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多年教學實踐使我逐漸認識到:促使學生提問,不是教師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能辦得到的,教師應該在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提問上多下功夫。只有學生問的多了,學生提問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以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才會真正提高。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增強學生提問的信心
        學生髮現了問題,但不願提出來的現象很普遍。學生有問題不向老師主動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品質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學譏笑,怕老師說笨。總之,就是缺少提問的信心。
        學生提問的信心,來自於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的反應是決定學生能否繼續提問的關鍵。如果你對提問的學生不給予熱情的鼓勵,如果你對學生的問題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學生提問題時,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如果你對其他學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麼,你給學生傳達的資訊就是:問題不好,不該問。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學生逐漸失去提問的信心,變得沉默,進而排斥學習。
        因此,要讓學生多問,首先就要增強學生提問的信心。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太偏或與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無關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讚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行為。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鼓勵學生繼續說,並認真解答。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覆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4.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受到其他同學嘲笑時,教師要給予制止、引導,要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教師一定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的意義,應該承認學生的需要和價值觀,尊重學生的意見和選擇。教師要放下"教師的權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積極性,不斷鼓勵學生,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提出問題。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理性分析
        學生提問質疑,是一種既古老又現代的教學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法國教育家弟斯多惠說:“一個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還教學以本來面目。學,學生之想學;教,學生之想教。因為“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語言文學的教育,人們都講究一個“悟”字,從“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為好方法,朱熹曾說:“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反之則“強聒反滋其惑”。
        然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卻常常遇到:學生提問,不是抓住主題,而是支離破碎,不得要領,或只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糾纏不休,偏題、離題,甚至與主題背道而馳,也就是說,學生沒有朝著教師預設的方向發疑。結果,造成教學計劃難以完成,教學過程鬆散龐雜。上完一節課像是喝了一杯溫吞水,不爽不利的。
        每每此時,你就會有一種“放棄也罷,你問不好,我來問”的衝動,困惑和迷惘就會襲上心頭。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啊!
        我想,如果遇到困難就此放棄,豈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嗎?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貴;摸著石頭過河比被別人牽著過河更可貴;問自己所疑比鸚鵡學舌更可貴;提出一個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過程比結論更可貴,這種“過程價值觀”現在在新教材教學中被普遍使用。
      三、多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學生的問題能否提出來,還取決於教師是否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師問生答”,似乎天經地義。然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教師關心的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往往並不一致。教師以為很有意義的問題,學生未必感興趣,而學生認為有趣的問題,教師又認為不值一提。這樣勢必造成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況,不利於教學。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們在課堂上只講要考的重難點內容,而且教學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慮講什麼、怎麼講對學生才更有意義、效果更好。事實上,教學的成功不是取決於教學內容的總量有多少,而是學生有所得、有所獲的有多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我們就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
        除了課堂上多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外,我還督促學生設立“問題卡”,把學習中產生的問題,寫在“問題卡”上,要求學生把“問題卡”夾在作業本中交來,或者由我在課前收集卡片,這樣我便能夠及時的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使教學的針對性更強一些。同時讓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了提問題的機會;對於不願提問題的同學,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四、創設學生提問的情景
        學生能否提出問題?能否提出好問題?關鍵是創設學生提問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教師的作用在於:系統的給學生髮現事物的機會,並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在情景中親自去發現儘可能多的東西。”即教師要創設適當的情景,促使學生提出問題。
        1.利用課前預習,促使學生提問。我在講新課前,要求學生先預習,將預習中不懂的問題記在卡片上,我在課前收集卡片,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修改教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比如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學生就提出課文內容主要講父子情,為什麼課題是《背影》?朱自清為什麼要寫父親的背影等,這些問題既使我的教學有的放矢,更使我驚訝: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並不比老師遜色。
        2.利用課堂討論,促使學生提問。我在課堂上常常讓學生討論,要求學生互相提問題,並共同解決。同學之間互相提問題,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學間提問題,常常不講究提問的形式,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3.讓學生上講臺,促使學生提問。讓學生上講臺,扮演老師角色,學生講,學生問,學生答,學生提的問題更多,效果更好。學生要當好“老師”,學生就必須鑽研教材,發現更多的問題,思考解決辦法,以防被其他學生的問題難住;而其他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也更積極,都想把這位“老師”難住,看"老師"的反應。這樣,學生的顧慮少了,課堂氣氛活了,學生的思路開了,提的問題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