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論文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成敗,直接關係到新聞事業的發展和其社會功能的正常發揮,關係到人民群眾對新聞事業的看法,甚至關係到黨和國家的聲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分析

  摘要:從大資料巨集觀視野上來看,新聞傳播領域正在發生重大變革,而這些變革也必然會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產生連帶影響,這就要求媒體工作人員在資料統計、圖表分析、漫畫創作等方式上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革新。鑑於此,新華網工作人員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資料、圖文展現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如何改進新聞業務才能為其他同行在向資料化新聞方向轉化方面提供積極示範的作用等問題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大資料;新華網;新聞工作者

  在當今的資訊碎片化時代,相當數量的網民通過手機、電腦、Pad等新媒體工具在網上瀏覽新聞。但由於資料新聞在中國內地剛剛起步,業界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實踐經驗,社會認知度較低,造成媒體行業投入與產出比相差較大,往往得不償失。而其中的“新華網”,作為媒體行業在資料新聞製作方面的資深者和領航者,其新聞工作者如何才能達到有效的新聞把關,科學地對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種資料進行簡要的取捨,從而符合新聞價值在各個方面的要求,被擺在當今社會媒體轉型的重要關頭。令人惋惜的是,新華網雖然在經濟和人力上都對資料新聞這個欄目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但是效果甚微,受眾認可度較低。

  一、以受眾為中心開發資料新聞作品

  隨著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全面滲透,傳統媒體轉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大勢。圍繞“讓新聞離你更近”的理念,新華網將使用者體驗和內容品質放在了首要位置。例如,2014年,通過對CNKI中國知網的調查研究分析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文章主要是圍繞新華網資料新聞的發展歷程以及媒體融合的趨勢來論述的。如馬軼群的《當新聞先生遇上資料小姐——新華網的資料新聞探索》,根據熱點解碼系列、政策解讀系列、生活服務系列、科普知識系列、互動資料系列這五大系列來講解新華網對資料驅動新聞的認知探索。而在2015年,中國知網上集中發吧的作品則更關注把資料新聞與社會事件相結合這一做法,如劉勝男的《新華網資料新聞部:從<打虎拍蠅記>看“以數維新”》,集納了以來700餘名落馬官員資料,使用者能夠通過互動式操作從地域、時間、級別、年齡等多個維度檢視並比較落馬官員的資料,以最直觀的形式瞭解反腐工作成果。上述成功的資料新聞案例,都是以科學有效的資料分析為依據,各種資料來源於官方材料和公開發布的資料,觀點更具客觀性、科學性和說服性,更易於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增加受眾的認可度和關注度。

  二、展望未來,注重預測性報道

  值得資料工作者關注的是預測性報道也是未來資料新聞的一個發展方向。資料新聞意在通過對各種大資料的科學分析,再結合漫畫、文字、圖表、數軸、音訊等媒介工具來向受眾傳達一種可預測性資訊的價值取向。當然,這種預測不是憑空臆測的,而是根據數年來有關業界專家對資料的持續總結來加以羅列的,其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和原則性。舉例來說,新華網通過報道2015年春運各站點的客流量情況,大眾就可以根據往年的報道圖表來預測今年的出行方向,以此可以有效地避開客流高峰期,節省了回家的時間。又如,新華網2016年1月3日製作的《從賀歲檔看我國電影市場新發展》一則新聞來看,作者先是通過年曆圖表來向受眾生動形象地展示究竟賀歲檔具體指什麼時間,分析結果顯示為11月到次年3月。接著作者又以豎欄的分欄形式揭示了歷年賀歲檔中什麼型別的電影在百姓眼中最矚目,這一報道可以為中國電影導演策劃來年的賀歲片提供一個很好的方向標。90後、華東地區的人最愛看電影,那麼這一列舉更能為電影製作人和策劃編輯在以後的工作中準確地抓住受眾定位,減少盲目投資,節省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提供很大的幫助。有效的新聞敏感是任何新聞工作者必備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資料新聞,又叫“資料驅動新聞”,是指基於資料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視覺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資料新聞是在大資料的技術背景下產生的,是隨著資料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報道形態,是資料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的生產流程。新聞工作者抓取“預測新聞”作為資料新聞未來的發展方向,體現了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具備了在精通傳統新聞和現代新聞製作技術方面的基礎上,熟知我國新聞未來的發展趨勢的前瞻能力。

