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禮儀教育論文

  文明禮貌是最受各國人民重視的品質。禮儀教育的過程就是禮儀習慣的養成過程,也就是社會的個體化再到個體的社會化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家庭禮儀教育缺失探析 》

  摘要:禮儀教育是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家庭比較忽視禮儀教育,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水平的嚴重滑坡。[1]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新形勢下不斷革新德育的內容和形式,包括繼承和發展作為中華傳統美德核心的儒家思想。家庭、社會和學校在禮儀教育中應該在各自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相互配合,使孩子的德育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關鍵詞:家庭;禮儀;儒家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2-0100-03

  家庭禮儀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禮儀習慣使其成為適應適應時代要求的人,傳統禮儀中的很多有價值的規範被遺棄了,沒有受到人民群眾的重視,導致現在的家庭生活中存在著各種無禮的現象。培養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魯潔說過,家庭不僅影響受教育者的在校學習,而且參與塑造他們的全部個性和人格行為,家庭教育複製著現實的社會關係,孕育著未來社會的貌。

  一、家庭禮儀的現狀

  1.在服飾方面。著裝不僅僅是指穿衣,它是現代文明素養的一種體現,由於現代生活具有私密化,大多數人在家中為了舒適穿的是睡衣或襯衣,在夏季甚至只穿褲衩,這在家中也無可厚非,但有些人會穿著睡衣在小區散步,甚至去菜市場買菜。這種行為很不雅觀,有損國家的禮儀形象。

  2.在飲食方面。現代的酒桌文化,喝酒一定要喝醉才能體現出感情深淺,使得飲酒過度,醉後又惹是生非,常常打擾到左鄰右舍的休息,甚至鬧到警察局,此種新聞數不勝數。

  現在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和嬌寵,孩子喜歡吃的都擺在他們面前,任由孩子拿筷子在盤中左挑右挑弄得滿盤狼藉卻又不管,養成了“吃獨食”的不良習慣。現在生活質量好了,很多人不愛惜糧食、節約飯菜,做飯無計劃、更沒有節約意識,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沒有讓孩子養成從小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我曾看過一則報道,很多外國餐廳都制定了對浪費現象的相應懲罰。這對於從小就學習“粒粒皆辛苦”的我們是否要進行反思呢?

  3.在居家方面。家是人們恢復體力、精神全面放鬆的一個避風港。但是,很多人為了放鬆自己,把家中的音響或電視聲音開得很大,打擾到鄰居的日常生活;自己在家也不打掃衛生,使得家中物品隨意亂扔、垃圾成堆,氣味難聞。在家庭交談時,家人之間比其他人要親近得多,講話都很隨意,不使用敬語也是可以的。但是,晚輩對長輩家庭成員出口不遜甚至動手,是有違“孝禮”和人倫之常的。家庭成員衝突中的汙言穢語,不僅使雙方的感情造成了裂痕,而且給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孝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和顏悅色是我們對長輩內心的尊重,要謙虛謹慎地聽他人談話,並在合適的時候插話,這在現代是很多人都沒有掌握的。[1,2]

  中國以禮儀之邦聞名,並且儒家文化起源於中國,相比之下日本接受了儒家文化的洗禮要比中國做得好很多。儒家思想傳入日本大約是在五世紀以前。據《古事》記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學者,並且帶去了《論語》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日本的家庭禮儀借鑑了儒家“禮”中的“敬”和“孝”的觀點。[3]“敬”是儒家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相互尊敬對方而又謙虛的道德準則。同時,這種恭敬他人的準則內化於心便形成一種莊重、謹慎而又忠誠待人、處事的態度。這種內化於心的恭敬的準則被宋明理學家發展成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孝”是儒家倫理的重要範疇,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也表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果缺乏孝敬父母之心,贍養父母也視同飼養犬物,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會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而孔子論孝,還講“竭力”、“無違”、“知年”、“慎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等,都是從不同角度體現對父母的孝敬。[4]

  二、導致家庭禮儀教育不足的原因

  1.政府對家庭禮儀的普及力度及支援力度不到位。西方文化的流入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衝擊,我國的儒家思想對於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陌生的。要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良的傳統文化,抵制西方不好的文化,政府必須做出行動,現在人們對儒家文化的不瞭解,主要由於宣傳不到位,沒有做好相應的工作,把重心放在經濟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設。

  2.家庭內部原因。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社會和家庭看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家庭的禮儀教育,並且家長本身對儒家傳統文化也不瞭解,不能對孩子言傳身教。現在家庭大多數是獨身子女,很多家長都溺愛孩子,使其養成了一些壞習慣,禮儀教育缺失。

