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老師在上完《青山不老》這課後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體會,那麼不妨寫下來,做成教學反思。小編在此整理了,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後老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 “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字,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字,與文字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這裡,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子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裡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裡有了些感悟。接著,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況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後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裡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只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床了,在他的小院裡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這裡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裡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揹著鋤頭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裡,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裡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裡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麼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力求教學理念新穎,切實定好教學重點
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於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字形象,感受文字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師只能適時而恰當地引導、啟發、點撥、喚醒,進一步感受文字形象,品味文字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課堂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逐層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利用文字層層深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點我很沒有把握。因為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節課我拋下顧慮,嘗試著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證明,只要引領得當,教師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課堂中我以“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入手,學生通過讀文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創造了奇蹟的老人”、“這是一個執著的老人”、“這是一個有著堅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問:“那麼,你看到這些不同的評價語有什麼疑問”,學生提出問題,我相機板書:“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然後讓學生默讀文字,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讀懂了老人創造奇蹟的了不起。接著進一步體會“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說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刻領會了老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暢談個人感受,層層深入地、積極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教授方法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學習楊老師,回顧了品讀文章的方法,提醒學生髮現作者怎麼寫的祕密,再抓住關鍵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來反覆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讀,瞭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蹟,深切體會到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為老人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而感動。最後在滿懷崇敬、感動之中齊呼課題《青山不老》,藉助文字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四、恰當運用評價語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舞。”激勵是激發能量的導火索,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喚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奮鬥的航標。課堂上如何激勵學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學習了很多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適時地用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吝嗇自己的讚美,真誠的表揚他們,熱情地感染他們,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實現了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
五、教學中的遺憾
1.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2.教師的預設過多,引導方面稍顯僵化。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可以說: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 包含有人名的歇後語
- 人生感嘆的文章
- 冬季怎樣才能釣到鯽魚
- 在縣城建設和管理工作動員會上講話
- 五行屬木缺水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 發生火災後如何正確逃生火災逃生正確做法
- 養生酒的經典宣傳廣告詞
- 香菇種植成本與利潤
- 日系攝影作品
- 親子瑜伽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 給大學同學的離別留言的搞笑句子_大學畢業寫給同學的
- 做一手國債期貨多少錢
- 初三物理熱機計算題精選
- 家長培養孩子心得體會
- 三年級兒童繪畫大全
- 運動會開幕式的邀請函
- 致閨蜜的唯美說說句子
- 淺析山東省會計從業資格和會計職稱考試論文
- 周公解夢夢見紅包是什麼意思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