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教研論文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學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越來越突出,這對高校學生的教育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人文素質教育在繼續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

  【摘要】當前繼續醫學教育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新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缺一不可。本文闡述在繼續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其已經成為醫學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只有醫學與人文的融合,才能全面提高醫務工作者綜合素質。

  【關鍵詞】繼續醫學教育;人文素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繼續醫學教育是繼學校基礎醫學教育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以學習現代醫學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終身性職業教育[1],是衛生技術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適應現代醫學發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也符合醫學科技進步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醫療衛生體制、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的發展及人們對生存和生命價值的重視,傳統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些都對繼續醫學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當前繼續醫學教育內容中過於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略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專業技術固然重要,但單純追求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當前醫學模式下給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缺一不可,而技術與人文脫離,也會讓現代醫學進入死衚衕。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應當重視人文素質教育[3-4]。

  1加強職業醫德教育

  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權是文明社會發展的要求,是對醫務人員角色的基本要求。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良好的醫德醫風建立在良好的到職業道德基礎之上,強化醫德教育,讓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能明確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神聖,責任的重大,增強工作責任感。目前,絕大部分醫務工作者都具備很強的工作責任心,能本著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做到把患者的健康需要放在第一位。

  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確有部分醫務工作者自身責任意識薄弱、職業道德缺乏,價值取向發生偏差,以醫謀私、只關心病不關心人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醫患信任缺失,醫患矛盾的產生。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德修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內在要求。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薄弱點,繼續醫學教育不僅要補好這一課,還要貫穿醫務人員整個執業生涯。

  2重視醫患溝通教育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醫務人員診治疾病更加依賴裝置,重醫療技術,看檢查單、診斷、開藥,輕溝通交流,常忽略患者及家屬的感受,醫患雙方的距離逐漸疏遠,相互尊重、信任、溝通的橋樑逐漸中斷,導致醫患的地位倒置,醫患糾紛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在醫患糾紛中,70%以上不是因為業務技術問題導致的,而是醫患之間溝通不到位造成的。

  上海龍華醫院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調查人群中僅10%的患者認為目前醫患關係很和諧,38%的患者認為醫患關係較為緊張,只有52%的患者認為較為和諧,在調查導致醫患關係緊張的因素時,56%的患者認為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5],這些資料給醫務工作者一個警鐘。加強醫患溝通教育,不僅減少因溝通不到位、不及時等所引起的醫患糾紛,也可增進醫患之間的理解,信任,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3強化衛生法律法規教育

  增強法律意識,依法行醫是現代社會對醫務人員角色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就醫的要求逐漸提高,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逐漸加強,而醫學發展還不完善,醫療技術具有不確定性,使醫生的職業具有高度風險。醫療新技術的開展,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技術、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等,在解決醫學問題的同時,將會引發社會中倫理、法律等一系列制度問題。

  因此,醫務工作者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與時俱進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以保證在醫療工作中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和患者的健康權益。一項針對928名醫務人員的隨機調查發現[6],醫務人員法律知識測試專案中62%的醫務人員達到及格線,醫務人員對病歷書寫、處方規定、執業登記等與執業密切相關的規定掌握情況並不理想,醫務人員對新法的關注不夠,需要加強法律知識培訓。

  另外一項對杭州市各級醫院醫務人員法律需求現狀的調查分析顯示,接受調查的所有醫務人員均對依法執業思維的重要性表示贊同,大部分醫生和護士認為自身的依法執業狀況只處於一般水平,大部分醫技人員認為自身的依法執業狀況僅處於較低水平。有95%的醫務人員認為,依法執業思維的培養在學校學習和工作的兩個階段都應該進行[7]。將衛生法律法規教育納入到繼續醫學教育的課程中,繼續教育有針對性的開展衛生法律知識教育和培訓,開展將與臨床相結合的情景訓練法、案例教學法等運用到培訓過程中,可以極大程度地喚起醫務人員對法律的重視,使醫務人員儘快掌握醫療法律知識,養成依法執業的職業習慣。

  4重視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

  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超負荷的工作量,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疾病感染的風險,紛繁複雜的醫患關係,而且隨著新技術和裝置的更新對專業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醫務人員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和提高臨床實踐技能,這些都會給醫務人員的身心帶來極大壓力。

