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基礎差應該怎麼學

  高考地理考查的內容繁雜,所以在高三地理學習以及複習時,如何提高高三地理的複習效率,是考生們共同關注的問題。為此,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高三地理的學習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地理的學習方法

  1識圖記憶法:

  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瞭解經緯網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

  例5、我國地形特徵之一是: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三大階梯。這一特徵在地圖上用三種不同的顏色顯示出來: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 儲色:由此往北往東就變成深黃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屬第二段;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往東直到海濱,是綠色或深黃色相 同的地區,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過識圖,即可記得一清二楚。其次,要養成看圖用圖習慣,日積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2簡化地圖法:

  是根據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資訊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易於理解的目的,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絡規律。

  例6、長江水系簡圖:長江干流猶如“L”和“w”兩個英文字母連線而成。從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為上游,谷深水急,虎躍峽 ***A***、三峽地段,長江干流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峽東端處。“w”河道則為長江中下游。“w”兩端分別是宜昌***B***和南水北調 東線的江都***F***水利樞紐,中點武漢市***D***則有長江最大支流雙江匯人。“w”下方兩處轉折點是我國兩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陽湖***E***、BE河段 為長江中下游,湖泊眾多。

  3歸類記憶法:

  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例7、以半島為例,主要半島我國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亞洲有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非洲有索馬利亞半島;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島。

  4串珠成線法:

  在一定範疇內,許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聯絡著的,因此,當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時,應該放到與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聯絡的整體上去認識。聯絡的方法 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線法是聯絡法的一種,是根據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絡,將零星的地理知識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 間的聯絡,從而提高認識地理事象的廣度與深度。

  例8、用鐵路、河流把鐵路樞紐和城市連線記憶。

  5比較法:

  比較法在地理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地理課的特點所決定的。運用比較法就是把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鄉 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新的地理知識,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現在,比較法不僅在教學、總複習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各級各類命題考試中也常出現。

  高中地理學習的四個要點

  學習地理,首先就要對所學的內容多動腦筋,想一想:“它是什麼”、“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這樣”等等。然後,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2***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絡。

  ***3***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麼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為什麼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4***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此外。學習地理,既要了解課本中的內容,學會閱讀、使用、繪製地理圖表等技能,還要留心觀察自然和社會,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觀察時,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

  高中地理高效學習的四個技能

  I、縱向聯絡法:

  從知識的縱向聯絡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識向縱向延伸發展,從而掌握部分知識的聯絡。

  按地理知識體系的先後順序來聯絡。如地質作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在許多區域性知識範圍中,也有縱向思路的體現,如從上到下,從老到新的岩層變化等。

  按時間發展演化有從舊到新或從古到今的知識聯絡,如人口再生產的型別: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

  按地理事物發展演變的不同階段或層次有由淺入深或由初級到高階的聯絡。如工業的發展,從手工業——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以電氣化為 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普遍應用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等,這些地理事物的演變、發展的縱向聯絡中,在每一階段或層次上又存 在著多向或橫向聯絡。

  按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逐步推進的前後聯絡。如空氣水平運動產生的根源:太陽對各緯度加熱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氣或升或降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空氣密度差異——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水平氣壓梯度力——空氣水平運動。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點、線、面、體的空間分佈反映了由近及遠、由始至終的縱向聯絡,如學習工業分佈中的工業基地、工業地帶,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圖中 抓住幾個中心城市,沿鐵路、或河流、或海岸線都可作縱向聯絡,使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絡沿一定思維線索發展,便於理解其空間分佈與空間聯絡,也加強了記憶。

  II、橫向聯絡法

  從知識的橫向聯絡看,是指地理知識間的對比、相關、影響、制約等關係,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廣延性。

  地理事物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係。如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就存在著這種橫向聯絡,因為它們都是由日光、空氣、水、礦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 組成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相應變化,從而使它們緊密聯絡起來,成為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在人文地理知識 中,類似的影響與制約的內容也很多,而以人類活動與氣候的關係最為典型,氣候影響人類活動,使農業、工業、城市規劃、交通運輸、水利建設等受制於氣候;人 類活動則通過改變區域性地區的地面狀況,來影響或改變區域性地區的氣候,象植樹造林、修水庫等就是通過人類活動來改善氣候的重要途徑;相反,毀林開荒、亂砍濫 伐則會使氣候惡化,進而影響環境,使人類越來越難以在環境中生存下去,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了。所以,人類活動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從而造就更有利於人 類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環境。

