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那麼,怎樣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

  

  何為習慣?習慣是兒童後天所養成的,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特殊傾向。 如早晨起床穿襪穿鞋,然後上廁所、洗臉、吃飯。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中比較穩定的行為方式。如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就進教室,拿出課本和鉛筆盒,等待老師上課等等現象。那麼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嚴格約束,規範訓練。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於健全規章制度和嚴格嚴肅的規範訓練。只有形成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的約束氛圍,才會在學生幼小稚樸的心靈中,烙下良好習慣的印痕。如何進行規範訓練呢?下面我分7個小點進行闡述。

  1.要加強課堂常規的訓練:課前認真做好上課準備,學習用品要整齊安放在課桌指定的位置。發言、提問,按規定的姿勢舉手,發言時要姿勢端正,聲音響亮。該動的時候可以自由行動,該說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該靜的時候就必須安靜。如:請小朋友們開啟數學書,翻到第10頁,再拿出鉛筆。一定要學生在聽清、聽完要求之後再行動。否則學生將一盤散灑,無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又如*** ***<5,括號可以填哪些數?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討論結束後,教師組織教學時說:“一二停”學生就必須停下,並馬上坐好,準備交流。

  課堂常規的培養要在課堂上落實,課前要求學生帶齊學習用具,教師上課時就要檢查學生帶學具的情況,對於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提醒,並轉告家長督促孩子按照課表整理書包,每天帶齊學具。

  2.加強讀書習慣的訓練。語文課要求學生會讀課文,數學課我們也要教會學生讀懂數學語言。由於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認較多,或是一字一頓地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儘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要讓學生在審題時做到手不離書,眼不離書,並與書本保持一尺距離。有的捧書讀時眼離書本不是過遠,就是太近。對此,我們應該及時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拿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於記憶,心領神會,利於養成好習慣。

  3. 加強寫字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寫字習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常見的不正確寫字姿勢是偏頭、側身、伏臥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提醒:“寫字必須‘三個一’”,經過提示學生會自覺地迅速糾正不正確的姿勢,經過多次糾正,就可養成正確的寫字習慣。

  4. 加強坐姿的訓練。

  小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齡段。坐姿端正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習,而且將影響到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要讓學生保持良好坐姿並不費事,只須教我們在恰當的時機按照約定呼叫:“一、二、三!”學生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師以某種動作手勢予以個別提示,比如老師手背後,身體站直,學生看到老師後也會自覺坐直。既達到了目的,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行。

  5.加強注意力的訓練。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有駕馭課堂穩定住學生注意力的能力。可以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把課堂教“活”***活而不亂,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利用“暗示法”提醒學生注意,“拍一拍”、“撥一撥”、“點一點”等;如不便走下講臺,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授***,“注視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學生的注意,收攏其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鄰座同學也可以協助提醒。

  6.特別加強聽、說的訓練。

  學會傾聽,是現代人在口語交際中的基本素養。只有耐心地聽別人講話,把別人的話聽清、聽準,才能做出準確的應答。沒有聽清就發表,或沒有聽完就打斷別人的話,是口話交際的大忌。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很好地引領,準確把握,圍繞這個重點來組織教學。***1***可以採用聽後複述的方法,先複述一個簡單的句子,複述老師的語言,因為作為學生首先必須要聽清老師的意思,領會其意義。再複述學生之間的交流語言。如一個學生剛回答說圖上有4只小猴,請其它學生馬上重複。簡單的學生會複述,再讓學生複述較難的,如大於號、小於號,開口朝大數,尖頭朝小數,這樣從簡單到稍複雜慢慢過渡,教會學生學會傾聽。***2***讓學生邊聽邊想***如某某小朋友發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用聽後評議的方法來促使學生養成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樂於表達  要有表達自信心,善於抓住一切當眾說話的機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不同物件、不同場合以及不同談話內容,說恰當的話、得體的話。在課堂上能經常性地發言,在小組交談中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大膽地面對全班小朋友進行表演。如在學習平面圖形一課中,當學生已經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圖形後,再要求學生組合成拼圖小組,動手拼出各式圖案。在展示拼圖成果中,通過比賽說、採訪說等形式再次讓學生充分地表達。這樣使課堂變得靈活、開放,學生的思維自由伸展,個性得到張揚。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按先……再……然後……最後……這樣的句式敘述,引導學生說出完整的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說話的條理性。

  7.加強動手操作的訓練

  第一冊教材安排動手實踐的課型主要有認識物體和圖形、分類、認識鐘錶三大單元,其它課型中也穿插實踐性的內容,而一年級小朋友動手操作能力較弱,這就需要我們要特別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如***1***學具的擺放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而且不能隨意觸動。***2***聽教師口令行動操作,這就要求學生在聽清教師的操作問題之後,一聲令下,再動手操作,只有在這一情況下學生才是帶著問題進行有序的操作,否則很有可能成為無效勞動。

