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期末考試論語練習題
論語一直是語文考試中必考的範圍。高一的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情況來練練關於論語部分的考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1、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①?”曰:“二②,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篇第十二》***
【註釋】①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認為,只有削減田稅的稅率,才能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
C、按照時令,役民於時,老百姓才能服從君王的統治。
D、君王不應搜刮民脂民膏來聚斂財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結合上面選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經濟思想的合理性。
答:
2、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①。”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篇》***
[注]①目:綱目,條目,具體要點。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以仁來規定禮,認為依仁而行就是禮的根本要求。
B、“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說行仁德全在於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對待人生所採取的積極進取態度,一個人能否為“仁”根本上在於自身能否自覺做到“克己復禮”。
C、“克己復禮”的“克”是剋制、約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這裡指一己的私慾。“復”的意思是回覆。
D、仁是儒家學說中含義非常廣泛的一種道德觀念,包括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禮”,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標準、儀式的總稱,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禮節儀式;包括了人們相互之間表示尊敬謙讓的言語或動作;也包括社會上通行的法紀、道德和禮貌。
***2***下面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論語》這一章闡述了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主張,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語,儒家用之作為一種自我修養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學說中含義非常廣泛的一種道德觀念。包括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而核心是指人與人的相親相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實行“仁”的主要方法。
C、“禮”,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標準、儀式的總稱。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長期形成、又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禮節儀式;人們相互之間表示尊敬謙讓的言語或動作,也包括社會上通行的法紀、道德和禮貌。
D、孔子以禮來規定仁,認為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復禮為仁”,即:人們的言語行動都能符合禮的規範,就是仁。實行仁,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談到自己雖然不聰敏,但請老師孔子讓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3***下列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按禮的要求來剋制、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全社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為道德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約束性的特點。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D、孔子一貫主張以禮馭情,以禮約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即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
***4***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禮”與“仁”具有怎樣的關係?***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5***孔子還談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結合上面的選段,簡述你對孔子“仁”的理解。
答:
3、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①,小車無軏② ,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③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惡乎執?”***《孟子·告子下》***
註釋:①輗***ní***:車轅和車轅前橫木相接的木銷子。②軏***yuè***:義同“輗”。③硜硜***kēng***:象聲詞,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裡引申為像石塊那樣堅硬。④亮:通“諒”,誠信。
***1***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上選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對待是否誠信問題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論語》中,“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民無信不立”,說明治理國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由此可以推斷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結論。
D、以上選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對待誠信問題上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當作座右銘,根據上面四個選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
4、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第十一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第十二篇***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認為對君主的缺點錯誤要忠言相勸,諫而不聽,就不必再勸,可以辭職不幹。
B、孔子認為朋友之間的交往是有限度的,對朋友如果他不聽勸告就算了,沒有必要發展到對抗性矛盾,使以後的事情更不好辦。
C、“不可則止”也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孔子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D、孔子認為為官、交友關鍵是要堅持正道,不能跟著國君、朋友一起做壞事,否則,便是自取其辱。
***2***結合上面選段,談談你怎麼理解《論語•泰伯篇第八》中孔子所說的“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句話的?
答:
5、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完成後面的題目。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 ·憲問第十四》***
註解:①成人:人格完備的完人。②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③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④久要:長期處於窮困中。
***1***下列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擁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綽的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就可以算得上是個完人了。
B、人見到財物和利益,應當想到義的要求。人在面臨危險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保全他人的性命。
C、孔子認為,人即使是長期處於困境之中,也不應忘記平日裡的諾言。能克服困難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D、選段談了人格完善的問題。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個有正確的義利觀、生死觀,有理想有毅力的人,同樣稱得上是個完美的人。
***2***理解下面選段意思,結合上面選段,談談你對孔子在“義”方面思想的理解。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 陽貨第十七》***
答:
6、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註釋]①硜硜***kēng***:淺薄固執的樣子。 ②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狹小的人。
***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認為,真正的“士”,是能夠在行為上雖曾有令其羞恥之處,但當他出使各國時,能不負君王使命的人。
B、關於士的標準,孔子把它分為三個層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屬最後一個層次的。
C、孔子認為不問黑白,一味講信用,只知貫徹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罷了。
D、對當朝的執政諸公的言行,孔子頗為鄙視、不屑,認為他們連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與上文對“信”的表達是否矛盾?結合上面選段,簡要說明你對孔子“信”的理解。
答:
7、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①。”***選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注】①偃:仆倒,倒下。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用“正”字銓釋“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則,篤守正道。只有這樣,人民才能歸於正道。
B、孔子認為季康子行為欠正,作為執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譴責他“殺無道”以“就有道”,必將導致“民免而無恥”。
C、孔子認為,為政治本之道,本來不在於凶殘很戾,專恃刑殺,而要以仁厚的情懷和道德禮法引導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風”“草”的譬喻闡明君民關係,領導者若能以身作則,為民模範,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風行草偃的效果。
