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複習內容

  掌握好每一個考試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依法治國的含義。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依法治國的目標。

  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要求。

  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繫、幸福所繫,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二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法律制度與社會性質緊密相連,有什麼樣的社會性質,就必須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根本上規定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三是必須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四、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必須堅持的原則——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第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第三,堅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第四,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鑑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二***

  1、《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在這篇文章裡***最早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指出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工業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2、《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1926年《農民問題叢刊》——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並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

  3、《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運動的偉大綱領。肯定農民的作用及黨領導農民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揭示中國革命物件。

  4、《井岡山斗爭》、《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1928年10月、11——對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否定了照搬外國的“城市中心論”提出了“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中國革命中心轉移。回答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是***思想開始形成的重要標誌。

  6、《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闡明瞭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重要性,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和“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的重要思想,標誌著黨的獨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7、《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935年——闡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批判黨內的關門主義和對於革命的急性病,系統的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上的問題。

  8、《實踐論》、《矛盾論》——1937年——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揭露和批評黨內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錯誤,深入論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地闡明瞭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

  9、《戰爭和戰略問題》——1938年——中國革命只能靠武裝鬥爭解決問題。闡述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的思想。運用聯絡的觀點具體分析了戰爭問題,指明戰爭是中共主要的鬥爭;用發展的觀點分析戰爭程序,確定黨的軍事戰略的轉變;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明確學習的重要性。

  10、《論持久戰》——1938年——批判了“亡國論”、“速勝論”;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分析了中日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關鍵***、敵寡助我多助,系統闡明瞭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

  11、《<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三大法寶。深刻揭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特點,總結了中國共產黨18年來的主要經驗,提出了民主革命中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這三個基本問題及其相互關係。第一次提出"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

  12、《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歷史文獻。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最基本的動力,農民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民族資產階級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必須對其採取又聯合又鬥爭的態度。根據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明確了革命的任務和性質,分析了各階級、階層對革命的態度,制定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戰略和策略。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內容。

  13、《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它科學總結了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共產黨成立以後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深刻論述了中國民主革命發展的基本規律,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次飛躍,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有關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論,標誌著***思想的成熟。

  14、《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進一步地從思想問題上總結了過去中國共產黨內路線的分歧,分析了廣泛存在於黨內的非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作風,主要是主觀主義的傾向,宗派主義的傾向,和作為這兩種傾向的表現形式的黨八股。並將主觀主義分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科學地解釋了實事求是的含義。

  15、《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1942年——延安整風文獻。

  16、《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總結了五四以後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歷史經驗,發展了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第一次提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17、《論聯合政府》——1945年七大—— 第一次全面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思想,指出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達到社會主義。提出了三大作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認為這些作風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18、《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提出土改的兩個原則:***1***必須滿足貧僱農的要求***2***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提出人民軍隊的十大軍事原則***核心: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十大軍事原則總的精神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戰爭中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作戰方法;強調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注重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精神,同時又要注重物質條件;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要獨立自主,以戰養戰,等等。

  19、《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1948年——完整表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第一次把官僚資本主義列為中國革命的物件、中國革命的敵人;提出土改的總路線: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20、《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論述了即將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等。總結了人民民主專政得以實現的國內和國外基本經驗,進一步完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內容和職能;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任務:“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

  21、《論十大關係》——1956年——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十大關係。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中國情況走自己道路,標誌著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第一次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將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作為一個大問題提出。

  22、《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史上,首次創立了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為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和建設提供了哲學基礎。第一次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兩類矛盾學說,尤其是人民內部矛盾學說,這對我們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解決各種複雜的社會矛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闡明瞭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提出了在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裡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理論,是我們堅持“兩手抓”方針的哲學基礎;提出“六條標準”,這是四項基本原則的雛形。指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是我國具體的歷史條件的產物;闡述了知識分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