  三、圍繞現實,汲取經驗教訓

  目前,國內在資料新聞製作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媒體有網易的《數讀》、騰訊的《新聞百科》、《新京報》與《京華》的財經圖解等欄目,均有值得業界同行借鑑的經驗。但是,我國業界仍然缺乏大批的關於資料探勘和資料分析的專業技術人才,也缺乏高科技的資料機器裝置,當然相關的資料新聞製作流程也有待完善。具體措施有:第一,大資料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要有資料意識,要用資料來闡釋事實,揭示關係,理清脈絡,適應時代的變化;第二,新聞傳播人才要有資料分析、資料處理和資料探勘的能力,目前從事新聞行業的工作者大部分是文科生,文字功底較好,但對資料分析需要的數學思維能力比較低下,現實矛盾比較突出;第三,資料新聞製作者應該強化資料圖表化、視覺化的能力,目前新華網在圖表製作上,缺乏一種互動機制。受眾不能依據圖表的不同顏色的圖例來點選連結,只能單向地被動接收資訊,反饋效果比較差。所以,大資料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增強資料縱視感的操作能力,力圖讓受眾從巨集觀的大視野上來總體把握資訊。基於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傳統新聞媒體的日趨下滑的受眾關注度,“媒介融合”這一新現象正在逐漸突破新聞業界的視野,上升到媒介融合發展的戰略層面。2015年7月17日,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跟隨國家政策的工作程序,我國新聞界的制度革新自然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加快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資料新聞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必能適應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改革發展大勢,為中國媒體行業提供各種先瞻經驗。

  四、借鑑坦帕新聞部操作經驗,推廣資料型人才

  資料新聞發展前景廣闊,其屬於一種從靜態的表達方式到動圖的有機結合的轉換模式,力求達到與受眾的有效溝通,超出了資料新聞的視覺化層面,而不僅僅是“資料表達新聞”。我國媒體行業在資料新聞製作方面較西方發達國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業界還未形成熟練的新聞資料方面的製作流程和技術手段,另一方面還缺乏具備資料新聞操作、計算、資料分析能力的專門技術人才。資料新聞需要不斷更新和互動來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轉型,而媒體應以一種更加規範、更加開放、更具共享的方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在媒介融合這個大背景下,新聞工作人員要身兼多職,要學習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相關的工作流程,如建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坦帕新聞中心,是西方國家率先推行媒介融合的成功示範,它將《坦帕論壇報》、網站TampaBayOnline、電視臺WFLA-TV這三種具有不同特點的媒體綜合辦公,其中的各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以團體利益為最高宗旨,任何人不能僅僅為了一己之利或者部門之便而阻撓公司前途。實踐證明,部門的綜合人才比例在不斷增加,三棲記者也在日益凸顯各自所長,相關資料技術人才也始終如一地服務於這個媒體公司。隨著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江河日下。民眾作為社會中具有獨立經濟地位的單位個體,應該有權利也有能力釋出自己身邊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件,通過手機、照相機、攝像機、錄音筆等工具,來記錄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事件,人人都有可能是記者。這種現象必定會對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造成一定的衝擊,大資料也是各種資訊傳媒激烈競爭的矛頭物件。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提高新聞專業能力,洞悉社會時政熱點,成為多方面發展的綜合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勇.轉型期的困境與壓力——對中國新聞工作者心理焦慮的實證分析[J].國際新聞界,200908:55-61.

  [2]武志勇,王冉冉,溫莞怡.網路新聞工作者網際網路新聞政策評價調查報告[J].新聞大學,201501:80-86.

  [3]李貞芳,韋路.影響新聞工作者新聞價值框架形成的因素[J].國際新聞界,200704:41-44.

  [4]陳昌鳳,仇筠茜.移動化:媒介融合的新戰略[J].新聞與寫作,20123:30-33.

  [5]陳剛.三大創新助推傳媒產業發展[J].新聞界,20121:16-18.

  [6]鄧夢曦.利用資料探勘技術促進數字電視網路運營商的發展[J].新聞世界,20128:167-168.

  [7]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資料與新聞報道[J].新聞記者,201502:49-55.

  [8]龔彥方,王胡瑞.中國傳媒產業制度變遷[J].現代管理科學,20129:66-68.

  [9]彭蘭.社會化媒體、移動終端、大資料:影響新聞生產的新技術因素[J].新聞界,201216:3-8.

  [10]喻國明.當前形勢下傳媒發展的關鍵與行動路線圖[J].新聞傳播,20129:7-10.

