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新生育兒知識短篇

  受發展水平的限制,幼兒園階段孩子極少能主動向家長表達他在幼兒園的不開心。這就需要父母注意觀察,然後加以正確引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篇一

  孩子在幼兒園的感覺都有什麼

  受發展水平的限制,幼兒園階段孩子極少能主動向家長表達他在幼兒園的不開心。這就需要父母注意觀察,然後加以正確引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孩子剛去幼兒園往往會鬧情緒,這很正常,他要適應老師、同學和環境。

  如何知道孩子對幼兒園的感覺呢?

  孩子去幼兒園之前有時會出現一些訊號,如:去幼兒園之前肚子疼或腹瀉。如果這種情況偶然發生屬於正常情況,但如果反覆發生,你的孩子就可能正為幼兒園的某些事情擔心。

  厭倦:表現為對幼兒園失去興趣,不再想去幼兒園。

  緊張:表現為一些反常的舉止,如敲指、吮指、拽頭髮、尿床等。

  沉默:表現為當你提及老師、幼兒的同伴或與幼兒園有關的事情時,孩子會停止談論或變得緊張。

  這些情況出現後最好去幼兒園找找原因。

  西方國家幼兒家長經常為幼兒園做義工。有專家就建議家長:每月只需花一個小時在孩子班裡義務做點事情,就能看到孩子對幼兒園的感覺。同時也能有機會看到老師對班級的管理,瞭解孩子與同伴的關係:是被接受還是被拒絕。

  出於我國現狀,家長可通過詢問孩子有關幼兒園的問題了解孩子對幼兒園的感覺。美國專家建議:“關鍵是溝通交流,甚至是與那些很難較長時間專注於交談的學前兒童。”既然孩子不能主動表達他的感覺,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如:今天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嗎?班裡誰是你最好的朋友?今天在課堂上製作了什麼?……如果你的孩子拒絕回答這些問題,或在談到幼兒園的事情時緊張不安,就可能出現問題了。

  家長應該保持和老師的聯絡。老師每週有五天的時間和你的孩子共處。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忽然不高興或與同伴關係出現了問題,老師肯定比家長先發現並瞭解得更多。

  篇二

  幼兒園的特殊功能

  孩子上幼兒園是成長中很多人都要經歷的。這大多與正式接受小學教育做鋪墊有關。孩子到了年齡上幼兒園,不僅是孩子正式“脫離家庭”,第一次正式的接觸外界,同時也是接受學校教育的開端。但最新研究表明:孩子上幼兒園可以降低兒童傳染病和癌症的風險。

  想當初,我第一次進幼兒園,那可是百般不情願。可以理解為孩子要接觸陌生環境的一種牴觸情緒,內心的一種不安全感。上了幼兒園,孩子正式離開家庭、走上社會的第一步,第一次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過群體生活,不適應與害怕是意料之中的事。許多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離焦慮”便產生於幼兒園,這意味著人生另一種轉變與蛻變。寶寶初到幼兒園生病是最讓我們頭疼的問題。但上幼兒園也有很多意料不到的優勢。

  說起白血病那可是怪嚇人的,兒童也是白血病的患病群體之一。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兒童最常患的一種白血病,不過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致病原因。近幾年的幾項研究支援了所謂的“衛生假設理論”,認為生命早期生活在無菌環境裡,會剝奪兒童的免疫系統對抗白血病等疾病所需的刺激因素。不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常罕見,大部分兒童只要經過正確治療,都會完全康復。

  美國專家對以前的14項有關兒童傳染病和癌症風險的研究進行重新審查,提出了上述觀點。他們總結說,上幼兒園可將兒童患這種血癌的風險平均降低21%,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風險可降低多達30%。最新研究發現,兒童上幼兒園可預防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患白血病的可能性比沒上幼兒園的低30%。

  孩子還是要在玩中學,在遊戲中孩子可能會弄得渾身髒兮兮的,但適當接觸一些傳染源,可能有助於增強兒童的免疫系統,使他們少得病研究人員表示,生活在太乾淨的環境裡,兒童還易患哮喘和過敏症。如果兒童的面板太乾淨,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面板上的灰塵裡包含的一些細菌,有助於控制由人體修復機制引起的炎症。

  孩子上幼兒園還有這好處,可是讓人喜出望外。孩子健健康康是父母和社會的期待,遠離疾病,遠離癌症更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期許。幼兒園的成功間接證明了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只有在群體中我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才能得到保障。不要遠離社會,而要遠離疾病。

  篇三

  不要輕易送孩子上全託

  現在許多孩子都是獨身子女一代,父母生活壓力大,工作都很繁忙。所以孩子的看管就是一個問題,父母猶豫全託幼兒園是不是一個好方法,繁重的工作和擔心不能照顧好孩子,使得父母十分煩惱。全託幼兒園雖然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但是這是否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又打一個大問號。

  家長們爭論孩子是否要上全託甚是激烈,甚至分成兩大陣營。兩大陣營似乎都有道理。支援派認為:個人的職業發展不能放棄,孩子既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就意味著他們初步具備了獨立的能力。因此,上全託可以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並且不受家長溺愛的孩子將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而反對派認為孩子畢竟太小,幼兒園老師無法替代監護人的角色,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孩子最親密的就是父母,更準確的就是媽媽,寶寶一步也不願意分離,能不送全託幼兒園就不要送。孩子都是在3歲左右上幼兒園,這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年齡段。如果過早地讓孩子上全託,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髮展造成三大問題。

  問題一:過度依賴。事實上,全託孩子對父母會形成不正常依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小濤原先上的是日托幼兒園,4歲後改成了全託。現在,每天晚飯後他就跑到幼兒園大門口等媽媽來接。怎麼等也不見媽媽來之後,小濤總是哭著回教室。週末小濤回家,就緊緊地摟著媽媽不鬆手,如果媽媽要放下他,他就大哭不止。這些孩子為了排解分離焦慮,往往會見到父母就黏著不放。隨著他們年齡成長,這種不正常的依賴會讓他們變得更加難以獨立。

  問題二:信任關係難建立。全託孩子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才導致父母不要自己,影響信任的建立。娜娜上全託幼兒園已經半年了,但每次與媽媽分離時,她依然撕心裂肺地嚎啕,甚至哭出鼻血。娜娜邊哭邊問:“媽媽你為什麼不要我了,娜娜不搗亂了,娜娜乖……”有些上全託的孩子會產生“因為我不聽話,所以媽媽爸爸不要我了,讓我一直住在幼兒園”的想法。

  問題三:過於敏感和情緒化。全託孩子在陌生環境中,對外界的變化感受更敏感,一點刺激就觸動了他們的神經。當媽媽為叢叢終於上全託不哭鬧而鬆了口氣時,老師的一個電話又讓她非常擔心。5歲的叢叢變得很情緒化,本來和小夥伴玩得很高興,突然就哭起來,而且特別容易生氣。“這是因為孩子太敏感而變得情緒化。”

  父母如果不得不讓孩子上全託幼兒園的話,必須要注意:要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家長要多去幼兒園看望孩子,並在週末之前至少接孩子回家住一晚,讓孩子感到父母仍關心自己,不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上全託前,父母應跟孩子好好溝通,告訴他週末一定會接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