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職業道德論文範文

  新聞職業道德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對社會風氣能夠產生重大影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新聞編輯的職業道德

  摘 要:新聞編輯的職業道德,不僅事關新聞報道質量的高低與讀者的認可度,更是涉及新聞隊伍的實力、尊嚴乃至生存的根本問題。必須不斷提高新聞編輯的職業道德,培養和造就一支思想過硬、專業紮實、真抓實幹的高素質新聞編輯隊伍,以適應新時期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援和良好輿論環境,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新聞編輯;職業道德

  一、職業道德的概念

  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的總稱,屬於自律範圍,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範。職業道德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範,又是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職業道德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物件、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狹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在一定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的一定職業特徵的、調整一定職業關係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範。職業道德既是從業人員在進行職業活動時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同時又是從業人員對社會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不同職業的人員在特定的職業活動中形成了特殊的職業關係、職業利益、職業活動範圍和方式,由此形成了不同職業人員的道德規範。

  二、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職業道德是道德在職業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1.愛崗敬業就是對自己的職業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以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業,對本職工作一絲不苟、盡心盡力、忠於職守,為實現職業的目標而奮鬥努力。一個人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做不好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職業無貴賤之分,這是職業道德所要倡導的首要規範。

  2.誠實守信就是實事求是地為人做事,講信用、守諾言,這是職業道德的最基本準則。

  3.辦事公道就是指處理各種職業事務時要公道正派、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公開公平;對不同的物件一視同仁,秉公辦事;不因職位高低、貧富、親疏的差別而區別對待。

  4.服務群眾是指聽取群眾意見,瞭解群眾需要,端正服務態度,改進服務措施,提高服務質量,這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原則。

  5.奉獻社會就是要履行對社會對他人的職業義務,自覺地努力地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這是職業道德的出發點和歸宿,當社會利益與分部利益、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要求每一個從業人員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

  三、新聞編輯職業道德的社會影響

  新聞編輯是隨著報紙的誕生而出現的,新聞編輯部門在報紙的生產系統中處於核心位置,編輯工作在媒介運作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新聞編輯部門是報紙生產系統的設計和決策中心,是報紙生產系統的指揮和排程中心,是單個新聞產品的加工和組裝中心,是報紙生產系統與報紙銷售系統相互聯絡的重要樞紐。

  新聞報道逐漸成為人們與外界溝通、聯絡、表達主張的主渠道,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辨別是非、判斷真偽、支配言行的重要依據。新聞編輯的價值判斷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大眾的思想意識,改變或重塑人們的價值觀,他們的職業道德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小至個人,大到地方甚至國家利益。新聞編輯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保持優秀的職業道德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四、新聞編輯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

  1.新聞編輯應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

  職業道德是新聞編輯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新聞稿件真實、公正、及時,就得要求新聞編輯有事業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要兢兢業業,精心編稿,一心撲在工作上。新聞編輯不能保守,要敢於創新,支援記者寫好稿,努力貼近讀者需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緊緊跟上時代步伐。更不能因為經濟上的誘惑而喪失做一個新聞編輯應有的職業道德感,新聞編輯是要為人民大眾說話的,不能成為有錢人的傀儡。

  新聞編輯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和事業觀,保持和發揚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要做到不搞特殊,不謀私利,自覺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想的腐蝕,反對“有償新聞”等不正之風。報刊編輯還要深入生活第一線,在熱情謳歌人民群眾偉大創造力和奉獻精神的同時,敢於揭露和批判社會腐敗現象與一切不正之風,堅持真理,真正把輿論監督落到實處。新聞編輯要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做到誠實、公正、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擔負起宣傳政策、反映社會、引導輿論、傳播新聞、介紹知識、開展監督的社會責任,才能在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聞編輯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