***2***這兩則文字型現了孔子怎樣的為政觀?
答:
8、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2***,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註釋】***1***修慝:慝,音tè,邪惡的念頭。修,改正。這裡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2***先事後得:先致力於事,把利祿放在後面。***3***忿:忿怒,氣憤。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一章裡孔子仍談個人的修養中的三個問題,他對學生提出這一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
B、孔子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於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
C、孔子認為嚴格要求自己,要指出他人的過錯,但不過多地去指責別人,就能除去邪惡的念頭;
D、孔子重點強調強調感情衝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
***2***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孔子強調要“忠信”和“義”,就能提高道德修養,結合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道德修養”如何提高的理解。
答:
9、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3***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註釋】***1***圃:音pǔ,菜地,引申為種菜。 ***2***用情:情,情實。以真心實情來對待。***3***襁:音qiǎng,背嬰孩的揹簍。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氣地指責想學種莊稼和種菜的樊遲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認為,在上位的人哪裡需要學習種莊稼、種菜之類的知識,只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
C、孔子認為他培養學生,不是為了以後去種莊稼種菜,而是為了從政為官,為了當統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時代,接受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勞動者只要有充沛的體力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產,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實行統治的知識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並不是為了培養勞動者。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相對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經說過“學而優則仕”,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結合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教育目的”的理解。
答:
10、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②也,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③,不可徒行也。”***《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④。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注】①顏路:顏回***顏淵***的父親,孔子的首批弟子。槨***ɡuǒ***:古代有地位的人,棺材有兩層,內層直接裝殮屍體,叫“棺”,有底;外面還套著一層套棺,叫“槨”,無底。合稱“棺槨”。②鯉:孔鯉,孔子的兒子。孔鯉五十歲死,時孔子七十歲。③從大夫之後:跟從在大夫們的後面。這是自己曾是大夫的謙虛說法。按禮,大夫出門要坐車。④整句譯為:顏回啊,看待我如同父親,我卻不能看待他如同兒子。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曾經當過魯國大夫,按周禮,他平時出門都坐車。兒子孔鯉死的時候,孔子愛子以義,便按照周禮薄葬了他。
B、顏路、顏回都是孔子的弟子。顏回死時,顏路家貧卻愛子情深,請求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買一口外棺,孔子不同意。
C、顏回死時,孔子的其他弟子為了表示對顏回的敬重,打算厚葬顏回。在孔子提出異議的情況下,他們仍然這樣做了。?
D、顏回平時服侍孔子如同兒子服侍父親一樣,而現在顏回死了,自己再也見不到這麼好的兒子了,孔子對此大為傷感。
***2***孔子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結合上面的選段,你認為孔子反對厚葬顏回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請簡要談談你的理解。
答:
11、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路曰:“衛君①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註釋】①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裡,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子路對孔子為政首先正名分的說法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迂腐的。
B、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把混淆的等級關係和名實不符的情況糾正過來,實際上就是維護統治秩序,維護社會穩定。
C、孔子認為“名不正”最終會造成禮樂不興,刑罰不中,引起社會的混亂,所以,他把“正名”看作為政的第一步。
D、孔子覺得子路雖然言語粗野,但是他能虛心向老師請教問題,因而耐心對他解釋了“正名”的重要性,體現了他誨人不倦的教育風格。
***2***結合上面語段,簡要分析下面文段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治國思想。***3分***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答:
- 高一語文期末考試論語練習題
- 冬季節約用電倡議書
- 經典2017傷感個性簽名大全
- 大學畢業班長的畢業感言
- 學生會工作反思檢討
- 腎虧怎麼補才好
- 愛情古詩詞鑑賞
- 美國的商業禮儀
- 關於高智商的腦筋急轉彎大全及答案
- 短小青春勵志真實故事
- 給大學同學留言的最貼心的畢業話語
- 寫人的初中優秀英語作文
- 百分數應用教學反思
- 土雞飼養技術_飼養土雞的技術要點
- 現代城市交通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 名人是如何成功的故事作文精選集
- 廣東秋天旅遊好去處
- 計算機病毒的預防方法
- 美容護膚小竅門雞蛋
- 星座射手座本週的運勢好不好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