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外科心理護理論文
心理教學是藉助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結合外科手術術後病理的特點,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外科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
【關鍵詞】 外科手術 心理護理 醫患關係
外科疾病在一般人的常識裡就是要動手術的。而手術確實是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一些人聽說自己的病需要手術,就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認為自己的病是不是很嚴重,手術中、手術後會不會出現意外或是後遺症,或是術後恢復不好傷了“元氣”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做好外科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是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後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1 手術前病人的心理護理
恐懼和焦慮是手術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由於病人的文化程度及對所患疾病的認識不同,他們對手術的必要性、迫切性就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接受手術的態度就不同。所以外科手術直取得病人的同意。一些病人經耐心說服動員後仍對手術持保留態度時,醫護人員應用明確的語言,誠懇的態度對病人說明手術的必要性,並著重說明手術對治療其所患疾病的必要性。正確回答病人提出的疑慮,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讓其愉快地接受手術治療。
一些病人由於缺乏醫學知識以及與手術有關的解剖生理學知識,而對手術信心不足,擔心手術醫生技術好不好,手術能否成功,手術中會不會出現意外等。因此,應根據病人的文化修養、理解能力,深入淺出地講解手術的一般情況,手術原理,手術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等。使病人減輕對手術的神祕和恐懼心理,對手術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相信手術的安全性,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從而保證了手術中的安全性及術後的儘早康復。
另外,手術前的一些準備工作如備皮、上胃管、灌腸、導尿、禁飲禁食等,應向病員解釋清楚它的目的和意義,以徵得病員的配合。對於那些清楚手術目的仍存餘慮的患者,除對他做好心理諮詢外可適量予以安眠藥,以提高身體對手術的耐受力。手術志願書上記載的術中術後可能發生的危險及併發症,正是手術本身應儘量避免的。這些內容都不應讓病人知道,應囑病人家屬對病人保密。
2 手術中病人的心理護理
手術室對於病人來說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環境。病人進入手術室後,手術護士應以熱情的態度,誠懇的語言,熟練的操作接待病人,使病人感到安慰,增強手術的信心。手術中醫護人員的語言應謹慎。不要在清醒的病人前談及病人的病情和預後。手術中遇到問題不要驚慌,也不要斥責助手或亂丟器械。巡迴護士應隨時安慰病人,解釋手術過程及手術中遇到的不適感。使病人感覺到醫護人員的認真和關心而產生安全感,消除緊張情緒。 3 手術後病人的心理護理
手術後大多數病人已去除病灶,心情愉快,能自覺地配合恢復期的治療及護理。但也有一些病人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手術後的持久疼痛,某些手術的併發症如腸梗阻、粘連、感染、高熱、肢體活動受限等。因而病人不願下床活動,睡眠差,食慾減退,情緒低落,憂鬱。所以應經常觀察術後病人的病情及情緒。鼓勵病人早期下床活動,多翻身,積極咳痰,讓病人瞭解這些活動的目的,減少術後的併發症和不適。對於因手術造成的臟器或肢體的損失,如乳房切除、截肢,胃大部分切除等而有嚴重的心理障礙者。除了術後的積極治療和恢復功能鍛鍊外,還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增強獨立生活的信心,宣傳自我保健知識如忌菸、酒及刺激性食物,制定合理的飲食和休養計劃。鼓勵病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儘早康復,愉快出院。
例如,患者,男性,42歲,農民。因胃部疼痛,反覆黑便,消瘦而入院。入院確診為胃大面積潰瘍,需手術治療。初患者不同意,認為胃潰瘍就是一般的胃病,吃兩劑藥,消些炎就能治好。後經耐心解釋其病如不手術治療切除病變部分,難以癒合以及有癌變的可能性。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術中順利,術後給其術後常規護理外,還講解了胃大部分切除後消化功能所受的影響。囑如何合理安排飲食,如何克服術後的不適感等。使病人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很快地康復出院。一段時間後回院複診,見其精神飽滿,體重明顯增加。
所以,心理護理有助於消除不良心理反應,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促進身心疾病的儘早恢復。醫護人員要善於發現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因人而異掌握其心理需要,進行心理護理,使病人達到治療和康復的最佳狀態。
參 考 文 獻
[1] 郭桂芳,姚蘭,主編.外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
[2] 袁耿清,主編.醫學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範文二: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
隨著人們對健康及醫療需求的不斷增加,近年來護理人員在深入開展整體護理的過程中,逐步將護理的重點放在人性化、個性化上,以充分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而要體現人性化和個性化,換句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就要針對個人不同的心理特徵,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進行人性化、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本文就外科住院患者常見的心理特徵及護理展開討論。?
1 心理特徵?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變了其正常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周圍環境的變化對患者的內心世界是一種強烈的衝擊,患者要改變原來的精神狀態和生理狀態來適應這種變化。再加上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體驗,不僅會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體上,還會影響到他的心理狀態,改變他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評價,以至人格特徵。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外科患者常出現以下心理特徵。?
