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張恨水簡介

  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作品情節曲折複雜,結構佈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三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2012年10月12日張恨水的骨灰安葬於故鄉潛山張恨水紀念館並立銅像。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安徽省潛山縣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江西廣信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小官吏家庭,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後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饒廣信稅務當職員而在上饒出生。並在上饒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童年就讀於舊式書館,並沉溺於《西遊記》《東周列國志》一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於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

  青年時期的張恨水成為一名報人,並開始創作。他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

  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裡,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戲劇和曲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說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

  1934年,張恨水到陝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後寫作風格發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抗戰勝利後,他的一些作品致力於揭露國統區的黑暗統治,創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說,但均未產生重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儘管政府對張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費用,但他畢竟是在病中,無法寫作,沒有直接的經濟來源。而家裡人口又多,開支還是很大的。他便賣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換了磚塔衚衕43號的一處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號。這個院子不大,但還算規整。三間北房,中間是客廳兼飯廳,西屋是臥室,東屋是張恨水的書房兼臥室。院裡還有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是家裡其他人住的地方。張恨水的身體在慢慢恢復,他又恢復了寫作。

  陸續發表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

  1966年,“”爆發,衚衕裡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紅衛兵也曾闖進過這個院子。張恨水從書櫃裡拿出文史館的聘書,很認真地告訴紅衛兵,是周讓他到文史館去的,紅衛兵居然信了他的話,退了出去。然而他的書實在太多,難免有屬於“四舊”的東西,為了免得招災惹禍,本想挑些破書燒了,也算作個樣子。但是挑來揀去,哪一本也捨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張恨水說怕潮;塞進米缸裡,他又怕髒。搞得筋疲力盡,也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最後,終於決定,還是放回書櫃裡,在玻璃櫃門上糊上白紙,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後來並沒有人來抄家。

  1967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七,早晨,張恨水正準備下床時,突然仰身倒下,告別了這個他曾無數次描繪過的冷暖人間,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稱著作等身。而建國後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家之上。

  “張恨水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期作為一個悖論而存在著,一方面是學術界對他及其作品文字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則是籠罩在他身前事後的諸多謎團,對此缺乏較為系統的介紹——一種還原歷史本來面目的史料考證。對於前者,我們的專家學者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對於後者,則涉及到史料的蒐集、整理與甄別,而此項工作對於張恨水研究來說卻顯得尤為重要,是一項艱難的基礎性工作。

  張恨水最後只會南昌方言

  天柱山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名人輩出,其中就包括張恨水,他與江西還有一段不解之緣。1895年,張恨水出生在江西廣信上饒市信州區,後由於祖父來南昌任職,張恨水也來到南昌。1912年,遭遇父喪家變,幾經磨難的張恨水走上新聞和文學的道路。

  “祖父的祖籍雖然在安徽潛山,但南昌可以說是他的第二故鄉。”張恨水的長孫張紀告訴記者,潛山、南昌、蘇州、重慶、北京等地都是張恨水曾生活過的地方。張恨水聰明過人,對語言有極深的領悟能力,所以這些地方的方言他都能講。然而到了生命的最後歲月,他會講的方言只剩下南昌話一種。

  創作生涯

  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

  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同年赴北京,任《益報》校對、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編輯、北京世界通訊社編輯。

  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此後創作了大量社會言情小說。

  1935年舉家遷至上海,編輯《立報》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

  1945年,創作小說《虎賁萬歲》。該書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作品描寫代號“虎賁’的74軍57師在日軍六萬餘人的包圍中,同仇敵愾,背水一戰,“以一敵八”,苦戰十餘日,與日寇浴血巷戰,得以使援軍合圍,保衛住了常德。全師八千餘人,僅有83人生還,全書寫得可歌可泣,氣壯山河。

