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說課稿

  山按山體高度,可分為高山、中山和低山。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部分的內容——山嶽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嶽的形成和內力作用關係密切,然後對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態特徵和規模進行分析。由於褶皺山和斷塊山是形成於一定的地質構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講述這兩種山嶽的形成時,都先從褶皺和斷層這兩種最基本的地質構造開始講起,並且教材還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第二部分的內容——山嶽對交通的影響,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嶽對交通三方面的影響:對運輸線路結構、對線路分佈格局和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並且設計了相應的活動題幫助學生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褶皺的概念和基本形態,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瞭解斷層的概念,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瞭解火山的形成過程,掌握火山的組成。

  4.理解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型別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地殼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尋的、是可以被認識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皺山的概念。

  2.掌握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斷塊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識記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瞭解了“大陸漂移假說”及“板塊構造學說”,特別是本章的第一節學習了內力作用的有關理論,本節“山嶽的形成”是具體的案例運用與拓展,因此學生對此部分知識已有所瞭解,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親眼看到,所以需要學生進行地理的理性思維,才能正確判斷背斜構造和向斜構造,進而運用到現實的生產生活中,所以學習本節內容有一定的難度。遵循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本節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熟悉的案例或藉助模擬演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並運用原理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讓學生體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並感受“學習有用的地理”的學習理念。

  三、說教法

  啟發式教學:本節教材難度較大,理論性較強,需要學生進行資訊的收集,對圖的理解與分析。因此,採用在學生讀圖分析、課堂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點撥為主的方法進行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多媒體以其形象觀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生動感人的解說,增加了真實性、趣味性。在短時間內使大量無法直接觀察的感性材料呈現在眼前,激發聯想,有利於課堂教學。

  四、說學法

  可用討論法,通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討論,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利於學生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同時,也可以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更多的學生有交流、發言的機會,其正體現學習共同體中“平等的首席”。

  五、說教學過程

  ***二***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蒐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資訊,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 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髮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別是高一年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資訊的能力,但是由於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製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網際網路***、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並茂,更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資訊,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資訊運用於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五、說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