  職業壓力對醫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威脅逐漸凸顯,2009年一項全國隨機調查發現[8],近66%的醫務人員經常或一直感覺到軀體不適,30%以上經常或一直自覺處於強迫、抑鬱及焦慮等精神應急狀態。王香平等[9]對北京市5所三級綜合醫院的2460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三級綜合醫院醫務人員中度以上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7.6%,三級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心理問題比一般人群突出,應注重醫務人員的壓力管理。

  冀永娟[10]等對青島市551名醫務人員的隨機調查研究發現,醫務人員症狀自評量表得分高於國內普通人群,說明其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一般人群差,其中護士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其他專業醫務人員差。總體來看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工作狀態和醫療服務質量。

  因此,必須重視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開展常態化、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及教育活動,讓醫務人員學會有效緩解和釋放壓力,調節身心狀態。合格的醫務人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醫學專業技能和科學素養,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諧的醫患溝通、人際互動,健康的心理健康狀態等人文素質,這些方面恰恰是傳統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所欠缺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繼續醫學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性職業教育模式,醫務工作者人文素養教育應當融入繼續教育中,開展多樣化、多方位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學習活動。醫學與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醫務工作者綜合素質,培養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要求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慄蘊,李蓉.初探繼續醫學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2:105-106.

  [2]張申.探索新形勢下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與醫院工作實踐[J].繼續醫學教育,2008,223:11-13.

  [3]張凌,鄒俊傑,王亞平.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談醫學生的人文教育[J].資訊記錄材料,2011,125:56-60.

  [4]喬文達,張巨集偉.論醫患關係緊張背景下的醫護人員繼續教育[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6:7-9.

  [5]周音鴻,李華真,李毅民,等.我院醫患關係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醫院,2014,1412:106-107.

  [6]馬斌,隋艾汝,楊平,等.山東省醫務人員衛生法律知識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2:233-234.

  [7]劉宇婷.杭州市醫務人員法律需求現況的調查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2,235:23-26.

  [8]塗玲,張新慶,任南,等.我國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J].醫學與哲學,2009,307:44-46.

  [9]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10]冀永娟,衡中玉,項紫霓,等.青島市551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5,316:577-580.

  篇二

  《 大學素質教育教學環節研究 》

  摘要:大學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是時代賦予大學的使命。大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在備課、教學、實踐與實習等環節不斷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更好地實施大學素質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學環節;大學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共識,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原則之一。沒有了升學壓力卻面臨著就業壓力的大學教育,應該是實行素質教育的最佳場所。大學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是時代賦予大學的使命①。21世界是資訊時代,建立在知識和資訊上的知識經濟將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形式,而知識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大學生應該加強自己的專業學習,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未來職場激烈競爭的需要。大學教師則承擔著培養未來人才的重任,要在教學的準備、實施過程中,在備課、教學、實踐與實習等環節不斷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授課水平,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一、備課階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備課工作的完善與否,直接決定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的備課除了要體現教學大綱提出的課程要求外,還應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每次授課的具體目標和內容進行充分準備,明確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做到注重教材而不唯教材。

  1.明確教學目標,樹立“備教材”與“備學生”統一的教學理念。高校教育應該培養“高素質多能型專業人才”,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足夠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專業思維能力和專業技能應用與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開拓學生的創新意識。而這些教育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很好地把握課程設定的主旨、培養的目標,並根據學生基本情況,在分析教材的同時做到分析學生,做到將“備教材”與“備學生”融為一體②。

  2.善於分析教材,將其中儲存的知識與資訊轉化成可向學生傳輸的教學資訊。現在的大學教材已經相當規範,對該學科知識結構與體系編排得很完整,知識翔實、資訊豐富,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專業術語、概念性知識以及基本定理定律、規則等分量太多,這些內容使得材料內容顯得隱晦,且知識的外延性很強,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認真分析教材,把這些被儲存的相關的知識和資訊系統地梳理出來,深挖潛在的知識、技術、素質的廣度和深度,處理知識的“內”與“外”的關係。

  3.善於處理資訊,將“靜態”資訊轉化為“動態”資訊。如何將教材裡靜態的資訊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實現教學成果最關鍵的過程。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傳授幾個概念、幾條定理,還應該包括對事物的推理能力的培養,即使得學生能熟練掌握事物形成條件、發展演變過程和規律總結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程教授過程中,不斷地強化推理教學。在備課階段,教師應該選用適當的教學媒體以實現教學目標。而教師運用的教學媒體豐富多彩,圖示、影象、幻燈、PPT、Flash、網路等,生動活波,直觀親切地表現概念的內涵、事理的機制等,強化各知識點之間內在的邏輯的聯絡,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達到不斷提高其學習能力的目的。

