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拍攝提高照片畫素的方法

  初玩攝影的朋友,是否為照片的畫素不高而煩惱?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1. 儘量使用三腳架

  很 多情況下,照片影象模糊、不清晰的原因,是拍攝者在按動快門時產生“手振”或相機反光板抬升產生“機振”所造成的。如果使用了三腳架,無論快門速度設定到 如何的“慢”,甚至長時間的曝光,即可防止影象由於“抖動”而產生的影象模糊。但要注意,使用三腳架時,要儘可能地使用快門線,忽視這一點,仍有可能在手 指接觸快門時產生的震動而影響清晰度。

  2. 儘可能地使用高速快門

  在手持照相機拍照的情況下,儘可能採用高速快門來拍攝。沒有經驗的拍攝者,快門速度設定在1/30s以下時,照片拍虛的概率較大。即使專業攝影工作者,也不能保證在低速快門拍攝時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提高快門速度,會相應提高照片清晰度的概率。當然,在手持照相機提高快門速度的情況下,勢必開大光圈,因而會失去“大景深”,但為保證照片的清晰度,放棄景深是不得已的辦法。

  3. 儘可能使用“最佳光圈”

  任 何鏡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像誤差,這些成像誤差將使鏡頭的成像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於鏡頭球面的曲率不同,光線經過透鏡中心和邊緣時因折射率不同而 不能聚焦於同一焦點,從而導致清晰度下降。如使用鏡頭的最大光圈拍攝,將導致該鏡頭像差缺陷的最大暴露,導致影象清晰度下降,而使用鏡頭的最小光圈拍攝, 會產生光的衍射,也會導致影象清晰度下降。為改善像差而引起的清晰度下降問題,通常採用縮小光圈的辦法來提高成像的質量。一般來說鏡頭的最佳光圈為該鏡頭 最大光圈縮小2~3檔左右,拍攝者可對某個鏡頭的最佳光圈進行比較。

  4. 儘可能採用手動對焦

  目 前大多數相機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然而,在景深特別小的情況下,自動對焦往往會聚焦不準確,特別是在向主體近距離對焦,使用長焦距鏡頭,採用大光圈拍攝人像 特寫的情況下,要特別小心。如果此時採用自動對焦,“靶子”非要對在人物的眼睛上,如果沒有十分的把握,寧可放棄自動對焦,而採用手動對焦。人們不希望照 片上人物的耳朵或鼻子是清晰的,而傳神的眼睛是模糊的。

  5. 儘量使用遮光罩

  遮 光罩的使用,很多人並不在意。在用正面光、前側光或側光時,遮光罩的作用並不明顯。但是在逆光或側逆光拍攝時,必須使用遮光罩,有時即便使用了遮光罩,陽 光仍會直射到鏡頭上,造成畫面“衝光”,產生霧翳,影響被攝體的色彩飽和度和清晰度。這時,應調整鏡頭角度,避開直射到鏡頭上的光線。此外,遮光罩還有助 於防止鏡頭鏡面損傷,同時避免手指接觸到鏡面。

  6. 合理利用景深

  景 深的大小是根據拍攝者拍攝的目的來決定。如果是拍攝風光攝影,景深就要求大,目的是為讓照片上景物的清晰範圍從近至遠都表現得很清楚。如果是拍攝特寫,景 深就要求小,目的是讓照片上主體的背景也可能是前景虛化模糊,突出被攝主體。用小景深來表現風光題材,或用大景深去表現被攝體特寫,從攝影表現手 法上來說適得其反。如何合理運用景深呢?請記住:採用小光圈、短焦距鏡頭、遠距離對焦拍攝三種方法,景深就大。採用大光圈、長焦距鏡頭、近距離對焦拍攝三 種方法,景深就小。採用其中一種或兩種拍攝方法也行,但效果沒有三種方法合起來使用作用更明顯。

  7. 儘可能選用低值感光度

  要獲得影像的高清晰度,讓照片看起來具有豐富的質感,除選擇使用高畫素的數碼照相機和大畫幅的傳統相機外,還有個簡便的辦法,即選擇低感光度拍攝。

  傳統感光材料和數碼影像電子感測元件有個特性:即ISO感光度設定得越低,膠片的顆粒度就越細數碼影象表現為噪點較少,照片的清晰度就相對高。ISO感光度設定得越高,膠片的顆粒度就越大數碼影象表現為噪點較大,照片清晰度就相對較低。目前,膠片的感光度在ISO25~1600範圍可供選擇;數碼相機的ISO感光度,根椐廠家對低端、中端、高階相機的不同要求,設計在ISO50~3200不同的範圍。瞭解了傳統感光材料和數碼影像感測元件的這一特性,在拍照的時候,將ISO感光度設定為低值,照片的清晰度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8. 把握正確曝光測光的方式

