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文化哲學論文

  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是豐富而深刻的:基於“道”本根的非戰觀、基於“人道”立場的戰爭價值觀、作戰有“道”的戰爭制勝觀,這些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代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對於後世也影響深遠。 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摘 要: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是豐富而深刻的:基於“道”本根的非戰觀、基於“人道”立場的戰爭價值觀、作戰有“道”的戰爭制勝觀,這些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代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對於後世也影響深遠。

  關鍵詞:老子;軍事哲學思想;戰爭觀;制勝觀

  老子身處春秋戰國後期,這個時代不僅是眾所周知的百家爭鳴的年代,更是戰亂不休,生靈塗炭的的時代,為挽救這個日益沉淪的衰敗亂世,老子開出了前所未有的治世良方,即“道”,老子以大道包羅寰宇,以大道統論自然、社會、人生,尤其是呼喚統治者以大道清靜無為不爭的法則來處身立世,最終是要實現理想的小康社會。然而,老子身逢諸侯混戰的時代,要實現理想社會的藍圖,就必須首先消除戰爭。論兵因之成為老子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

  一、基於“道”本根的非戰觀

  老子思想的本質是“道”本根論,老子以道來統論社會,人生,老子的“道”主要是自然之道,老子是以自然之道來重建政治、經濟、文化,其根本是“道法自然”,老子不僅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政治,在戰爭觀方面,老子同樣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戰爭究其本質來講是以武力來解決衝突或者問題,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歷史現象,究其根源,則來自於人的貪慾和不知足,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與自然生養萬物,大道無為之生生大德是根本對立的,因此老子關於戰爭的基本態度是非戰的,提倡和平,崇尚自然。

  雖然老子基於“道本”主張非戰觀,不幸的是,老子生活的戰國後期,是名副其實的“戰”國,據史書記載,發生在春秋時代的戰爭是非常頻繁的,如發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前632的城濮之戰今山東、周定王前589的鞍之戰今濟南等等。戰爭一方面頻繁發生,另一方面戰爭規模越打越大。越打越大的戰爭也必然越來越殘酷,如發生在周定王十三年前590楚宋之戰,楚莊王圍宋達九個月九月至五月,據說當時宋都城內糧食斷絕,“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呂氏春秋·慎勢篇》

  老子身處其中,深刻認識到了戰爭的危害性,認為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莫過於戰爭。“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兩句話道盡了戰爭危害的結果:戰爭不僅汙染環境,而且直接影響道當地百姓的生計。一旦選擇了武力解決問題,戰爭將是無窮無盡的。“其事好還”,用兵這件事一定會得到還報。一報還一報,戰爭永遠無法避免,生靈塗炭,人類永遠無法取得和平,這個思想即便是在今天仍有很深的借鑑意義。所以,老子警惕我們,武力橫行,終將自食其果,濫施兵力武力,必定自取滅亡。老子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以武力稱王稱霸,反對以武力逞強:“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用“道”輔助君主的人,是不會仗侍兵力而逞強於天下的。

  老子的這種非戰思想不等同於簡單的反戰、拒斥戰爭,與絕對和平主義的戰爭觀是有著本質不同的。反戰和非戰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老子並不是一味的反對所有戰爭,當國家民族面臨侵略戰爭、面臨危難之時,必要的自衛戰也是需要的,老子主張不得已用兵,同時老子也告誡我們不可恃兵逞強。老子認為善於用兵的,是為了不使侵侮殘民的行為繼續下去才用兵,是不得已而用兵,只求達到禁暴除亂救濟危難的目的而已,不能仗恃自己的兵力去侵犯逞強。

  老子的非戰觀,其實質是倡導共存共活的天人相合之境界,說到天人相合之境,大家都覺得很玄乎,很難想象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境界?我們很難用語言去描述它,有幸的是我們可以藉助今天的科技文明來展現它,最近熱播的影片《阿凡達》為我們生動的呈現了這一境界的畫面:藉助3D效果,我們可以看到影片

