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學科課堂學習方法
高一是初高中過渡的關鍵時期,不少學生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感到不是很適應。如何讓高一學生儘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特點,渡過學習歷史的難關,搞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化 臺階 為坦途,就成為高一歷史教師的首要任務。
一、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
這個環節是老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環節。認真聽講就是聽老師講課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聽一些重點、難點和疑點的解釋。老師講課的方法換一個角度就是學生學習方法。
二、閱讀歷史教材的習慣。
要全讀就是閱讀教科書中所有的內容,如課題、子目標題、正文、註釋、插圖、思考題、練習題大事年表等。這是對學習歷史知識的總要求。要通讀就是將教材中零碎、區域性的歷史通過閱讀融會貫通起來。這就要求在讀書時要前後聯絡,因小而大,把區域性的知識投入到某章、某單元的大範圍內聯想和梳理。要略讀就是在全讀之後,在籠統地遊覽一遍教材內容,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一個粗線條的知識體系。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讀和記教材中的目錄、章題、節題和子目。要精讀就是對教材中的重點內容要進行字斟句酌地推敲和理解,明確教材中所含的主要觀點以及說明這些觀點的失事,瞭解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要異讀就是在閱讀時要把相近、相似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鑑別,找出差異,並分析原因,從而達到準確歷史知識的目的。要做記就是在閱讀教材時,要做好讀書筆記,把動口、動腦、動手結合起來,調動各種器官的能動性,使大腦處於接受知識的最佳狀態。
三、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不少的是通過查工具書來解決的。中學生應查閱《歷史詞典》《歷史成語詞典》等。勤查工具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擴大知識面和視野,不斷積累歷史知識,提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四、思索感悟的習慣。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與思、學與悟是不能分開的。學與思好比車的兩隻輪子,只有兩個輪子都有了鏈子,才能共同發生作用,車才會不停地前進。學與思只有緊密結合起來,才會學有所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思索感悟的習慣,把這項工作放在預習、學習、複習的全過程中去完成,從而使思維敏捷、視野開闊,逐步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革命老人徐特立非常推崇這種學習習慣。“動筆墨”在這裡或指做筆記,或對歷史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畫點勾畫,或是讀而有感、感而有記、隨時記錄下點滴感受、思想,或是進行摘錄,記下自己喜歡的名人睿語、新穎的觀點。這種習慣對於提升篩選能力、分析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六、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的習慣。
先複習後做作業,先仔細審題後作解答。獨立思考,按時完成,作業完成後認真檢查,改正錯誤,書寫要工整規範。
七、養成自覺複習的習慣。
記憶與遺忘是一隊孿生兄弟,而“重複是學習之母”。學習不能一勞永逸,要“學而習之”,這樣才能牢固掌握所學知識。複習包括整理筆記,補充完善課堂筆記,加上理解性的內容,這本身就是一種複習。
八、寫考後記的習慣。
考卷拿到手後,常常見到一些同學,只注重考卷上的分數,得了高分就興高采烈,得了低分則悶悶不樂,有的竟把考卷扯得粉碎或揉成紙團。後來,他們發現,很多考題是以前考過的題,或者略作引申,相差無幾看起來似曾相識,做起來照樣出錯。學生應對每次考試進行認真總結,注意作好考後記,下面就結合歷史材料來談一談這一問題。
①記方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每次考試後,我們既要弄會每一個題目,又要著眼於把握每一類題目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材料解析題、問答題、識圖題等主觀性試題,因其靈活多變,更要注意總結他們的解題方法。一般而言老師在講評時總會介紹一些基本的解題方法,我們還要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總結,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②記典型。
試題多以教材重點,難點而設,也有些試題是教材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結合點。這些問題考過了以後還會再考,並且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在筆記本上要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記錄考卷中出現錯誤的典型例子,然後加上註釋,說明錯在那裡,應如何修正,並記下出現錯誤的原因,對某些典型的錯題,也要收入“錯題集”,以免下次再重犯類似錯誤。
③記新知。
考試也是我們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試題本身會蘊涵新知,另一方面,老師也會結合某些試題介紹一些相關的新知識,新資訊。
④ 記得失
每次考試後,我們都會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但不少同學卻難遂人願。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記取每次考試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我們對每次考試的成功處,尤其對失利的原因,如思路問題、概念問題、粗心問題。弄清了錯誤的性質,也就找到了錯誤的原因和改正錯誤的辦法。每次能對錯誤進行分析,就會自己容易犯什麼錯誤,找到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都要作好總結記錄,以便經常翻閱,從而掌握應試技巧,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