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箏藝術中的審美體現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古箏的人越來越多,古箏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樂器,其知名度可與西方的鋼琴相提並論,古箏藝術為人們帶來音樂薰陶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
  關鍵詞:古箏;審美;音樂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據歷史記載,我國秦朝是將其作為宮廷的主要演奏樂器,可見其社會地位在當時之高上。歷經幾千年流傳的中國古箏文化,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如今,全國上下乃至海內外,無論專業或業餘的學習者,以成千上萬人計數。作者從藝術的角度出發,探討古箏藝術的審美體現。
  一、審美在本文中的內涵
  審美是一項綜合的實踐活動。著名教育家、美學家趙宋光先生在《論美育的功能》中對審美概念的定義是“對於美的形式的愉悅感受,或對於醜的形式的抵制應答”,目的是“從精神產品中收取審美意識的傳達”。通過不同的審美,人們對審美物件產生美感,傳遞和接受審美的意識,起到美育的作用。古箏藝術在歷史的發展中,存在最多、流傳最廣的是音樂文化,因此,本文涉及的審美主要是音樂方面,特指音樂審美。
  1.音樂審美的價值
  音樂具有獨特的形態結構,也有它特別的審美價值。音樂審美實踐中,價值對人審美心理結構、形成心理定勢、培養審美能力都有相當的作用。音樂審美的價值由形態美、情態美、意態美、風格美、審美心理結構的構建、審美能力的培育幾部分組成。音樂的各種價值只有與審美價值交融,聯成有機的整體,才真正體現屬於自身的價值,因此,進行音樂審美,瞭解音樂審美的價值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2.音樂的價值在人類生產與創造中的體現
  我們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人類三項最基本的歷史活動: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的生產力為出發點[1]進一步考察發現,音樂具有健康價值、道德價值、智力價值等。音樂作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夥伴,對人的本質、心理和發展都有重大的作用,音樂審美,使人的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與更新,對人類全面、自由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古箏演奏的審美
  古箏的演奏包含了形態美、情態美、意態美幾個方面。
  形態美,由演奏者演奏的音樂包含了音樂各種元素構成的音響動態結構,體現了演奏者創造力、獨創性的結構,體現了獨立的審美價值。首先古箏的演奏是動態的,演奏者的形體、臨場表演的形象給人視覺的美感。第二,古箏音樂旋律的千姿百態、豐富的演奏技巧、各種節奏的律動,音色的變化以及各種舞臺效果組合起來的均衡、勻稱、對比、變化、和諧、統一的自然美,滿足人們聽覺審美的需要。例如王建民的《幻想曲》,通過敲擊琴絃、琴板等多種現代的演奏技巧與轉調的形式,製造遊離、夢幻多變的音響效果,讓人猶如置身夢境,心靈受到音樂的洗滌。王昌元的《戰颱風》則通過各種快速的節拍和節奏、和聲以及強弱的對比,製造颱風到來的氣勢和人們抗擊颱風的情節,更是令人身臨其境。古曲《將軍令》通過一串密集的重複音,加上多種指法結合的變奏,描寫出古代將軍沙場點兵,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情節。第三、演奏者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演奏,把樂譜還原成音樂,包含了很多創作的體驗,是幻想力和抽象力的充分展示。如箏曲《漁舟唱晚》,演奏者把夕陽西下,風平浪靜,江水盪漾,人們打漁迴歸熱鬧的場景做動態與靜態的對比,締造出“唱晚”的場景。人們從音樂節奏的快慢對比之中彷彿看到了這幅美麗的圖畫,因此感受獲得審美的愉悅。學者漢斯立克指出:“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係,它們之間的協調與對抗、追逐與遇合、飛躍與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並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2]張前主編的《音樂美學教程》中也提到:“音樂美的聽覺感性樣式是不可替代的,人的聽覺審美需要心理、生理歷史積澱的必然結果,這種需要只有美的音樂才能滿足。” 
