺架幾口大鍋開始染布。開業那天,鎮子裡所有人都聽到爺爺一邊敲鑼一邊喊話,開張頭半個月染布不收錢,染壞了一賠二。爺爺沒錢請幫工,自己把麻繩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黃豆往嘴巴里一塞,一邊香甜地嚼著,一邊攪動大染鍋。當爺爺嚼完三四把黃豆時,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襯著爸爸額頭的汗珠,沉穩得像傍晚襲來的夜幕。
④後來,那家大染坊被爺爺擠垮了。沒過半月,爺爺快樂的嚼著黃豆把那幾口鍋搬進了大染坊。於是,鎮子裡又有了大染坊。那名聲像染布匠拿攪鍋棍敲鍋一樣,咣咣噹當響得很。在嚼著一把又一把黃豆時,爺爺兜裡也開始響著咣咣噹當的銀元聲。
⑤有了錢,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幾把黃豆,還娶了奶奶。迎親那天,爺爺喝了好多酒,醉了,進洞房時還絆了一腳,兜裡的黃豆全撒在地上,他撿了好一陣子,奶奶什麼反應,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後來跟我講這事時,爺爺還嘆氣,這一絆,不是什麼好兆頭,要不,後半輩子也不會活得這樣磕磕絆絆。說這事時,爺爺喘著粗氣,我幫著捶了半天背,他還是喘得滿臉豬肝紫。
⑥其實,爺爺在生父親的氣。
⑦閒時,爺爺經常是一邊慢慢地嚼著黃豆一邊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說,父親是一個“倒錢筒”。父親是爺爺的獨苗,奶奶寵著他,慣著他。聽爺爺說,父親才十歲,就開始進大煙館。沒錢,就賒賬。煙館老闆拿著賒賬本來討錢時,爺爺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⑧父親就像一顆荒野的樹那樣瘋長。
⑨我十歲那年,三天三夜,父親跟人賭輸了。大染坊被抵了賭債。那一天爺爺沒有嚼他的黃豆,唉聲嘆氣,一臉烏雲。
⑩搬出大染坊時,爺爺習慣性地掏出黃豆,遲疑了一下,爺爺這回沒有黃豆塞進嘴巴,而是把黃豆一路撒在地上。
⑾沒幾年,爺爺病得不行了。父親依然整天不著家,爺爺的安危只是他耳邊刮過的一陣微風。
⑿臨終前的那個晚上,爺爺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著一個小布袋,開啟來,是些黃豆。昏暗的燈光下,豆子炒得金燦燦的,爺爺說,這輩子只剩下這點黃豆了,他的聲音很輕,連他旁邊油燈的火苗都沒有動一下,他顫巍巍拈出一顆豆子,習慣性地放***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黃豆太硬還是爺爺老了,牙口不行,他沒嚼動,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⒀他嘆嘆氣,說這輩子就愛這黃豆,人走了帶上它,也算來世上留個念想。他慈愛地對我說,如果你長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爺爺這裡來拿這黃豆吃。不過,你要是爭氣,最好就別來找我了,他語氣中滿是沮喪。
⒁我愣愣的,不太明白,點了點頭。
⒂第二天早晨,爺爺走了,手裡緊緊攥著那小袋嚼不動的黃豆。鄰居幫忙葬了爺爺後,父親才回來。沒人怪他,他在鄰里眼中只是一個能夠看得見影子。
⒃父親長號著,聲音淒厲,如同塌了脊樑。大家都知道他為什麼哭,整整兩天兩夜,他僱了好幾個人把小屋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後連瓦背也全掀掉了,還是沒有找到傳說中爺爺那幾坨金子。他瘋了。
⒄後來,一個金匠跟我說爺爺確實有幾坨金子。不過,爺爺臨終前偷偷讓他把們打成了一顆顆金珠子。
⒅我驀然明白,爺爺那小袋黃豆是什麼了。爺爺給我留了一筆活命錢。
⒆有人曾問我,金子最終找到了嗎?
⒇當然沒有。爺爺的墳頭早被我平了,當時還有人說,我跟我那瘋了死掉的父親一樣,也是忤逆不孝。
***21***現在我有了自己的企業,人們稱我是什麼“著名企業家”。不久前,一次慈善會上,我說了,死後捐出全部財產,我那個兒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說話了。
***22***為什麼這麼做?有記者問我,我一時語塞,眼前浮現出爺爺那小袋最後的黃豆。
***改自王瓊華《最後一碗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