  新聞編輯必須具有很強的政治敏銳性下轉第96頁上接第92頁和政治鑑別力,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理論水平。新聞編輯要從思想上政治上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講政治,講大局,杜絕在黨性原則、政治立場和輿論導向上出問題。某些報刊曾因一度出現技術乃至政治問題而造成惡劣影響,其實還是因為新聞編輯人員的政治敏銳性與洞察力不強。一名合格的新聞編輯,必須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其政治敏銳性與政治鑑別力。新聞編輯釋出的資訊較之其他型別的編輯所釋出的資訊具有覆蓋面廣、即時性強、資訊量大等特點。新聞編輯在釋出資訊時,稍有不慎,出現某種政治紕漏,將會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員在思想上,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不斷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特別是在有關政治的新聞報道時,政治的敏感性更是不可缺少,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

  3.新聞編輯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

  新聞編輯應該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當今資訊時代遊刃有餘。當前,我國已進入資訊時代,人類知識的增長非常迅速。有研究表明,當今人類知識的增加,每5年就翻一番。而且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包容,這些因素影響著刊物的內容,制約著編輯的文化知識結構。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相應對新聞編輯員文化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不僅要學習自己本專業的知識,還要不斷跟上知識更新的步伐,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跟上時代步伐。作為一名新聞編輯員,一定要做到知識面廣,不斷用人類最新的文化知識充實自己,力求做到既有牢靠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功底,又具備廣播的多學科知識,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

  4.新聞編輯應具備較高的個人品格

  新聞編輯員應該具有甘為人梯的品格。新聞編輯,是一項工作。在新聞活動中,記者在外採訪,接觸許多的新聞人物或者新聞事物。而新聞編輯員,其工作性質決定了大部分工作時間在編輯室。忍受不了寂寞,就成不了新聞編輯。甘於寂寞,並非指新聞編輯的心理個性都是內向的、孤僻的,而是具有活躍的思維和刻苦耐勞、尊重他人勞動的品格。新聞編輯在新聞活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能承擔委屈的度量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品格,新聞編輯員應該具備較高的個人品格。

  5.新聞編輯應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

  新聞編輯必須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技能。新聞編輯對學科專業知識不能淺嘗輒止,應該融會貫通、得心應手,,對稿件中存在的錯誤和問題及時察覺。專業水平還表現在新聞編輯發現重大選題的政治敏銳性與嫻熟的寫作表現技法上,要從社會眾多紛紜的複雜現實生活中提取能宣傳人民、教育人民的素材,並能把選取的題材以新穎獨特、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新聞編輯應該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以適應新聞編輯工作的需求。要不斷提高新聞編輯員對新聞資訊的敏感性,“所謂對新聞資訊的敏感性,就是指編輯在面對眾多的資訊材料,能夠從中及時發現有報道價值的新聞或者能夠及時從紛繁複雜的新聞現象中梳理出清晰的新聞線索,這種敏感性實質上是作為編輯主體對事物的一種正確判斷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既是以往經驗的深厚累積,也是通過刻苦學習和大膽實踐而逐步形成的。

  篇2

  淺析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

  [摘 要]:自從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新聞事業迅速崛起,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新聞記者作為聯絡黨和人民群眾的紐帶,起著引導社會輿論,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的主力軍。目前新聞行業競爭激烈,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佔有一席之地,這就對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要求更高,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素養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本文淺談了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些許看法。

  [關鍵詞]:新聞業 新聞記者 職業道德

  一、前言

  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所帶來的好處是無可估量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利則有弊。也是因為改革開放,各種思想文化進入中國,這當中也包含著腐朽的思想和錯誤的價值觀。新聞工作者對我國新聞業的發展來說是先驅者,是主力軍。肩負著把正能量的東西傳播給廣大民眾,弘揚我國的傳統民族精神的任務。然而在各種腐朽思想的腐蝕下,各種消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下,不少新聞記者沒能經受住考驗和誘惑,在利益的驅使下報到負面、失真的訊息,或是為了博得大眾眼球不顧事實真相,喪失同情心。這些不負責任的報到使得我國全社會的道德觀念下滑,人性冷漠。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

  二、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

  新聞人李寶昌認為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就是“新聞記者在職業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與所從事的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範和準則[1]”。這裡所指的“行為規範和準則”主要為:

  1、都說真實才是新聞的生命,那麼新聞記者就應把真實作為首要準則。新聞記者應該把事實的真相還原給民眾,為沒有親眼目睹真相的大眾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沒有掌握實情的情況下不應貿然報道,這樣有可能造成民眾認知的偏差,產生不良後果。