  3.我國家校間的溝通不足。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使得家訪的次數很少,很多教師都是學校要求或者是家長要求下才進行為數不多的家訪,而且也沒有針對性。對於學生的情況,老師反饋給家長的就不那麼有效了,家校溝通次數嚴重不足;學校召開家長會時,由於時間過短,家長又多,家長無法和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雙向交流有障礙。[5]

  在構建和諧教育環境方面,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既無組織性,也無制度的規範性,這樣就使家庭禮儀教育困難重重。

  三、加強中國家庭禮儀教育的對策思考

  家庭教育須將禮儀、孝親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須重視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須重視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養。政府必須給與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援和幫助:

  1.政府支援,多種形式教化。政府必須給予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援和幫助,政府出資開設家庭教育講座,向父母宣傳普及專業儒家禮儀教育知識,通過多種形式為父母提供諮詢服務,政府、社群聯動,加強父母之間的經驗交流。聘請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對傳統文化有研究的權威組成團隊,通過現場諮詢、電話諮詢的方式,傳授知識與經驗,解決家長們在教育方面遇到的問題。為了強化家庭成員的禮儀道德意識和行為,制定獎懲機制。也可以制定出一套禮儀道德教育實踐的評價標準,通過獎勵和懲罰來提高家庭禮儀教育的積極性,不過這種制度要經過家庭成員的認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實現。[6]   2.家長自覺修養,優化形象。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提高自身素質。家長要自覺進行禮儀修養,優化自身的禮儀道德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孩子對道德的認識最早是從父母那裡學習而來的,父母的行為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言談舉止、日常著裝、待人處事、對待老人、飯桌禮儀、生活習慣等,這些對於年紀尚輕,沒有接觸過社會,思想意識較為單純,行為習慣還未形成的青少年來說會成為他們注意的重心。[7]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8]

  3.營造環境,促經典教育進學校。我們要儘可能地營造一個好的文化環境,使傳統文化的經典教育在進入學校教材裡的同時,也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

  同時,為了保證家庭和學校有效地合作和開展活動,解決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家校合作就必須制度化,成立相應組織,才能深入長久地開展下去。通過這樣的方法提高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參與程度,也增強了家長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的責任感;還可以通過制訂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規來保障家長參與教育的權利,使家長在參加和監督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時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儒家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以“和”為目標,正視儒家文化,能夠對學生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與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中國已是國際化國家,做一個現代社會的文明人有利於提高中國的軟實力。要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質和內涵,就要從一個家庭做起,從一點一滴的行為習慣入手來養成。所以家庭禮儀很重要,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劉漢生.當代社會青少年禮儀教育的缺失及重構[J].教育與職業,2008,3:120-121.

  [2]張春俠.淺議家庭道德建設中的禮儀教育[J].才智,2011,7.

  [3]中日家庭教育內容比較[J].上海教育科研,1996,6.

  [4]杜大寧.一本書讀懂儒家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魏彤儒,王成.戰後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27-130.

  [6]付紅梅.論家庭禮儀道德教育的實施策略[J].懷化學院學報,2012,4:118-119.

  [7]潘月遊.家庭禮儀文化與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J].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2:81-82.

  [8]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譯註[M].吳玉琦,王秀霞,譯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篇二

  《 淺談家庭禮儀教育 》

  【摘要】文明禮貌是最受各國人民重視的品質。禮儀教育的過程就是禮儀習慣的養成過程,也就是社會的個體化再到個體的社會化的過程。家庭禮儀教育是社會個體化的有效載體。“禮”指的就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是一定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和反映。因此,家庭禮儀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

  【關鍵詞】禮儀教育禮儀意識家庭教育

  柏拉圖曾指出,“開一個好頭對於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處於年青和稚嫩階段的事物,因為這時正是個性形成的時候,此時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在倡導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化社會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禮儀教育。本文僅就家庭禮儀教育問題作一粗淺的探索。

  1.崇禮重禮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崇禮重禮,古今中外皆然。這裡的“禮”,指的就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是一定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和反映。

  當今社會是高度開放的社會,也是高度協作化的社會。任何單一的個體都必須與其他的個體或群體交往、合作。任何不禮貌和不文明的行為不僅使人生厭遭人唾棄,無助於建立世人間健康有序、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而且還必將“嚴重危害當今社會各階層的合作與團結”。我國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先生在給他兒子傅聰的一封信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他這樣寫著:“你所來往的圈子特別是有教育的圈子,一舉一動務須特別留意。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這種規矩成了習慣,一輩子都有好處。”

