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帶譯文

  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召公諫厲王止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精 譯┃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裡的人都在指責他。召公告訴厲王說:“百姓不能忍受你的政令啦!”厲王很惱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叫他去監視那些指責自己的人。只要衛巫來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住在國都裡的人都不敢說話了,在路上相遇也只能用眼色互相示意。

  周厲王很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老百姓對我的指責啦,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是堵住了人們的嘴。可是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還要困難呢。河道堵塞就會造成決口,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是一樣。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水道的堵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於開導人民而讓他們說話。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公卿以至列士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史書典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各種工匠藝人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輾轉上傳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宗室姻親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施行教誨,元老重臣們經常加以勸誡,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這樣,國家的政事施行起來才不違背情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大河一樣,財富、器物才從這裡生產出來;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衣服食物才能從這裡產生。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才能顯露出來。施行人們贊成的好的政令,防備失誤的政令出現,這才是豐富人們衣食財富的辦法。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他們考慮成熟了,就會自然流露出來,怎麼可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麼能夠提供幫助的人還能有多少呢?”

  周厲王不聽,於是國都裡的人都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他驅逐到彘地去了。

  :勸 學***節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精譯┃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取得的,但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結成的,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筆直地與墨線相合的,用火燻烤它而製作成車輪,它的曲度就與圓規相合。即使把它晒乾也不再挺直,這是因為火的燻烤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屬在磨刀石上磨過,就會鋒利;君子廣泛學習,每天對自己進行多次檢查反省,就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卻不如片刻的學習有收穫;我曾經踮起腳跟遠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遠。登上高處招手,胳膊並未加長,可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喚,聲音並未加強,可是聽的人卻聽得很清楚。乘車騎馬的人,並非擅長奔走,卻能走上千裡的路程。乘坐舟船的人,並非都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資質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善於憑藉和利用客觀事物啊。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從那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品德修養就會提升,也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品質。所以,不一步一步地走,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彙集細小的水流,不能成為江海。駿馬跳一下,未必能超過十步遠;劣馬拉車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這是因為它不停地前進。雕刻一下就停下了,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斷;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屬石塊也是可以刻畫的。蚯蚓並無鋒利的爪牙和強壯的筋骨,卻能上吃地面的塵土,下飲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和兩隻大螯,但不依靠蛇和黃鱔的洞穴竟然無處可以安身居住,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諸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精譯┃

  先帝開創的功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經形成了三個國家鼎立的局勢,益州地區人力物力疲憊睏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重要時刻。然而侍奉護衛的臣子在宮廷內從不懈怠,忠誠堅貞的將士在外奮不顧身,這都是因為懷念先帝對他們的非同一般的賞識,所以想對陛下報答。陛下實在應該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來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的氣節,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不要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忠臣進諫的道路。宮廷的近臣與丞相府的官吏,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評定好壞,不應該有差別。如果有人為非作歹或觸犯法令,或是有盡忠為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吏來評定是罰還是賞,來表明陛下公正賢明的治理方針,不應該有所偏袒,使得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法度有所不同。

  ……

  親近賢良的臣子,疏遠奸佞小人,是前漢所以興旺強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良的臣子,是後漢所以衰敗覆滅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當和臣下議論到這件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為表示痛恨而發出嘆息。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令***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都是堅貞坦誠、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旺就指日可待了。

  ……

  先帝知道臣下處事謹慎,所以在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自從接受遺命以來,臣下日夜憂慮嘆息,唯恐對所託付的事情做不出成效,以致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在五月率兵渡過瀘水,深入到荒蕪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非常充足,應當鼓勵和率領全軍北上平定中原,臣下希望能竭盡自己平庸的能力,剷除邪惡凶殘的敵人,復興漢室,使長安、洛陽仍舊成為大漢王朝的國都。這就是臣下用來報答先帝,並向陛下效忠的職責和本分。至於權衡國家政事的利弊興衰,竭力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臣下,如果沒有成效,就請治以重罪,以告慰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建議,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以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考慮謀劃,徵求治理國家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群臣有益的言論,深深記住先帝的遺訓,那樣臣下便是受陛下大恩而感激不盡了。

  現在臣下即將辭別遠行,對著奏書不禁流下眼淚,不知道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