  2、要有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有了堅定的信仰就有了強大的思想保障,新聞記者要以政治信仰為驅動,謹記作為新聞人的責任,提高職業技能,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服務。

  三、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一、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

  1、報道失真,製造虛假訊息。有些新聞記者在沒有充分掌握一收資料,僅憑個人猜測或道聽途說的情況下,對事件大肆炒作,言辭誇張,完全漠視事情真相。有些記者為了創造高收視率,博取大眾關注,無中生有,刻意編排一些沒有的事情。這種行為不僅欺騙民眾還給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2、看重利益,不顧道德約束。一些新聞記者在利益的驅使下,收受商家的紅包,只報道對商家有利的訊息,而不管該產品是否質量合格,置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於不顧。一些記者乾脆就把新聞報道當成賺錢的工具,把新聞看成以金錢為中介的買賣,誰給得起錢就幫誰寫稿子。向被採訪、被報道的一方索取酬勞,才會按要求報道,幫助宣傳。

  3、享樂主義至上。新聞記者只願出席一些產品釋出會、記者招待會、開業典禮或是週年慶典等,以吃喝玩樂為主,報道新聞為輔,寫出的稿件千篇一律,對社會、對人民群眾無益。而一些環境艱苦,需要記者深入採訪的地區卻無人問津,那些真正需要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關係到民生問題的事件被埋沒在基層。

  4、偷拍偷錄,侵犯他人隱私。為了搶頭條,吸引話題,滿足大眾好奇心和偷窺慾望,有些新聞記者在沒有徵得相關部或個人同意的情況下,利用職業之便進行偷拍、暗訪。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揭露不法行為和現象,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製造噱頭搏出位。

  5、導向錯誤。一些新聞記者罔顧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和收視率,而不是從大局出發,在報道中言辭偏激,宣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極、腐敗的價值觀。

  二、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

  1、各種大小媒體競爭激烈。近年來,我國新聞業發展迅速,各種大小媒體數量激增,加上網路、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層出不窮,使得整個新聞業市場競爭激烈。為了爭收視率、爭發行量、爭廣告費,也為了增加新聞記者的知名度,各家媒體想盡一切辦法在獨家、首發上下功夫,來吸引觀眾眼球,吸引廣告商加盟,這就給了虛假新聞可乘之機。

  2、利益導向的驅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向下,新聞業也要創造經濟效益。加之拜金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上盛行,很多新聞記者也受到了影響,導致他們看重利益,忘記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3、沒有健全的法律約束。目前,我國還沒一部針對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法規出臺,這就讓一些對自己要求鬆懈的記者肆無忌憚。我國的媒體主管部門在對新聞記者進行監督時,存在很多監督上的盲點,對記者操守的監督管理存在著很多不力的環節,監管的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與之相對應的獎懲機制不夠完善[2]。

  四、如何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素養

  1、有關部門應該重視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修養的加強。加大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培訓,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身為一名記者應該堅持向民眾傳遞正確的輿論導向,報道關係人民切身利益的事件,把為黨和人民服務作為行動指南。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利,寫出以真實、客觀、公正為前提的報道,恪盡職守,擔負起作為記者的責任和義務。

  2、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監督機制。儘快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納入立法程式,填補法律關於這一項內容的空白。通過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及其工作內容進行立法,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行為進行約束和管理[3],對違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此外,在新聞行業內也要建立起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嚴懲利用職業便利散佈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新聞訊息。同時,對於在新聞報道上有突出貢獻的記者應該給予嘉獎,做到賞罰分明。使我國的新聞業向法制化、正規化邁進。

  3、加強全社會的監督力度。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依靠人民對新聞記者進行監督。促使新聞記者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打擊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行為,履行一個記者的責任。

  五、結束語

  都說新聞記者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而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素養直接關係著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新聞記者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職業操守,利用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利,去發掘一些真正關係到社會發展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新聞。為我國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寶昌.論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J].華章,2012,36.

  [2]畢馨月.當代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探討[J].新聞傳播,2012,11.

  [3]鍾悠天.淺析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J].新聞傳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