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嫉妒心理的影響因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措施論文

  中國的大學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未來,直接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劇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均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並表現出了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當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具有較好的政治心理素質,但在部分學生中也引發出某些不健康的政治心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大學生嫉妒心理的影響因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措施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學生嫉妒心理的影響因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措施全文如下:

  摘 要:大學生的嫉妒心理作為一種負性社會心理狀態,極大地影響了其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大學生嫉妒心理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剖析,並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應的引導措施。

  關鍵詞:嫉妒心理;影響因素;引導措施;思想政治教育

  由於大學生嫉妒心理具有嫉妒主體的虛榮性、嫉妒物件的針對性、嫉妒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存在方式的隱蔽性的特殊性,使其相對於其他心理狀況更不易被察覺,從而對嫉妒主體與嫉妒物件,甚至整體的校園風氣帶來強烈危害,因此對其嫉妒心理的準確歸因與正確引導成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

  一、大學生嫉妒心理的影響因素

  1.個體人格因素

  大學生嫉妒心理的產生從其根本上來說是由個體的人格因素所決定的。

  1自我意識強烈,自我調控能力缺乏。長期處於順境中的獨生子女大學生形成了過多關注自身需求的"自我中心主義".而且大學生缺乏自我調控與自我教育的方法。

  2價值觀偏激,歸因方式錯誤。大學生習慣於通過網路對社會進行間接瞭解,由於其自身對網路資訊的辨別能力與審視力不足,使其在長期負面資訊的感染過程中產生了較為偏激的價值觀,引起對社會的消極仇視心態。

  2.環境影響因素

  1家庭因素: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首先,如今家長望子成龍對子女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使其形成了只有在與他人對比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優越感。其次,家庭養育方式多采用"核心養育法",大學生長期處於家庭核心地位,從而形成了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

  ②家庭環境的不穩定性。在社會多元文化衝擊下,一些大學生經歷了家庭結構由"核心家庭"到"聯合家庭"甚至"單親家庭"的轉變,在這種家庭環境結構的轉變下,其個體心理易產生包括嫉妒心理在內的多種負面情緒。

  2學校因素:①教育體系的缺憾。高校教育體系中相對缺失對心理健康教育地位、方針、性質、內容等方面的明確指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對缺失對嫉妒心理的指引。②育人環境的汙染。大學校園的攀富比美等不正之風為大學生嫉妒心理的產生提供了沃土。③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缺位。嫉妒心理的產生與惡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師資源、組織資源、課程資源、制度資源等方面的缺位與疏於指導。

  3社會因素:①較高的社會期待與自身能力水平的差異性,使大學生產生基於對社會生存的不安全感進化為對已滿足社會期待的人群的嫉妒傾向。②社會輿論與社會價值的錯誤引導。社會輿論傾向於對成功、富裕的大力渲染,由此形成的群體嫉妒心理的錯誤導向使大學生對成功急於求成。

  3.社會支援系統因素

  社會支援系統是指個體在自己的社會關係體系中,由他人提供的物質與精神支援的總和。據研究,大學生的嫉妒心理同社會支援系統的強弱呈顯著負相關。由於嫉妒心理受社會道德體系的約束,因而當大學生產生嫉妒心理時,良好的社會支援系統會對其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情緒調節與情感感染;較少的社會支援使嫉妒者缺失來自外界的關心與支援,更容易產生有悖於社會道德的思想行為,嫉妒心理難以消除。

  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嫉妒心理的引導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人格教育,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1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人格教育時,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與個別指導對其進行自我認識與自我定位的具體指導,以預防嫉妒心理的產生。

  2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控制,時刻謹記"中國夢"的崇高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克服嫉妒心理時,一是要引導其正確地認識外部環境,使其在辨別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增強個體意志力。二是要學會自我監督,在出現嫉妒傾向時,學會克服消極情緒。

  3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除錯,掌握正確的自我調節辦法。嫉妒心理萌發後,大學生應積極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對其調節方法進行相關指導:①正確比較法。教育學生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將人之長補己之短。②注意轉移法。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在產生嫉妒傾向時,不要將注意力集中於被嫉妒者身上,讓自己投入有意義的事情中。③自我滿足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導大學生在嫉妒心理產生後,多進行有意義的校園活動,在充實的生活中克服嫉妒心理。

  2.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引導大學生辯證看待嫉妒心理

  教育部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計劃,在《思想道德修養》中科學安排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對於嫉妒心理,開設課程中應融入其產生的原因、危害、表現及抵禦措施等內容,引導大學生辯證看待嫉妒心理。

  3.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1利用新媒體擴散"正能量".大學生的主要資訊渠道在於網路廣播等新媒體,因而應規範其宣傳內容,樹立校園文明榜樣,同時構建網路互動教育平臺宣傳"正能量"內容,淨化嫉妒心理產生的輿論氛圍。

  2搭載校園活動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①在校園活動中開展相關講座與社團活動,增強其對嫉妒心理的認識。②加強團結教育與社交活動,擴充套件大學生的社會支援系統,從而消除嫉妒心理,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新旺。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11-212.

  [2]王愷。學生嫉妒心理的形成原因及矯正[J].甘肅教育,2013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