  1946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編輯副刊《北海》。

  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

  1949年初發表他的回憶自己生活和創作的《寫作生涯回憶》。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張恨水的小說取材廣闊,新聞性強,追求情節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動有味,注重語言的平易曉暢,注意讀者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運用章回體這一藝術形式表現現代生活,茅盾說:“在近三十年來,運用‘章回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關於〈呂梁英雄傳〉》,《中華論叢》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張恨水一生寫了約3000萬字的作品,中長篇小說達100餘部。他是由深受鴛鴦蝴蝶派影響的舊派小說向現代小說過渡的代表性作家。

  張恨水的主要作品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播出《啼笑姻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北雁南飛》《歡喜冤家》《滿江紅》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秦淮世家》《藝術之宮》等。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象,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此外還有《仇敵夫妻》等。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張恨水:民國第一寫手 中國大仲馬

  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散文、詩詞、遊記等,近4000萬字,現代作家中無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等。他更是作品最暢銷的作家,有“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之稱。

  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成功對舊章回小說進行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茅盾贊曰:“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老舍則稱他“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其代表作《啼笑因緣》,再版二十多次,先後六次拍成電影,創下了記錄。還有不法書商盜用張恨水的名字,攢出了一百多部偽書,在市面上銷售,也賣得不錯。

  1928年,他竟同時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間》、《劍膽琴心》6部長篇小說在不同的報刊上連載,人物、情節各不相同,確非常人所能想象。

  其時,文友中風傳:每天晚上9點,報館來索稿的編輯便排隊等在張家門口,張恨水低頭在稿紙上奮筆疾書,數千字一氣呵成,各交來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將桌上上了癮,報館來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將,右手寫,照樣按時交稿。

  他的讀者上有鴻儒,下至白丁。被尊為“教授之教授”的大學者陳寅恪也是張恨水的粉絲。早在西南聯大之時,陳寅恪身染重疾,雙目失明,他請好友吳宓去學校圖書館,借來張恨水的小說《水滸新傳》,每日讀給他聽。

  13歲那年,張愛玲在書攤上讀了一本張恨水的通俗小說,曲折多變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了她,以後她又專門找了幾本讀了。之後,張愛玲忽發奇想,我要是也能寫幾部通俗小說該多好啊。就這樣,她開始走上文壇。

  魯迅的母親是張恨水的“小說迷”,逢有張恨水的新書出版,魯迅是一定要買回去送給老母親看的。筆者查閱《魯迅全集》,見到魯迅1934年在上海時寫給母親的一封信: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三日前曾買《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張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書局寄上,想已到,但自己未曾看過,不知內容如何也……”

  在張恨水的女兒張政的記憶中,父親“大約每日九點鐘開始寫作,直到下午六七點鐘,才放下筆吃晚飯,飯後稍事休息,然後寫到夜裡十二點鐘,日復一日。”

  張恨水的“稿德”,在報館編輯中也有公論。向他約稿,幾乎有求必應,也從不拖稿。《金粉世家》連載五年零四個月,只是因為女兒患猩紅熱夭亡,過於悲痛,停登過一天。而24小時之後,又將後稿補上。

  當時,高官政要紛紛以結交張恨水為榮。蔣介石、宋美齡前往看望,張恨水客氣接待,卻讓傭人送其出門;張學良派副官赴京,邀他做文化顧問,掛個虛職,月薪100大洋,張恨水卻以“君子不黨”婉拒。

  這個帶著皖南口音的“鄉下人”,一生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人生守則,姿態低到極致。他曾自言道:“寫字就是營生罷了,如同擺攤之類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實在如斯。”

  他引以為榮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費換來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筆,日子倒過得不錯”。宅院裡有他親手種的棗樹、槐樹、櫻桃樹、桑樹、丁香,“隔著大玻璃,觀賞著院子裡的雪和月,真夠人玩味”。

  張恨水小說發行量之大,可謂空前絕後,當今的暢銷書作家們根本無法和其相比。他的書籍被盜版也是最多的。

  這其中有一件趣事,可見張恨水的著作被盜版之多:1956年,張恨水列席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茅盾把他介紹給毛澤東主席,毛主席說:“還記得,還記得。”茅盾說:“《××》那本書就是他寫的。”張恨水連忙更正:“那是偽書,我寫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