  情態美,理論上指的是作曲家寄託於形態美中的各種情感和思緒。在古箏的演奏中,情態美大體表現為三個特徵,最早體現的一個是自然的情態美,其次是不同程度的情態細膩的表達方式。還有一個是不同情態的對比、交結的變化,以及呈現的音樂立體感。例如在演奏各個地方傳統流派的古箏曲,出現了同一曲目、流派不同曲譜內容不同,像《高山流水》《昭君怨》《出水蓮》《大八板》《將軍令》等。演奏者把代表不同地方音樂特色的風格準確地演繹出來,充分體現了音樂自然的情態美。例如,分別由兩位古箏演奏家演奏《高山流水》。項斯華演奏的《高山流水》,表達了浙江音樂端莊典雅,清新秀麗的特色,高自成演奏的《高山流水》則體現了熱情洋溢、氣勢磅礴的山東音樂特色。我們在聆聽由古箏名家周望演奏、周延甲創作的《秦桑曲》,體會到更多的是思而不哀,悲而不怨,是細膩情感的交集,滿腔熱情又催人淚下。樂曲表達的不僅是細膩的情感,還帶出了情感的對比、深入的變化,引起聽者的共鳴,把情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意態美,是組成音樂審美價值中特別的一部分。古箏的意態美往往使人獲得精神的超越,能夠起到淨化人的心靈的作用。這也是古箏演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審美教育起到特別的作用。蘊藏於音樂當中深層的意境、意韻、意味,都是能夠使審美的主體獲得精神上的超越,人性的迴歸,有著特別的價值。例如古箏名家饒寧新演奏的《出水蓮》,通過饒先生豐富多彩的即興演奏變化的音樂融合漢樂本身清雅脫俗之韻味,尤其運用左手揉、吟、滑、按等技術,將音樂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緊密聯結,彈出獨創一格的味道,更將蓮花的高貴品質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回味無窮,在音樂的精神上得以滿足。一首《禪院鐘聲》也是饒先生親自將家喻戶曉的廣東音樂改編為古箏樂曲,使得流傳多年的粵樂曲在他手上彈出瞭如泣如訴,感人肺腑,彈出心懷大志,不屑與小人鬥爭的寬廣胸懷,使人的心境昇華到完美的境界。而廣為流傳的《高山流水》,世人都熟悉它寄予知音的寓意。還有周煜國創作的箏曲《鄉韻》,抹不去的是對家鄉、對親人深深地思念之情。
  三、古箏流派的審美
  古箏的音樂歷經積澱,在我國各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箏曲,形成傳統的流派,具有風格美。古箏的流派大體可以歸納為南、北兩大派系。在南、北派中又有不同風格的小派系。北派以河南、山東以及秦地音樂為代表,南派以廣東為代表,江浙的古箏獨樹一格。廣東地區以流傳於客家的漢樂箏和潮州地區的潮州箏尤為突出,而以廣東音樂演奏的箏曲也是相當多的。不同地方,不同流派,不同師承的箏曲,體現了特定時期和地區人們不同的審美意識,體現了人們不同的審美理想與創造追求,人們的趣味和格調,體現了音樂的創造與傳承。風格各異又豐富多彩的箏曲,顯示了不同地區人們的性格、心理特點和民族文化傳統。北派系的箏曲,如《河南八板》《漢江韻》《鬧元宵》《姜女淚》《豐收鑼鼓》《百花引》《慶豐年》等,常以高亢磅礴的氣勢開頭,曲調明亮,起伏跌宕,充分顯示了北方人熱情爽朗,性情剛烈的特點。南派系的箏曲,如《蕉窗夜雨》《杜宇魂》《西廂詞》《崖山哀》《寒鴉戲水》《柳青娘》《浪淘沙》等,則以清新細膩,秀麗典雅的韻味,展示了南方人溫文爾雅、含蓄內斂的性格。在抒發意境上,北方曲調悲情真切,真情熱切,表達一種正直、剛強的個性;南方的曲調多詩情畫意,寫景抒情,縱有悲傷也是愁思綿綿,以浪漫斯文為突出。
  四、古箏藝術的審美對當今社會的功效
  古箏藝術的形態美、情態美、意態美、風格美為各個階層的人們構建了獨立的審美價值,起到審美教育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古箏藝術對當今社會有以下功效:
  1.古箏藝術的形態美擴大了審美主體的思維發展空間,提高了審美主體的想象能力和邏輯能力,對當今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起到牽引入門的作用。
  2.古箏藝術的情態美促進了審美主體的心靈溝通,為不同人們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提供良好的環境,對心靈溝通搭建了橋樑。人們可以交流不同音樂的情感,同時釋放自身的情感,有利於打破現代人們對外界的隔離和堤防,增進人們的友誼,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3.古箏藝術的意態美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超越,淨化了人們的心靈,使得人們在面對社會,面對自身與同伴更真實,更自然,提高了自身的素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4.古箏藝術的風格美給廣泛的審美個體帶來多樣的選擇,從藝術的角度塑造了人的個性,為社會的發展起到創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32—34頁,人民出 版社,1972
  [2]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第49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3]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 版社,1999
  [4]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5]邱霽.《刪繁就簡•諸法歸一——淺談箏的基本演奏形 態》[J].中國音樂,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