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

  自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現象。而大學生自殺的心理機制是我們要研究大學生的自殺規律的切入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自殺現象之心理分析》

  摘要:最近的網路、報刊雜誌以及新聞媒體紛紛出現這樣的字眼:某某高校一女生因為被男朋友提出分手而喝農藥自殺身亡;某高校一男碩士研究生因學習壓力過大以及人際關係處理不好而從學校7層高樓房跳下……一個個鮮紅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一樁樁慘烈的悲劇就這樣發生。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是值得驕傲的群體。正是花樣年華的時候,是什麼導致了他們的自殺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我們社會各界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自殺;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5--02

  一、大學生自殺的心理過程

  自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現象。在目前,學者們對自殺的種類有不同的分法,包括有完全性自殺、自殺企圖、自殺觀念、自殺姿態、矛盾的自殺企圖、嚴重的自殺企圖、習俗性自殺、慢性自殺、疏忽性自殺、不完全放意性自殺、精神病性自殺等。綜合不同分類,我們根據自殺的結果,把它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和自殺成功三種形態。自殺的原因也是非常複雜的,包括有社會原因、生物學原因、病理學原因、環境原因等,但不管是什麼導致的自殺,歸結最終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在推波助瀾。大學生有著高知識,高水平,是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自殺行為除了遵循一般自殺的心理規律外也存在著獨特性。

  一般來說自殺的心理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自殺動機的形成階段,在此階段裡的主要表現是:大學生們在某些遇到挫折或打擊時,自己不能應對,產生了各種不良情緒,為逃避現實,他們就用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現代的大學生大多是獨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在我們的調查案例中,某大學生就是因為難以適應大學生活,導致成績大不如前,於是便感到生活毫無意義,覺得對不起父母及鄉親,產生強烈的自責心理,就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還有的學生居然把自殺當初報復別人的手段。一案例中的大學生因父母的離異對其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創傷,在經歷學習和生活上的挫折後萬念俱灰,想以自殺的方式來報復父母。

  其次是心理矛盾衝突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面,大學生具備人的共性,就是趨利避害的本能,雖然有了自殺動機,但有求生的意識,因此會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衝突之中,最終難以作出自殺的決定。此時,自殺者的外部表現會出現一些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比如談論一些關於自殺的話題、暗示自殺或用自殺的語言、行為作為手段來威脅別人。實際上,自殺者在產生自殺行為之前會發出各種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訊號,如果周邊的人能注意到這些訊號,給予自殺者及時的關注,並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有可能減輕或打消他們自殺的企圖,挽救一條生命。如果沒有注意到或忽略這些訊號,就會導致失去救助的最佳機會,釀成悲劇。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自殺者的平靜階段。當他們訴求無果,各種訊號無人理睬時,自殺者可能就下定了自殺的決心,這個時候他們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回覆到平靜狀態,情緒好轉,抑鬱減輕,不會產生過激行為,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周圍的人以為他的心理狀態真的好轉了,就放鬆了警惕。雖然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好轉的可能。但大部分的自殺者出現這種狀態就是他們自殺態度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而出現種種平靜的狀態其實就是為了營造假象,避免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

  二、大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

  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有著青少年時期心理問題的共性,也存在著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價值觀念等內心世界相對其他青少年較為複雜,此外,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是腦力勞動,大腦的頻繁使用及高效率運作會導致學生生理上的很多問題,也直接影響著心理的變化與發展。這兩個方面的特徵實際上都指向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大學生自殺的心理機制是我們要研究大學生的自殺規律的切入點。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人格順應”和“情緒控制”是處於青年期的個體所面臨的最大心理問題。一方面,青年期個體自我意識發展不成熟與社會化要求不斷衝撞,產生各種矛盾。如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學習、工作與戀愛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都與個體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聯絡。另一方面,性心理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青年期個體的情緒反應。種種原因分析,大學生的人格障礙及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導致其自殺行為的重要原因。

