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論文
當前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增多,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瞭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進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是教育機構的重要職責與義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摘要】目前,威脅我國青少年學生健康的心理行為問題日益突出,心理障礙是青少年學生產生心理行為異常,甚至導致犯罪的主要誘因。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依據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特點,結合大量的實踐經驗,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並提出對策。
【關鍵詞】青少年;社會;心理健康
在社會不斷進步的21世紀體質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時代特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為當前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是當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依據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特點,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1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
有關文獻報道近40%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大的因素來自家庭,家庭關係不和、親子關係緊張以及家庭教育失當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家庭因素。這種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對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責、自我否定是他們的主要心理特點。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中學生們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學習,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加上學校過於強調升學率,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具體表現就為恐懼、厭學。雖然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學校“減負”、不搞排名,但學生課業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對青少年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今後的升學,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包括情緒、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方面往往處於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狀態。最後是社會環境與人際交往,隨著社會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緒感染,甚至是影視作品所追求的享樂、暴力等不良風氣,都會對他們人生觀、價值取向產生影響。青少年對友誼的珍視與渴求,以及情感豐富的特點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別重視感情的交流,當被人誤會、議論甚至發生糾紛時,往往就會自我封閉,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現狀
2.1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主要症狀表現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於擔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父母期望值過高、缺乏決斷能力等。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競爭性的增強,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來越高,導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過重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著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2.2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差
被父母疏遠、嬌生慣養、在家稱大王在外懦弱的兒童,靦腆抑鬱的青少年等都經常因孤獨而煩惱。這類兒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時,由於技術差、經驗不足,經常感到失敗的威脅。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還不如一個人玩。從中學升入大學,需要培養自己獨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學生從一切都由父母操辦進入一種一切靠自己動手的生活環境,感到無所適從,有些同學甚至把髒衣服打包郵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適應生活環境導致一些同學情緒不穩,甚至有人萌發了退學的念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2.3不能正確對待激烈競爭的學習環境,感覺人際關係協調困難
由於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獎學金評定、榮譽稱號、未來就業選擇等方面,學習壓力增大,導致一些學生學習信心上的失落。由於青少年都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個人素養、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感到溝通困難,找不到一個可放心的,無利害衝突的傾訴物件,長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際敏感、偏執、冷漠的心理傾向,危害了他的學習和生活。
2.4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打擊
青少年對成功期望值過高,當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時都會將他從豪情萬丈的理想世界裡拖入到痛苦的現實深淵中,所謂自責就是責備自己。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認為是他人的問題,而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稱為自責傾向。這種傾向走向極端就會過低評價自己,自責、自我卑視、自我輕蔑。這種狀態是受悲哀和憂鬱情緒支配的,調節不好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自信心及積極人生觀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勢必會引起他情緒上的強烈反彈,特別是情感上的糾葛,更容易引起消極情緒的蔓延。如果不能儘快擺脫情緒上陰影,就會對意志力不堅強,自控能力差的人產生不利的影響,以至於釀成悲劇。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無理由地想到遠處去,或想死,這些稱為衝動傾向。這種想幹危險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觀念,是因為內部具有焦慮傾向而產生的。
3對策
人的大腦與肌肉的資訊是雙向傳導的,即神經興奮可以從大腦傳至肌肉,也可以從肌肉傳至大腦。有關研究也早已證明:心理疾病長期得不到改善便會通過一定途徑導致生理疾病。無論是心理疾病還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就會有可能相互轉化,導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對預防和治療生理、心理疾病,確保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極為重要。體育運動與自然的身體活動相比,無論是強度、內容還是運動形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足球比賽需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範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於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專案,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不怕困難、團隊協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偷快、豁達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因而重視體育教育,加強體育鍛煉,增強生理與心理的抗壓能力,對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積極影響。科學的體育運動能增強體質,通過體育運動,可使身體正常發育,為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動過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競爭的下移使廣大中學生飽受學習、生活、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壓力,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容樂觀。隨著素質教育不斷學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第三次全教會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予以重點關注,要求“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麗君.影響浙江省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因素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34:19-22.
[2]高發民.體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教育干預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44-46.
[4]伍國典,張程立.青少年視力低下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發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181:29-31.