  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都會導致影像清晰度下降和影像色彩偏移。要準確曝光,必須掌握正確測光的方式。

  採 用反射式平均測光時,有時,按測光資料將導致曝光不準確。舉個例子:你想表現冬季的白雪白雪在畫面中佔多數,如用反射式測光,拍攝結果,白雪卻不是原 本的白色,而是呈現為淺灰的色調,經驗告訴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在測光提供的“準確”資料上再增加一些曝光,以便使雪呈現“正確”的白色。相反,你 想表現黑色的煤炭煤炭在畫面中佔多數,結果,煤炭呈中灰色,這時,就要在測光的基礎上再減少一些曝光量,以便使煤炭看上去更接近本色。

  另外,在逆光拍攝人像背景較亮時,採用反射式平均測光,人物的面部往往曝光不足。當然,用具有“點測光”功能的相機或者用“點測光”功能的測光表去測被攝體的反射光測人物臉部,曝光的準確性是毋庸置疑的。

  採 用入射式測光的原理是測光表直接測量被攝體上的光線照度。因此,無論被攝體是灰色、黑色或白色的物體,入射式測光所得到的結果,都能正確體現被攝體原有的 影調和色彩這比反射式平均測光有利。但在入射式測光時要注意,測光表必須挪到被攝體的位置測光,同時,測光表上的乳白罩中心須對向攝影鏡頭。

  9. 合理設定白平衡

  照片偏色,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色溫偏差所致。呈“白色”的光線的色溫度為5500K。色溫度低於這個值,光線呈紅色,越低,越紅;反之,色溫度越高,光線越藍。在使用傳統相機時,對色溫的控制,是選擇“日光型”膠片或“燈光型”膠片或使用各種色溫濾色鏡的辦法來解決。

  數碼相機可直接在選單上控制色溫的白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偏色光的“補光”去“中和”色光,達到白光的目的。相機的白平衡功能一般有三種:①預設的白平衡Preset;② 自動白平衡Auto;③手動白平衡Manual。

  如果光源色溫變化不大,又較明確,如陽光、陰天、白熾燈、熒光燈分日光燈、暖色熒光燈、冷色熒光燈等,那麼,只要在“預設的白平衡”中去“對號入座”就行了。 如果光源色溫變化很快,如忽晴忽暗的天氣,變化較快的舞臺燈光,使拍攝者無法適從,此時應運用“自動白平衡”。

  如 果光源為混合光或色溫值很高或很低,用“自動白平衡”也不能解決,此時,最佳的辦法就是採用“手動白平衡”。方法是將—張無光的白紙放在拍攝物件的現場光 線下,將鏡頭對準白紙,撐滿畫面,按相機選單中“手動白平衡”的說明操作,設定完成後即可拍攝。這個手動的白平衡,只有在此一種光源下有效,換了其他光 源,需要按照上述方法重新設定白平衡。

  有 意思的是,利用白平衡的“補色”原理,可達到某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比如,在陽光下拍攝,要想偏藍,可用設定白平衡的“白熾燈”模式,要想偏紅,可用設 置白平衡的“陰天”模式。如果要達到更多的色彩,可採用“手動白平衡”來自己設定,如用藍色的紙預設,畫面效果呈現黃色;如用青色的紙預設,畫面效果呈現 紅色;等等,還有可以開啟Photoshop製圖軟體,選擇或配製需要的“補色”成千上萬種顏色,儲存於“手動白平衡”備用,有興趣者可一試。

  10. 儘可能選用RAW影象儲存格式

  RAW是一種無失真壓縮的檔案儲存格式,它能在拍攝的一瞬間將各種有關引數,包括相機、鏡頭、焦距、曝光組合等最原始的資料完整地記錄下來。

  RAW格式與TIFF格式相比,RAW格式的最大優點就是儲存空間要比TIFF格式小。儘管TIFF格式是一種無失真壓縮檔案格式,且不必轉換檔案格式便可直接列印照片,但TIFF格式佔用的儲存空間較大。拍攝同樣質量的照片,採用RAW格式比TIFF格式要多拍2~3倍的數量甚至更多。因此,目前有的生產商在相機上已不採用TIFF格式,看來是有道理的。