  一大學生的人格障礙與自殺行為

  人格障礙是導致大學生產生自殺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格障礙外部表現為情緒失調,而情緒失調往往體現人格障。兩者相互作用,產生各種各樣的表現,根據多起自殺個案的分析得知,容易引發自殺行為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抑鬱。這是在大學裡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方面。在遭遇學習成績不理想、感情問題、經濟問題已經家庭出現意外事件等刺激後,耐挫能力較低的學生因為心裡無法承受如此大的壓力所出現的情緒反應。有抑鬱情緒的學生行為上主要表現為逃避現實社會、拒絕人際交往,反應遲鈍,無精打采,喪失對工作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並伴隨著生理上出現食慾不振、失眠等不良反應。其實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這種消極情緒,但體驗的時間較為短暫,就不會出現不良後果。而有的學生性格較為內向、孤僻、自尊心強、懷疑心重、承受挫折能力低。他們對抑鬱情緒體驗較為深刻,容易長期入抑鬱狀態,導致抑鬱性精神症的出現,進而產生自殺念頭甚至自殺行為。調查中大部分案例顯示,自殺者在自殺前都有明顯的抑鬱症狀,有的甚至是處在極度抑鬱狀態,這說明抑鬱與自殺有很大的關聯,抑鬱症狀可以作為評定自殺危險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2、悲觀。主要體現在個體缺乏正確的歸因,總是帶著消極的心理觀察社會和對待人生。當結果與理想相距甚遠時,悲觀者便把所以原因歸為自己,認為自己不行,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逐漸失去自信,最後產生悲劇。象牙塔裡的大學生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但是現實世界與理想中的世界總是有差距的。如果能正確地看待這些差距並想辦法克服,那麼就能適應與社會,反之,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他們遇到挫折、失敗時沒有正確歸因,總認為自己不行、無能。有的學生因為一次的考試失敗就認為自己智力低,比不上別人;而有的學生因為一次失戀或被異性拒絕就認為自己形象醜陋、有缺陷,從而導致自卑等等。所以不正確的歸因、悲觀的生活態度會使人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重者使人對生命失去信心以至產生絕望,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

  3、自卑這是由於個體對自己生理或心理等某些因素不滿而產生的消極態度。主要表現為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甚至終日憂慮不安、抑鬱沮喪乃至自暴自棄。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於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光華和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這些人往往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而走上自殺之路。調查的個案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大四學生劉××,23歲,喝農藥自殺身亡。該生出身農村,性格內向,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特別是與異性交往不甚良好,一和異性說話就臉紅,在大四找工作期間,面試了幾家公司,都因語言技巧而被拒之門外。越來越沉默和孤僻的他不久就放棄了自己,走上自殺的道路。

  二挫折與大學生的自殺行為

  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的障礙。在心理學中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大學生可以說是學習上的佼佼者,他們相對中學生來說有更廣闊的知識面,思維也較為活躍,所以都較為自信。但有些大學生過於自信、盲目自信,自我認識不準確,自認為學習成績優秀,政治條件好,因而擇業目標定得很高,到頭來往往會由於對自己估計過高,而與就業現狀之間產生極大的落差。這樣的畢業生倘若在就業中受挫,情緒則會一落千丈,面對這些挫折,他們毫無準備,從而產生孤苦、失落、煩躁等心理現象。大學生對挫折的錯誤認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身處象牙塔的他們認為挫折不會、也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來說,在生活和學習中發生一些不順利,不成功的事情是常有的事,但是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高學歷、高智商的人,很多事情都能處理好,他們認為自己在大學裡能夠遊刃有餘,卻不知大學是一個學習各種能力的地方,面對一些人際交往之類的挫折,他們缺乏正確的認識也毫無準備,因此在挫折後就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表現。2、缺乏自信的大學生,自我歸因不正確,在遇到挫折後就完全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行而產生自卑,嚴重者會導致不良情緒和行為,甚至自殺。3、有的大學生缺乏對挫折的正確認識,在遇到挫折後悲觀地想象後果,影響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馬劍俠:大學生自殺問題與干預對策,中國學校衛生,2002年第6期

  [2]張旭東:大學生自殺現狀、原因及預防策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