  裡面阿凡達和其周圍的自然萬物之間是一種相互溝通交流後的平等和諧相處的關係,電影裡面有一個細節,女主人公為救男主人公,在殺死了攻擊男主人公的猛獸之後,唸了一句咒語:你們的肉體轉到我們身上,你們的靈魂回到神那裡。在老子“道”的觀照下,每一個物種都是有價值的,都有其存在權、發展權,每個生靈的犧牲都有其意義。在老子那裡,萬物、自然以及人都是道生髮養育的,萬物都有其生存權、發展權,老子的非戰觀正是老子自然觀、大道論的延伸。大自然相生相剋、互相牽制、陰陽相長、絕非簡單的你死我活,反對滅人國亡人種,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共活、同存,前提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解,就是少欲無私合道,沒有人對慾望的限制就不會同自然和解,沒有人同自然的和解就沒有人與人的和解,沒有人與人的和解就沒有國與國的和解,戰爭就不會和解。

  二、基於“人道”立場的戰爭價值觀

  一對待兵器上,老子認為“兵者不祥之器”,兵革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使用的東西。上天有好生之德,而兵器卻是殺人利器,誰都厭惡它,有道之人更是不輕易使用它。老子主張必須要慎重使用兵器,必須是不得已才能使用,而且使用的時候也要有節制。譬如在大敵犯境時,為保護國家生存,必須拿起武器,不得已而戰時,作為統帥應少殺,不殺為上。本質上講,老子是以天道講人道,喻兵道,道貴生萬物,老子對待兵器的審慎態度,很值得我們反思,每一次亮劍,每一次使用武器,其矛頭指向的都是生靈,都將意味著犧牲與災難,與古代相比,現代戰爭由於藉助了先進的科技手段,兵器更先進更多樣,也更具摧毀性,譬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等,這些兵革利器一旦使用,對於整個人類萬物,都將是毀滅性的,老子的這種對待兵器審慎的態度,再次提醒並且告誡我們萬不得已時而用兵,提醒我們尊重人,尊重生命,崇尚道。

  二在對待戰事時,老子主張以“喪禮處之”,中國古代禮儀中,左尊右卑,左吉右凶,喜慶的事都以左邊為尊上,只有遇到凶喪之事才以右邊尊上。所以偏將軍站在左邊,而上將軍站在右邊,就是說用喪禮的儀式來對待出兵打仗。老子認為有道的統帥應該具有“惡殺”的戰爭操守,陳鼓應評價這是“以人為本的軍事人道主義的有力呼聲”。究其本質,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從其自然生生之道出發的,是對人的終極關懷,仍具有經久不衰的時代價值: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儘管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但是在戰爭中肆意傷害平民,虐待戰俘等違揹人道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三表現在戰爭結束後,老子主張“勝而不美”,體現了老子對待戰爭勝利的基本價值態度。老子認為喜歡殺人、樂於殺人的,很難得志於天下,難使天下人歸服。所以,老子主張“哀兵”,哀兵體現了慈心,無論是戰爭的哪一方,勝利或者失敗,都是以生命為代價的,因此沒有必要狂喜,只有悲哀。

  老子認為,大道無為,大道貴生,有生生之德,而戰爭則戕害生命,破壞自然,是不合道的。這表明了老子對於戰爭的人道主義立場,與當今世界的主流戰爭觀是一致的。在老子那裡,人道主義的最高境界是消除自我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中國歷史上凡是非人道的戰爭最後都讓歷史更加的倒退。

  三、作戰有“道”的戰爭制勝觀

  前面我們分析了老子對於戰爭的基本態度以及立場,都是以道為中心展開的,在具體的作戰過程中,老子對於作戰規律、作戰方式都有深刻的論述,有學者將老子的這些論述總結為“三律”:

  一“反律”以反求正,以反向的手段達到正向的目的

  二“柔律”,即示弱用柔戰略戰術

  三“無律”,重心是“無”,即無形,是軍事理論的最高境界

  究其實質,無論正反老子主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柔弱剛強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有無有生於無,都是一個邏輯概念的兩面,是辯證法在不同層面的闡述和運用。但是,這些對子是老子首次提出的,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戰術指揮上講,老子的這些思想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老子從自然物理出發,根據當時戰爭發生的實際,結合宇宙人生, 總結出獨特的用兵之道,老子認為:翕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予,都是矛盾的對立,並能相互轉化,這一辨證思想可以概括為“反其道而行之”,在軍事上就是“ 以奇用兵”,老子主張治國應以正道,也就是自然無為之道,而用兵則以詭奇詐道而行之,戰爭是違反自然生生之道的,那麼,作戰用兵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這一軍事戰略思想對於後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三十六計》中美人計、反間計、笑裡藏刀、驕兵之計等都是軍事“反律”,其威力無比,無堅不摧;“示弱”不是真弱,不是實力上的懸殊,不是處於弱小的地位,而是一種軍事謀略,恰恰是一種軟實力的體現。“用柔”是指在戰略上儘量不用軍事對抗而制服敵人,是指感化友鄰,麻痺和弱化敵人。體現在軍事戰略上,老子主張“不爭而善勝”第73章,老子認為天道自然的規律就是不爭攘而善於得勝。老子的這一思想,對於弱小國家反抗強暴的鬥爭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

  老子軍事 哲學思想的獨特性就在於他對戰爭本質的深刻理解,“三律”的總結對於把握老子軍事哲學思想有一定幫助,但也存在問題:這三者是不能分開的,是一體的,正反也好,強弱也罷,歸根到底,老子是非戰的,主張人道主義,認為軍事理論的最高境界便是無為,老子將無為觀念融於其軍事思想,將用兵之道上升到 政治鬥爭的戰略,崇尚自然,不重功利,因此,老子的兵家思想更具普遍意義,這是老子與其他兵家不同之處,老子以非戰為要義,不得已,而戰勝則乃餘義,最終老子追求的是沒有戰爭、沒有你爭我奪的生生不息的大道無形之境界。

  四、總結:老子軍事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由上不難看出老子軍事哲學思想的重要性,即便是在當代也有著重要的價值。今天,我們面臨著一個全新的安全 環境。可以說,世界局勢總體緩和但也危機四伏,我們必須創造出適應時代要求的鬥爭 藝術。從總體上說,我們與世界強國相比處於弱勢,如何以弱對強,如何才能富國強兵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呢?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帶給了我們以下啟示:

  一要有憂患意識和反思精神: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與西方大國在財力、物力、技術方面的巨大差距,反思自身的不足,勝不驕,敗不餒,要求強烈的憂患意識,利用世界軍事革命這個機遇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實施跨越 發展戰略,儘快將軍隊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二要努力探索強軍之道,制勝之道,積極探索軍隊質量建設之“道”。治國之道若大國烹小鮮,治軍提出新理論,探索新途徑,為新時期的軍事鬥爭提供有力的智力也要有道,要無為而無不為,努力探索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特點和規律,立足國情軍情,提出新理論,探索新途徑,為新時期的軍事鬥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援。

  三要積極提升軟實力,韜光養晦,以柔克剛是一種謀略,而不是軟弱,要合理運用“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退為進”“不爭而善勝”等原則。中國的國防從古至今都是防禦性的。我國奉行獨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的基石,我國的國防是保障經濟建設的必要手段。因此,我們在進行建設、增強實力的過程中,要注意隱藏“利器”,不惹事、不樹敵,以守為攻,以退為進。只要我們堅持與時俱進,走創新之路,“柔弱勝剛強”的古代智慧就必將發出新的光芒。

  四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尊重生命,對待戰事要慎重,對待戰爭要節制,不打無準備之仗,關注官兵的合理需求,保障官兵的基本人權,激發衛國戍邊熱情。

  五要尊重生態以及文明的多樣性,自然之道有生生之德,萬物都是道生髮養育出來的,在“大道”的系統裡面,萬物都是平等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同時,要學會尊重自然,尊重生態文明的多樣性,萬物都有其生存發展權,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譯註及評介[M].中華書局,1984.

  [2]馮友蘭.馮友蘭經典文存[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