  RAW格式與JPEG格式相比,RAW格式的影象質量顯然要比JPEG格式好照片放得越大越明顯。由於JPEG格式是一種有失真壓縮檔案格式,而且壓縮後是無法恢復的。如果JPEG格式檔案每改動一次,仍用JPEG格式儲存,又有失真壓縮一次,導致影象再次受損,因此,一個JPEG檔案應在完成所有編輯後一次性儲存。放較大尺寸的照片,最好不要採用JPEG格式拍攝。但JPEG格式仍有優點,檔案小速度就快、張數多、相容性強,可以通過網路傳輸。

  11. 用好閃光燈

  ①儘量使用反射閃光法 反射式閃光就是把閃光燈朝天花板和牆壁或反光板等反射閃光。反射式閃光好處是,光線均勻、自然、陰影柔和。但採用時要注意:1. 在用手動閃光方式時,要注意“閃光燈指數攝距=光圈係數”公式中的“攝距”是指:閃光燈至反射物的距離加上反射物至被攝體距離之和。2. 應注意按照“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的光學常識,掌握好閃光燈射向反光物的角度。3. 如房間太小,避免向天花板反射,不然會產生眼窩陰影和鼻影,可以射向牆壁或反光板。4. 反射物必須是白色的,不然會改變閃光燈的色溫,使被攝體偏色。

  ②用漫射閃光法 就是直接在閃光燈上加乳白色柔光片和蒙上白色的手帕或紗布等,向被攝體閃光。這種閃光能產生柔和的光線效果。使用慢射閃光法,由於在閃光燈上蒙了織物,光線有所減弱,因此,需加大光圈係數或減小攝距的辦法來彌補閃光的損失。

  ③用閃光燈拍攝帶有夜景人物拍攝,必須使用三腳架 夜景拍攝靠閃光燈是不可能解決背景亮度的,如果加大閃光強度,人物的面部曝光就會過度,背景仍漆黑一片。使用三腳架的祕訣是在快門速度上,一般根據背景的亮度來決定,由於夜景的光線一般較暗,曝光“倒易律”失效,此刻快門時間設定在1s或者2s,感光密度相差不太大。在決定背景的曝光速度後,就可以讓人物站到指定位置拍攝,光圈係數可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如:閃光燈指數為32,人物攝離拍攝距離為4m,經計算,光圈係數為F8,經這樣的曝光組合,人物亮度合適,背景亮度也得到了表現。

  ④在室外逆光下拍攝人像用閃光燈手動補光時,要根據拍攝距離來決定光圈值或根據光圈係數來決定拍攝距離,光圈係數過大或過小攝距或遠或近,都會影響人像的正確曝光。

  ⑤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時要注意外接式閃光燈的涵蓋力問題。閃光燈的型號頗多,但都指定了各型號閃光燈使用的焦距範圍。比如一隻標明24~105mm鏡頭焦距範圍內使用的閃光燈,在使用24mm鏡 頭時,表明閃光涵蓋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使用更廣角的鏡頭,這隻閃光燈會出現涵蓋力不夠的問題,表現為,照片的中心部位感光正常,周邊或四角卻發黑,照 片邊緣與中心感光不均。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用閃光燈自帶的廣角擴射片有的閃光燈自帶;二是使用反射閃光法,可以較好地解決閃光燈對廣角鏡頭涵蓋力 不夠的問題。

  12. 充分利用電腦修飾照片缺陷

  拍 攝中—旦出現失誤,可利用電腦進行後期修補。在數碼掃描器未出現前,照片的修飾和“改頭換面”都是在暗房中完成的,難度高、成功率低。在數碼技術飛速發展 的今天,這個問題變得簡單易行。當今,無論是負片或反轉片還是數碼影像檔案,都可以輸入電腦,通過圖片編輯軟體進行修飾或創意加工。