  2.禮儀教育,基礎在家庭,關鍵也在家庭

  禮儀教育的過程就是禮儀習慣的養成過程,也就是社會的個體化再到個體的社會化的過程。其實質是要把一個具有自然屬性的個體的人培養成為適應時代要求的社會的人。而作為個體的人降臨人世步入社會,首先接觸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裡,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響的啟蒙教育。他們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動,經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漸形成各種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對他們以後的發展,產生著極大的影響。

  2.1家庭禮儀教育是社會個體化的有效載體。在家庭裡,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夠把已習得的禮儀要求,通過平時家庭成員間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觸、交流、教育、影響自己的孩子養成必要的禮儀習慣,從而為他們今後走上社會適應社會準備了良好的禮儀素質。這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所不具備的條件。

  2.2庭禮儀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有力支撐。“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人都必須是社會的人,都必須進入社會適應社會。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細胞,是我們一切習慣的淵源。個體能否成功地進入社會適應社會併為社會所悅納,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他接受的家庭禮儀教育。

  2.3庭禮儀教育架起了個體與社會的堅實橋樑。社會個體化再到個體社會化,其間聯結的紐帶就是家庭禮儀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不只是給孩子多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孩子養成禮儀習慣,能夠與人友好相處,在共同的進步中發展中更進一步地充實、發展、完善自己。在這方面,家庭禮儀教育以其獨特的即是首發站又是終點站的家庭的地位,無疑是起到了橋樑與紐帶的作用。

  3.家庭禮儀教育看平時,重養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灣,它既是遮風擋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飛理想的錨地。家庭禮儀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看平時,重養成,自然是家庭禮儀教育實施的應有之義。具體可由以下四方面著手。

  3.1以禮帶禮,突出家長表率作用。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加強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禮儀修養。“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鏡”;“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為與父母相對照,甚至父母行為中的某些失當之處,也往往會成為一些孩子開脫自己錯誤的‘口實’。孩子既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優點,又可學到缺點。”“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為家長,我們的那些做父母應該切實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認真負責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踐行規範的文明禮儀,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從而自然地接受影響、教育,自覺地付諸實踐。

  3.2以小促大,緊抓日常生活規範。 俗話說:“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飯有吃飯的相道”。《禮記・冠義》中也有這麼一句話,“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剛剛學會說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示和要求時起,就有意識地在各種場合下,告訴她應該怎樣做。比如:“早晨離開家時,要和家裡人說‘再見’,到託兒所要問‘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讓她親手送到垃圾箱裡,不隨意往地上亂扔。乘公共汽車,當別人讓座時,要說聲謝謝。每當看到環衛工人或園藝工人頂著烈日清掃一街路、美化環境時,都要讚揚他們對城市對社會的貢獻,告訴孩子要尊重他們的勞動……等等。”教育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由淺入深,從低到高,循序漸進,不斷髮展的動態過程。“父母對子女的示範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作為家長,那些做父母的應該遵循孩子生理心理髮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以日常生活規範的教學與落實為基礎,從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3.3以無勝有,營造家庭文化氛圍。“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則與之化矣。”孔子的話其實說的是環境薰陶及良好的心理環境形成為對人的深遠影響問題。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營造一定的氛圍,製造一定的輿論,以感情的變化促進禮儀活動的開展。“生活環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師”。“對兒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誤不如行動;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遺傳不如環境”。“長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點不良品格,都可以從他幼年的環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長期處於愉快心理環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現為精神振奮,性格豁達,活潑樂觀,充滿自信。”許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歡愉的氣氛中,對孩子進行啟蒙。”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也認為,創設彬彬有禮,愉快活潑,和諧協調,相互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圍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條件。作為家長,應該努力建議一個充滿理解、信任和親情的幸福家庭,這正是孕育良好禮儀素養的搖藍。

  3.4以練導行,強化孩子禮儀意識。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複和練習是習慣形成的關鍵。無論是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還是不良的道德行為習慣,都是靠重複和練習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語普及,唯一的辦法是在明確意義的情況下反覆練習,使之習慣化。良好的文明習慣和道德習慣,我們提倡重複和練習養成。”作為家長,必須向孩子提供良好習慣的訓練,不時地對孩子進行有意識地禮儀重複、練習。

  文明禮貌是最受各國人民重視的品質。禮儀是發展社會交往的潤滑劑,是溝通人際關係的調節器。在文明、禮貌、得體的交往中,我們快樂地成長!讓我們在對禮儀的思考、感悟中,抱著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結合《公民道德建議實施綱要》等的具體要求,切切實實地深入開展家庭禮儀教育吧!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