  地理事物在空間分佈上的相互關係,可從多方面橫向聯絡。如水能的豐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決定的,我國水能資 源儲量居世界首位,與我國地勢、降水特點緊密相關,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降水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導致水能在空間分佈上西南最多,華北最少。通過空間分佈上 的橫向聯絡,可幫助我們全面思考問題,廣泛地聯絡各項地理事物,並按一定思維線索使知識形成網路。

  各地理事物間的對比,無論相同、相似、相 反、相異,都屬橫向聯絡。區域差異可以對比,地理要素間也可進行對比,運用比較法是學好地理的一項重要方法。如冷鋒和暖鋒的比較,氣旋與反氣旋的比較,太 陽日與恆星日的對比,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對比,天氣與氣候的對比,內、外力作用的對比,不同地域型別的農業生產特點、措施的對比,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影 響的對比,良性迴圈與惡性迴圈的對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節都蘊含著許多這樣的橫向聯絡。橫向聯絡的對比一般要列表說明要點、概括特徵、總結規律,並指 出被比較事物的聯絡。

  同一時間出現的不同自然現象或生產活動,在這些現象或活動之間,反映了同一時間地理事物的橫向聯絡。這種聯絡可解決一些 覆蓋面廣、知識空間、時間跨度較大的問題。如地球在公轉時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及季節狀況、氣團及氣壓帶、風帶勢力的強弱、氣候的變化 等,可結合起來考慮,掌握地球運動的規律與氣候形成變化的原因。總之,要廣泛考慮在固定時間內的地理現象,才能適應這種橫向聯絡的有關問題。

  從知識的多向聯絡看,這裡既包括地理知識與學科內各部分之間的聯絡,也包括與學科外各方面的聯絡,前者稱內部聯絡,如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地形、氣候、水 文、生物、土壤、資源、能源、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環境等,都存在可以聯絡的線索;後者稱外部聯絡,如地理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的聯絡,特別是 與政治、歷史、生活實際、生產實際的聯絡,與社會熱點等問題聯絡,有助於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在高考文綜試卷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III、多向聯絡法

  同一地理事物從多角度進行解釋,是運用發散思維進行知識的多向聯絡的方式之一。

  如太陽直射23°26′N,可以從下面幾點取得聯絡:

  ***1***地球表面正午 太陽高度的變化;

  ***2***北半球夏至日;

  ***3***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

  ***4***地球公轉速度慢;

  ***5***亞歐大陸受低氣壓控制,北 太平洋受高氣壓控制等。

  ***6***氣壓帶移動與北半球氣候變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導,是進行多向聯絡的又一種方式。如因地理自轉產生地方時的變化、晝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經常主動思考有關問題,有助於使知識的多向聯絡更為廣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進行多向聯絡的一種方式,它能幫助我們全面細微地考慮問題,加強對知識內在聯絡的理解。

  如降水的成因有:

  ***1***暖溼氣流 前進時受地形阻擋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

  ***2***溼熱氣流強烈受熱上升冷凝而成對流雨

  ***3***冷暖氣流相遇,暖空氣沿鋒面爬升冷凝而成鋒面雨

  ***4***暖溼空氣沿颱風 中心旋轉上升冷凝而成颱風雨。

  IIII、知識的逆向思維與假想性推測

  逆向思維即打破習慣定勢,不按常規從正面去思考,而 從反面來思考,這樣既可加深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養多向思維能力。

  如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體的條件,課本講了兩點:

  ***1***有介乎0—— 100℃的溫度,這是液態水存在的溫度條件;

  ***2***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為什麼會有水、大氣呢?

  我們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適當的體積、質量——吸住大氣生命物質存在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溫度適宜——水

  打破習慣定勢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也如數學上定理與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積岩,但沉積岩並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測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有效方法。如黃赤交角擴大或縮小引起的變化——陽光直射範圍、極晝、極夜範圍、五帶的劃分範圍亦隨之變化等。

1.如何學習高中地理

2.地理學習基本能力

3.中國文化地理學習心得

4.學習中學地理困難的原因及對策

5.高中地理應該怎麼學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