  除了動手操作外,我還特別強調手勢語言的訓練。如:1、2、3、4、5、6、7、8、9、10的手勢表示法,並要求學生非常熟練表示,有利於10以內的加減法的訓練,在反饋時便於教師快速、準確地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如在教學?、?時,我對學生說,我們每人有兩隻手,伸直食指和中指,就自然形成了“?”“?”號。兩手放胸前,左手伸出兩根手指形成“?”號,右手伸出兩根手指形成“?”,我們可以運用兩隻手作為兩個符號進行練習。教師出示兩個數,如4和5,問:4和5比一比,如何用大於號、小於號表示呢?學生默唸:口對大數,尖對小數。並準備手法。當教師說一二三,學生就會伸出準備好的左手說4小於5。當手指舉出後,哪位學生不懂或者用錯了手指,教師一目瞭然,就能及時地糾正。

  我認為課堂常規的訓練可以概括為:坐、讀、看、聽、說、寫、動手操作、書本擺放等。

  ***二***對於不良行為的學生要採用科學的矯正方法。要做到及時談話,耐心教導,反覆磨練,及時瞭解學生的觀點,知道事實的真相,雙方易於接近。

  規則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存在差距的。對於習慣較差的孩子,可以採用個別談話的方法,瞭解孩子的思想實際,瞭解孩子的困難,幫助孩子儘快形成好習慣。習慣的養成具有一致性的特點,要取得家長的支援配合,孩子的不良習慣的成因有哪些是屬於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師要認真分析,並幫助家長運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上學期開學初我們班來了一個長得黑黑的,臉上留著很多抓痕的男孩,他是小熊。他普通話說得不好,很少和同學交流。一次音樂課他不遵守紀律,在和他談話中,我有意提起他臉上的傷。他告訴我這傷是和小朋友打架抓的。他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不知道媽媽去哪裡了。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他表現出“與眾不同”。課間休息經常有同學被他打哭;每次和同學打鬧,他都下手很重。他故意把一個同學的頭往桌子上碰;一次他和同學發生爭執,掐著同學的脖子那個同學滿臉通紅,咳嗽了很久┅┅在和他父親交談後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小熊。他的母親覺得父親沒有本事,在他很小就離開了他們。父親為了生活一直在外打工,小熊由外公外婆撫養,在老人的溺愛下,小熊經常和小朋友打架,以至後來動手打外公外婆。父親把他接到爺爺家,請爺爺幫忙照顧,可是在爺爺家住了一個月,他幾乎不說話,爺爺說他傻,讓爸爸把他接來北京。小熊和爸爸過著打工的生活,現在的家周圍的小朋友他都打遍了,別的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和他玩。瞭解到這些,我對他的關注更多了。天冷了,我看他只穿一條單褲子,我伸手去摸他,問他冷不冷。他翻著褲腰說:我穿秋褲了。可是褲腿已經跑到了膝蓋上,我讓他伸直腿,幫他把褲子拽下來,掖到了襪口裡。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元旦的聯歡會上,我在全年級學生的面前讀了寫給他的信,告訴他我們都是他的親人,都是愛他的,並送他一本《格林童話》,希望他能和書交朋友。讀完信後,我說你願意抱抱我嗎?其他孩子都爭著來抱,可是他沒有勇氣。我悄悄地問他,你有什麼想說的嗎?他說:我很感動!我當時心裡有一種成功的喜悅。

  三、培養習慣應遵循原則

  同時作為教師我們培養習慣的方法要科學, 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針對不同班級、學生、學科、時間、地點,採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創新。

  在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中,應共同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以身作則。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我們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要做兒童的模範。

  ***2***注意第一次。"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

  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於開始學的時候,大人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後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養成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易。做父母或老師的要使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好習慣未成的時候,不準小孩子有例外的動作。一個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壞已養成的好習慣。

  ***4***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小孩子學習事物須自己學習。

  "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神經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做的,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做父母和老師的,切不可一手包辦,或橫加干涉,應當從旁觀察,適時指導。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的唯一門徑。為此,應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恆,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是養成習慣的必要條件。不斷地做,是養成習慣的必要步驟,單是"知"而不"行",單是"理論"而無實踐,樣樣事情都不會成功。

  ***6***統一行動,協調配合,共同教育。作為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必須與各科任課教師密切聯絡,經常溝通,瞭解每個學生在科任課上的表現。並及時與家長交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班主任的常規教育與各科教師的課堂教學相結合。

  總而言之,只要老師心中有規範,定期檢查與隨時抽查相結合,“嚴”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培養孩子的學習態度

  要想學習好還必須有個正確的學習態度,也就是對待學習認真負責,積極努力,不敷衍了事。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與否,決定著學習的成績與效果。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能夠按時上學,上課、不逃學、不曠課、不早退、不遲到,遵守課堂紀律,不隨便說話,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能夠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複習考試不作弊等。特別是一年級新生,沒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開學近兩個星期,但還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按時上學,什麼叫遲到,什麼叫遵守課堂紀律。隨便說話,不按時完成作業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無疑會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剛入學我們就要培養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時都要講究認真、負責的態度,以便今後能以積極的態度學習知識、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