  範文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

  摘要:

  我國新聞行業自引進市場因素以來,新聞傳播中頻繁出現新聞工作者不遵守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欠缺的問題,既影響了新聞媒體在社會上的形象,同時還嚴重製約了新聞行業的發展。面對新聞媒體作用發揮不明顯的現狀,需要加強對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建設。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現狀,並提出了可行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職業精神

  新聞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主要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行為規範與準則,用於處理並調整新聞機構內外相互關係。新聞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主要體現在新聞工作者的理念、態度、責任及紀律上。因此,作為新時期有理想、有抱負的新聞工作者,要儘快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發揮新聞在社會各界中的重要作用。

  一、當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精神的現狀

  當前,在新聞工作者隊伍中普遍存在著職業道德問題,如大量傳播虛假新聞,很多新聞的真實性不強,媒體之間有一股不良風氣。少部分新聞工作者吃拿卡要,甚至存在敲詐勒索等情況。各大新聞媒體之間存在惡性競爭,對媒體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嚴重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1]從外,還存在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的問題,新聞工作者利用職務的便利,有權謀私,忽視公共利益,傳播大量不真實的新聞,降低了新聞工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解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問題,培養他們的職業精神,是現階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新聞工作者保持良好的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新聞傳播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二、培養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精神的途徑

  1弘揚職業道德精神。因為新聞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的內在動力,所以應該抓好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即要弘揚職業精神,讓新聞工作者養成良好的新聞職業精神,在實際工作中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遇到困難時能夠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維護群眾最根本的利益。但是在新聞行業發展的市場化以後,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及受到社會上不正之風的影響,極大地衝擊了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如果新聞工作者警惕性不強,就容易出現職業精神喪失、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從而在群眾心中的新聞媒體行業形象會坍塌,新聞行業陷入不良發展局面。因此,需要在新聞工作中弘揚職業道德精神,確保所有新聞工作者能夠履職盡職,認真做好新聞傳播工作,並在新聞傳播工作中不斷創新,遵紀守法,全面發揮出新聞行業應有的作用。

  2加強道德素養教育。第一,新聞工作者要重視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注重道德教育,儘快養成健全而高尚的人格,並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第二,認真學習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認真參與到新聞業務的培訓教育中,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於人民群眾。第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辯證法理論,要站在正確的政治和道德立場上開展工作。通過加強新聞道德教育工作,有利於新聞工作者把新聞職業道德規範轉換成自身職業道德品質,這樣在今後的新聞傳播工作中,才能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切實負起責任,為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否則將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負面新聞。[2]例如,某新聞記者在一起礦難的採訪中,不顧職業道德準則,收受非法礦主的現金,上演一幕“有償不聞”的新聞腐敗醜劇,公眾對此十分不滿,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的社會形象,由此可見,加強新聞工作者道德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3完善媒體自律機制。為構建起良好的新聞規則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新聞媒體自律機制,這點尤為重要。現階段我國缺乏較為完善的新聞媒體自律機制,因此要制定具體可行的自律條例,建立有效的自律組織,實行嚴格的處罰機制,從而有效維護新聞行業的聲譽,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樹立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此外,各級新聞傳媒及領導機關、各主管部門也要提高重視,認真開展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的培養工作,並督促新聞工作者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良好的行為規範,逐步養成自律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新聞工作者素質的提升,並推動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例如,在新聞採訪工作中,新聞工作者要恪守職業道德,充分發揮出不怕難、不怕苦的精神,深入基層和現場,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儘可能捕捉真實的資訊,掌握第一手資料,避免出現走馬觀花、道聽途說的情況。這樣所報道的新聞才更加真實,才能取信於公眾。

  4抓好監督機制建設。新聞工作者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要充分發揮出輿論監督的作用。然而從當前新聞工作來看,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精神的行為時有發生,新聞工作者既是輿論監督者,也是被監督者。[3]第一,新聞行業要加快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法制化建設,對於職業道德缺失、出現違法行為的新聞工作者,要依法追究其責任,利用法律加大對新聞工作者的約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精神。第二,要將監督電話公佈給廣大群眾,積極深入群眾,徵詢他們的建議和意見,經常地評價新聞工作,對於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採取解決措施,將建立的監督制約制度落實。這樣新聞工作者才能嚴肅紀律、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養成優良的作風,避免出現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情況。例如,在《雲浮日報》近幾年的發展中,為在激烈的新聞行業競爭中立足,始終將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隊伍放在首位,通過制定各種制度,實現了快速的發展。

  三、結語

  在新聞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的建設過程中,主要應發揮人的作用,所以無論何時都要加強對人的思想教育。只有提升新聞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讓他們明確自身職責,清楚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真正做到自尊、自愛、自省和自悟,不斷規範自身言行,成為一個具備良好職責道德的人。這樣才能讓新聞職業精神得到弘揚,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才能取得新成效,並有效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宇.淺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J].新聞窗,201406:24-25.

  [2]耿娜.淺談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J].新聞傳播,201312:231.

  [3]張鳳傑.淺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J].新聞傳播,2013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