[5]樑兵.關於高中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範文二:社會化理論下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標準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而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由於確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的依據不同,國內外學者提供的判斷標準有所不同,側重點也有差異。例如:馬斯洛認為充分自我實現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國學者阿特金森認為,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認識、能夠承擔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具有穩定與協調的人格結構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總體來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幾種標誌:一是能夠全面地認識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夠做到自知自覺,既對自己的優點長處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點而感到沮喪,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標,既有敢於拼搏的勇氣,又能正確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三是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接納他人的短處,以包容、積極的心態與人交往,在相處的過程中,尊重多於嫉妒,信任多於懷疑,欣賞多於憎惡;四是當遇到外界刺激時,有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保持行為協調,心理平衡;五是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對待事物樂觀開朗,滿懷希望,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態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種積極的、開放的、現實的、辯證的、通達的人生態度。
二、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威克曼根據青少年不適應行為的指向將其分為外攻性問題和內攻性問題,外攻性問題與對待他人有關,如曠課、挑釁、反抗、不合作、撒謊、盜竊、打架、破壞公物等叛逆行為;內攻性問題與對待自我有關,如退縮、消極、悲觀、自卑、自殘、自殺等自我貶低行為。威克曼的研究還發現,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更加註重外攻性問題,高估其嚴重性,並想盡方法對青少年的叛逆行為進行約束。而時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貶性的內攻性問題,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現叛逆行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員更加重視青少年的內攻性問題。只有真正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瞭解他們,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國青少年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外攻性問題
1.自私
都說“自私自利,是立人達人之障”,但是處於轉型期的青少年都會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風氣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說,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諺所說,自私自利從來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類的一部分,還是全人類是它的一部分。其實,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張白紙。在經過無我有物、有我無物和物我整合三個階段的順序發展之後,兒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漸發展出來。在這個三個階段的過程中,家庭和社會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溺,並灌輸類似“只掃自己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會上的負面影響,導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和客觀、自我和環境有機整合起來。這種由自我概念發展障礙所導致的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表現上就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這就會間接地導致青少年出現人際交往危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自私不僅僅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觀念,同時又是引發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是由於身心發展不同步。青少年時期身體迅速發育,使其產生長大成人的感覺,覺得自己可以不依賴家長、老師獨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實上,青少年時期只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其能力還是不足的,思考問題還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長和老師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導和照顧的小孩兒。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自然會引起青少年內心的反感,他們的成人感驅使他們去反抗。由於擔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視,青少年往往也會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標新立異,引人注目。叛逆心理雖然沒有發展到不健康心理那麼嚴重的程度,但是當它遭受刺激,反應強烈時卻也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它雖然不等同於變態心理,但是已有變態心理的特徵。從成都發生的“沈鵬弒母”案,到溫州發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廣東發生的少女殺死奶奶案,這些接二連三發生的殺害至親的案例說明,對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視,平時要能注意到孩子細微的心理變化,及時地與其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內攻性問題
1.抑鬱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這句話漸漸被日益嚴重的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所打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而飽嘗愁滋味。因為青少年不需要承擔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為何青少年會抑鬱,會有解不開的心事。但是,單就學業壓力、家庭問題、交友障礙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線。青少年的抑鬱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面:
1內在因素,即與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徵有關。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性格也多種多樣,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樂觀,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對生活抱有正面積極的態度。而有些孩子,則性格內向、文靜,不愛與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極面,不善於表達自我內心情感。當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時,他們更傾向於自我封閉,逃避現實。第二種型別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鬱症發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及社會影響有關。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學校課程緊張,學習壓力大給青少年造成極大的思想負擔。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抑鬱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當。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優良的物質保障但卻忽略了與其心理上的溝通。同時,社會上評斷標準的失誤也是導致青少年抑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過分地重視學業成績,而忽略孩子內在品格的培養,認為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的孩子做什麼都不對。長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繼而引發抑鬱症,從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釀成一樁樁的悲劇。
2.自殘
據調查證實,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他們把自殘行為當作宣洩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自殘與自殺有著本質的區別,自殘者也許沒有自殺的念頭,僅僅是希望通過殘害自身身體的方式獲得快感。常言:“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到底是什麼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總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過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過嚴苛,或者經常性地遭到辱罵毆打等,都會引發青少年的自罰、自殘行為。二是自我施壓。有很多青少年太過追求完美,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成果的話,便會用自殘的方式進行自我懲罰。三是從眾效仿心理。據有關報道,兩名臺北中學生為表義氣,竟約定同時用刀具割手腕,然後用相同的手帕包紮以作為標記。此等自殘行為竟被同學們認為頗有勇氣,十分英雄,紛紛效仿。青少年思考問題的方式還不成熟,很多時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們所認為的“潮流”。近些年來,青少年的自殘現象已經越演越烈,各種關於青少年極端自殘行為的報道屢見不鮮。