  4.敏銳把握與引入新生事物,在課程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對大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能躺在舊有的知識和書本上,而應該拓寬知識面,瞭解學科研究前沿動態,擴大學生的眼界,積極汲取生活素材,善於把握社會生活中的新事物,並將其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能增進對社會實踐、生活實際的科學認識。教師在對待網路上湧現的各種新生事物時,應該敏銳地認識到它們對社會產生影響和意義,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和研究,將書本知識活學、會用,既能開拓學生眼界,培養其創新意識,還能使學生在應對未來激烈的職場競爭時,多一個敏銳的會思考問題的頭腦。

  二、教學環節———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1.互動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備受詬病,其典型描述是“老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老師在照本宣科,而學生則很難在長時間的被動灌輸中保持精力集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並在評判回答內容時大方地給予表揚或部分表揚,對於增強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而在一些開放性議題,特別是在一些實踐性的議題時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意見,啟發和鼓勵學生開展辯論。教師應該善於引導和總結,針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評述,善於捕捉學生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觀點並及時給予表揚。這非常有利於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很好地體現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理念,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情景教學,將課堂知識資訊靈活地引入到解決現實問題中去。“學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理念之一。長期以來,刻板的授課總是習慣於“本本主義”,幾乎與鮮活的現實世界脫節。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課本知識,還要向生活知識拓展,認識與研究現實世界的問題。這也正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的理念。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於把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或現象特別是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請進課堂,讓學生以當事人或決策者的假設身份,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找到規律,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大家一起評價這些辦法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現的後果。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去嘗試認識和解決問題,這對於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很大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見解,優化學生的想象能力,激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創新精神,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

  3.作業練習,古老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做練習是一種古老的教學方式,卻一直髮揮著獨特的作用。每個教學章節內容完成後,適當佈置一些練習作業,使學生在完成練習作業過程中掌握章節教學內容,從而系統訓練學生思考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的能力。當前大學教學實際中,很多教師僅把佈置作業當成一個教學任務來完成,既沒有認真選定習題,也沒有認真批改、講評,這顯然是對作業練習的不重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備課時就根據章節內容,選擇或者擬定一些習題,佈置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通過網路和圖書館查詢資料來完成其中一部分習題,教師則應該認真批閱,並及時講評,對一些獨特見解或亮點予以表揚和鼓勵,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查詢資料的過程,增進學生的專業鑽研的興趣。

  三、實踐與實習環節———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實踐的教學內容,特別是經濟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應該包括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習、課程內容實習、畢業實習等方式。

  1.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或者通過與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相對固定的大學生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基地,能培養和鍛鍊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利於學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視角看待、思考社會和社會問題,有力地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有利於學生專業成長的。

  2.室內計算機模擬實習。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無法實現全體學生去企事業單位上崗實習,但大學卻可以利用現代發達的科技和網路資訊,在實驗室利用計算機專業課程實習軟體來進行模擬實習。一般而言,這些實習軟體,都是模擬現實實際工作的作業環境、流程來設計和處理的,只要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生能熟悉和熟練掌握各工作環節與步驟,同樣也可以取得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3.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對於鍛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有很大幫助,也能使學生對專業領域的現狀與發展方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瞭解,有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特別對有志於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大有益處。

  4.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本科教學計劃中非常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去企事業單位上崗實習,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印證、鞏固和豐富已學過的專業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提高其在生產實際中調查研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學生畢業後儘快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基礎。通過聽取報告、組織參觀、崗位業務實習等方式,並做好實習週記、業務專題報告和實習報告。實習主要內容應包括瞭解實習單位的組織機構和單位組織管理情況,掌握和分析實習單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典型業務的處理技巧,瞭解技術創新以及瞭解業務處理中的風險防範與措施。通過畢業實習,還應使學生了解現代化生產方式和先進製造技術,培養熱愛專業、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思想。

  5.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高等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前所進行的綜合性設計或所撰寫的學位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後階段學習深化、提高和全面總結的綜合訓練過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分為選題、開題報告、實驗設計、調研等實踐過程、撰寫論文、答辯五個階段,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按時按質完成。畢業設計論文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不斷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註釋:

  ①朱良輝.高職《管理學》教學中管理思維方式的培養初探[J].經濟師,20086:144-145

  ②伍迎春.教材內容結構性銜接與教師銜接教學初探[J].學理論,20154:197-198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