  景深控制的拍攝技巧

  分別將兩圖後方三球體放大,我們發現f8一張比f2.8更實。我們說f8比f2.8景 深更大。所以夠大的景深才能夠容納後方的球體,使之在清晰的拍攝範圍以內。反之,小景深只能夠容納對焦區域內的大球,使後方的球虛化,而突出了主體,也產 生了比較強的立體感。因此我們得到這樣的規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這裡的光圈指的是相機通光的孔徑,即光圈數值越小,孔徑越大,光圈直 徑越大。所以f2.8光圈比f8光圈大。

  需要指出的是,本測試使用的數碼相機最小光圈為f8,f值越大相對景深範圍越大。

  這兩張照片分別使用相同光圈下鏡頭的28mm端與140mm端所拍攝。在構圖相同的情況下顯然右圖的主體更加的突出,因為背景更加虛化了,說明28mm的焦距比140mm的焦距景深大。

  使用長焦距鏡頭拍攝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不用過分接近被攝體,換句話說,可以對你接近不了的物體進行特寫拍攝,對於抓拍,或是細節描寫都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於是我們又得到另一條規律: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這是兩條非常實用的控制景深的方法。利用大的焦距和光圈就能創造出小的景深,使背景虛化,突出主體。這個方法比較適用於人像以及對於個體的特寫。如果進行大場景的描寫,比較開闊地風光片的拍攝我們就需要使用足夠大的景深,這樣每個細節都能詳盡地表現出來。

  相信只要使用好自己手裡小小的數碼相機,哪怕不能和專業相機媲美,也同樣可以拍出不遜於專業的片子,將數碼的魅力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找到一份屬於我們自己的攝影樂趣!

  提示 景深

  當某一物體聚焦清晰時,從該物體前面的某一段距離到其後面的某一段距離內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當清晰的。成像相當清晰的這段從前到後的距離就叫做景深。

  對於一幅特定的照片應該使用多大的景深,取決於試圖用這幅照片傳達什麼資訊。重要的一部分,攝影者具有選擇權,拍攝時可以控制照片的景深。富有才智的景深選擇將是一個重要的、創造性的手段。

  瞭解數碼拍攝方向

  拍攝方向是指以被攝物件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圍繞被攝物件四周選擇攝影點。在拍攝距離和拍攝高度不變的條件下,不同的拍攝方向可展現被攝物件不同的側面形象,以及主體與陪體、主體與環境的不同組合關係變化。拍攝方向通常分為:正面角度、斜側角度、側面角度。反側角度 、背面角度。

  正面角度

  是指與被攝物件正面成垂直角度 的拍攝位置,主要表現某物件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例如建築,無論古今在設計上都注重正面的樣式與裝修,如北京的天安門以及各展覽館、博物館等。正面角 度能夠表現對像的本色。人物相貌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點。正面角度的構圖,主要是表現物件多處在畫面的垂直中心分割線上,常是 對稱的結構形式,一般說來正面的構圖形象比較端莊。穩重。

  斜側角度

  是指偏離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環繞物件移動到側面角度之間的拍攝位置。偏離正、側面角度較小時,往往對正側面的形象變化不大,可在正、側角度範圍內選擇適當的拍攝位置,使之既能表現物件正或側面的形象特徵,且物體形象又有豐富多樣的變化,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側面角度

  一般是指與被攝物件側面成垂直 角度的拍攝位置,主要表現某些物件的側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攝影中,側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輪廓特徵,使人像形式多樣變化。在客觀物件中, 有許多物體是隻有從側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動時的身影,各種車輛的外貿以及某些用具都有這樣的性質,在這種條件下側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現物件的 特色了。側面角度較之正面角度有較大的靈活性,在側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變化,以獲得最能表現好物件側面形象的拍攝位置。

  反側角度

  是指由側面角度環繞被攝物件向 背面角度移動的拍攝位置。它有反常的意識。往往能將物件的一種特有精神表現出來,在與常用的正面、側面、斜側面角度的對比下,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 獲得很生動的形象。當然對於某些物件來說有如斜側的形象相似。因此反側角度對攝影物件是有要求的,或者說是隻有適當的物件才可選擇反側的方向。

  背面角度

  選擇何種拍攝方向,不僅是主要 被攝物件的形象有變化,構圖的形式有變化,更主要是表現內容也可能有變化,因此考慮拍攝方向的選擇,應根據具體的被攝物件和主題表現的要求而變化。至於正 面角度、斜側角度、側面角度、反側角度、背面角度,沒優劣之分,運用得當,都會獲得成功的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