3.自殺
這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一幕,孩子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何青少年自殺率居高不下?自殺可以分為:自殺威脅和自殺行為兩類。前者是想用自殺對抗家長和老師的管教,動輒以自殺相威脅。這種行為可能源自於對於自我自尊心保護的逆反心理,其內心還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後者則是由於悲觀厭世所致,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往往這種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鬱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覺得生不如死,以至於產生輕生的念頭。無論是作為一種手段的自殺,還是作為一種目的的自殺,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三、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時,家庭教育的地位永遠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養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溺愛型。現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過分寵愛孩子,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覺是愛孩子的表現。但事實卻是害了孩子,過分地溺愛,養成了一個個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難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優點不給予表揚鼓勵,缺點不給予糾正。自認為這樣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還有助於養成孩子不驕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指路燈,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人生軌道上有著正確的行駛方向。此外,家長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養,不良行為潛移默化地侵蝕著孩子的心靈,使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為和蠻橫不講理的不良品性。專制型。家長對於孩子的生活幹涉過多,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應該聽從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也喪失了私人的時間與空間。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達不到家長的預期要求,就粗暴地對待孩子,甚至出現體罰的行為。長此以往,孩子內心的反感越積越多,這不僅會影響與父母的感情,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過度教育型。家長對孩子總有一種過高的期望,自己曾經沒有做到而後悔的事情,總希望子女能夠替自己做到。這樣就會不顧及孩子本身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學特長,閱讀書籍,參加各種比賽,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隱患。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二學校因素
中國自古便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論,很多人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會發展至今,我國的學校教育仍未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似乎成為評斷一個孩子優劣的唯一標尺。在此單一的評價標準下,每一次考試都等同於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爭,導致孩子心理超負荷執行。面臨著激烈的升學競爭,孩子在題海中冥思苦想、死記硬背,整天有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題,雙休日也要參加補習班、特長班的學習,根本就無法體會學習的樂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憊,精神緊張,一遇不順心的事如考試失利、人際關係緊張等,便惡劣情緒鬱結心頭,久而久之,遂成病態。曾經一位即將參加高考的女孩子,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說:“我真怕考不上大學,老師說考不上大學的話,一輩子就完了,將來肯定沒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競爭、升學的壓力使她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青少年的身心還處於發育,待完善的狀態,心理承受能力還十分稚嫩脆弱。學校不恰當欠科學的教育方式,會導致青少年過重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障礙,形成一旦沒有考上理想學校就產生一定前途無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終抑鬱成疾。
三社會環境因素
改革開放政策給我國經濟上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時,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衝擊。近年來,我國的本土文化一直與外來文化處於一種持續衝突又相互妥協交融的狀態。我國尚處於社會轉型階段,目前很難實現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異很容易導致人們對於原有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原有的價值觀正在逐漸減弱甚至喪失其功能,新的價值觀又比較零散雜亂而不成系統。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適應社會生活方面的難度,造成青少年在認知上的失調和行為上的失範,引起心中的迷茫、焦慮不適,行為出現偏差、越軌。社會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一是社會刺激因素增多,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環境汙染、噪音增多等,嚴重地干擾著中小學學生的正常休息、學習和健康。二是社會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滿暴力和色情的音像製品和書刊、大量的計算機遊戲軟體等,十分容易讓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寒暑假宅童問題都嚴重妨礙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的發展。三是住宅越來越多地成為獨門獨戶,生活越來越封閉,甚至出現了居住十幾年還不認識周邊鄰居的情況,這嚴重限制了孩子與夥伴的交往,致使孤獨感增加。青少年缺少與同齡人的交往,使許多心理品格得不到發展和完善。
四、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及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所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時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個方面的對策:
一家庭成員之間進行友好溝通
父母與孩子之間最重要的莫過於溝通,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消除父母與孩子的隔閡,還可以讓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愛,健康陽光地成長。首先,作為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當彼此想法發生衝突時,不搞強權管理,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能夠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慢慢地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接受孩子的認知想法,從而對事物達成共識。
二學校科學營造學習氛圍
學校是教書育人,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應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非過分重視學習結果,按成績把孩子等級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棄比較,理解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之處。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心理講座等活動,讓青少年真正地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或者不定期地請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心理有問題的孩子進行心理疏通。
三社會媒體環境積極引導
社會要加強對於青少年的保護措施,切實保護青少年的利益。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網路成為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所以,國家有關部門應進行立法,規範人們的網路行為,對傳播不良資訊的大眾傳媒電視、書籍、網站等進行嚴厲打擊。此外,還應加強社群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博物館等文化陣地的導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因勢利導,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導到有益於社會、有益於身心的活動中。社會各界要多多宣揚正面積極的精神,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