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地理說課稿

  講話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我今天要說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章認識省級區域第三節《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應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四個環節進行。

  首先: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節教材是認識省級區域的一部分,教材從臺灣概況、臺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三部分內容認識臺灣,突出了知識之間的聯絡性。學習臺灣首先應該明確其領土歸屬問題,在此基礎上討論臺灣首先應該明確其領土歸屬問題,在此基礎上討論臺灣的自然條件及其經濟發展特點,這就是本節教材編定的主要思想。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課既是學習香港澳門的延伸,又為學習其它奠定了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能運用地圖說出臺灣省的位置、範圍,明確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掌握臺灣省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徵。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臺灣的自然地理環境,從而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認識區域地理的方法。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史實材料使學生明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1***影響臺灣自然資源分佈的原因分析:***2***臺灣的經濟特色。

  本節課的難點是臺灣島的地形特徵,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是教材,影響自然資源分佈以及緯度位置、地形氣候等是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詳講的內容是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臺灣的自然環境特徵。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和利用圖形表展示直觀教學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構建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影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

  本節課主要滲透的學法有:首先,青少年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法。

  其次,有效藉助多媒體、網際網路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的優點,鼓勵學生從網際網路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總的教學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將圍繞“臺灣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臺灣的自然環境特徵和經濟特色”。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教學過程:首先播放反映臺灣風光的動畫、然後設定懸念:臺灣島與臺灣省的含義相同嗎?臺灣除阿里山、日月潭外還有哪些自然風光呢?今天我們就來暢遊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匯入新課。這種直觀的匯入法有兩個優點:一是使用直觀的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設定疑問吸引學生激起他們急於探求結果的好奇心。

  承接導課。我將追問:為什麼說臺灣省是祖國神聖的領土?你知道哪些史料和證據?讓學生看課本找出答案,並完成課後練習2。然後再從地緣關係,血緣關係,文化淵源歸納補充,進一步證實臺灣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這樣處理的依據是:

  1、改變教材原來的順序是為了教學過程銜接自然,為後面學習自然環境作鋪墊。

  2、這個問題的設定旨在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在臺灣自然環境這一部分內容,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著臺灣輪廓圖來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在地圖上找出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及臺北、高雄、基隆。2、用比例尺計算一下,圖上基隆——福州、高雄——廈門之間的實地直線距離。3、看看北迴歸線穿過臺灣的哪個部位?看圖說出臺灣省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範圍。5、臺灣地形狀況怎樣?然後補充:***臺灣島上約2/3是山地,是由幾條平行山脈所組成的南北縱貫全島的臺灣山脈山勢巍峨、群峰挺秀,從山麓到山頂分佈著大面積的森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山峰。東部山嶺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較寬闊的平原,地勢東高西低。***

  以上就是臺灣的概況。我們知道自明朝開始,外國列強多次侵犯臺灣,他們主要是看到寶島臺灣的“寶”,“寶”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臺灣森林資源分佈在什麼地方?為什麼?2、為什麼臺灣森林樹種十分豐富?3、臺灣主要有哪些農產品?4、臺灣盛產這些農產品的原因是什麼?5、臺灣有哪些礦產資源,分佈在哪裡?6、臺灣的美還體現在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臺灣有哪些旅遊資源?

  在處理“臺灣主要有哪些農產品”時。預先讓學生回家找與臺灣相同的水果,上課時帶來學校***因為我們農場以自營經濟為主,學生家庭中有許多是種植熱帶水果,此時正是香蕉、菠蘿、芒果、楊桃、火龍果等成熟季節***同學們把自家的產品帶到課堂,展現在同學們面前,相互瞭解。這樣處理的依據有二: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突現學生的個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從圖中獲取臺灣氣溫和降水、地形、氣候因素等資訊,消化理解知識,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臺灣的自然環境這一問題解決了,在處理下一個難點——臺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可分三步解決:第一臺灣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臺灣省出口貿易結構中的變化”圖,讓學生討論分析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結構中的變化。

  學生明確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進行第二步提出問題:1、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應具備哪些條件?2、哪些因素促使臺灣出口加工業的發展?3、臺灣工業分佈有什麼共同的特點?4、為什麼臺灣的工業主要分佈在西部?指導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回答。這樣知識點通過問題的形式解決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地理資訊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第三步是根據圖表繪製折線圖的訓練。先把第一產業的曲線圖繪出,再引導學生學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曲線圖,這樣可訓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本節課,計劃了兩類練習,一是選擇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圖題,考查學生用圖、填圖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對於課後總結這一環節,他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了什麼?2、你的體驗是什麼?3、你掌握了什麼?設計的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第三節 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一、祖國神聖的領土

  臺灣省面積:共約36000平方千米

  人口:2200多萬

  民族: 以漢族為主

  二、美麗富饒的寶島

  海上米倉

  東方甜島

  水果之鄉

  森林之海

  東南鹽庫

  三、出口導向型經濟

  “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

  這種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完整。

  佈置作業:讓學生蒐集材料分析兩岸統一對祖國有什麼好處,兩岸分裂對祖國有什麼壞處,並請以此話題定一篇作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愛國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佈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為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製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並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佈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佈的特點,並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啟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匯入:以“羊肉串”匯入,直接明瞭。

  2、說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精心設計,儘量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詢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預習和查詢資料,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後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詢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鬆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踴躍。

  ***三***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新課程標準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中國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總體概況,以及幾個主要省級行政區的地理特點、差異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的中國的省內區域。

  本節教材的內容有:

  1、對外開放的前沿。2、外向型經濟。3、城鎮的發展。

  在教材中,除了敘述式課文與活動式課文外,還有豐富的插圖和閱讀材料。

  2.本課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經濟發展創造的奇蹟最多的前沿地帶,是我國一個富有特色的地理區域。因此,教材選擇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學生學習省內區域的典型區域。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本節內容實際,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結合地圖說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後廠”;

  ***二***能力目標

  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

  2.通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瞭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狀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2.激發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

  三、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①問題討論法:通過教師創設情境,設定疑問,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②讀圖分析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慧。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4.小組學習、討論、練習安排:

  活動1:讀P50-51課文、圖7.1、7.2及閱讀材料。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完成活動,

  目的:在考察學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地理位置。

  探究1:讀P52課文、圖7.4。學生通過個人讀文完成活動,

  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的特點。

  活動2及活動3:讀P53-54活動課文及圖7.5。學生討論,師生共同完成,

  目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資訊***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略***

  六、說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