1.1 負性情緒反應: 外科患者大多有面板完整性受損傷和需要手術治療為主,患者會對自己的病情和即將做的治療感到束手無策、焦慮、悲觀。焦慮是患者對疾病造成的危害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患者住院,要從熟悉的環境到陌生的醫院,要面對一身素白的醫生、護士,焦慮情緒往往容易加重。常見的表現有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四肢及全身震顫、出汗、語速急促、聲音發顫,在病房來回走動,希望醫生馬上給予處理等。高度的焦慮不僅會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會對治療過程產生不利的影響。有的患者還會因喪失勞動力,或因疾病導致了形象變化,變得悲觀失望、獨行言寡、厭惡社交,將自己孤立起來,甚至對以後的生活失去了信心,產生自殺想法。?
1.2 恐懼情緒: 由於醫院是各種疾患集中的地方,會使患者看到自己未曾想過的人和事,加重對疾病的擔心,因此許多患者在住院後都會產生許多的害怕。害怕新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如害怕醫院、害怕面對醫生護士及周圍的環境和病友等;害怕各種醫療裝置;害怕打針,尤其是對要做的各種檢查;害怕疼痛,特別是對一些侵入性的治療,如導尿、各種插管等;害怕會失去身體的某一部分;害怕醫生或護士對自己的忽視,如患者會很在意自己傷口的換藥次數,擔心醫生、護士疏忽自己。在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身上,害怕體現的尤為明顯,如患者會在手術前一天晚上不能入睡,心跳加快,心情不能平靜,必須依靠藥物的作用才能睡眠。在進入手術室時會變得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毛細血管收縮變細。對醫療費用的擔心、害怕會給家人增加負擔。害怕是外科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為了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療,解除患者的恐懼情緒不失為重中之重。?
1.3 依賴性和退行性行為反應: 依賴、退行性行為是住院患者最常出現的行為反應。患者在患病時自然會受到親人和周圍人們的照顧,成為人們關心、幫助的物件。有些患者就會變得對事無主見,自信心不足,變得軟弱無力,事事都要依賴於別人。此外,患者的行為會變得幼稚,最常見的表現如一個成年患者在靜脈輸液、換藥時會大聲喊叫或因疼痛而哭泣。
? 1.4 主觀感覺異常,疑心加重: 患者來到陌生的環境,心理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對周圍的聲、光、溫度、溼度、疼痛等容易出現感覺過敏,如怕光、怕嘈雜、怕聽到其他患者的喊叫聲等,只要周圍環境發生一點點的變化都會引起患者的感覺不適。尤其是過分注意軀體的變化,對疼痛的敏感,只要發覺身體有一點變化,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就會不斷地向醫生護士詢問。有時患者還會根據醫生護士的細微表現來猜測自己的病情。? 1.5 情緒不穩定: 外科患者以外傷、急診為多,患者從健康人到患者這一角色的轉換比較快,其心理處於一種高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態,雖然自己成為患者已是事實,但在心理上還沒能完全接受這個現實。心理與現實、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衝突,導致患者情緒不穩定,遇事易激動,甚至與醫生護士發生口角衝突。這通常是人在與疾病和環境變化的抗爭中,不能自拔而激起的情緒發洩。?
2 心理護理?
2.1 建立良好的醫患與護患關係: 建立良好的醫患和護患關係是我們實行人性化、個性服務的一個良好開端。醫護人員在這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首先,醫護人員要在已經掌握的醫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在予患者做病情介紹和入院宣教時儘量不要用醫學術語,要用患者能聽懂的語句來描述,這樣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懼和不安。不要出現“這個問題說了你也不會懂”、“這個你沒有必要了解”等語句。其次,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時保護患者的隱私,這樣能使患者避免窘境,得到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要做到“四輕”:操作輕、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這樣患者會覺得自己在醫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會消除對醫護人員的一些隔閡和恐懼。對患者的一些依賴性和退行性行為,應允許其充分地、適宜地表現,同時醫護人員要給予安慰和鼓勵,如“你很堅強”、“你很努力”等口頭安慰。?
2.2 消除患者的恐懼: 患者在患病期間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恐懼心理。作為醫護工作者,我們要體現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在生活上要多給予詢問和幫助,做好健康宣教。在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做到準確無誤,做到嫻熟,要講求成功率,以增加患者對我們的信任,消除患者對醫護人員的疑慮,減少恐懼。對其將要做的各項檢查和治療以及如何做,都要講解清楚。一方面可使患者瞭解自己的治療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因對各種檢查和治療的不瞭解而帶來的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對需要手術的患者,前一日要對其進行心理指導,指導他如何配合麻醉和手術,緩解心理壓力。?
2.3 調動患者的主動性: 人多多少少都有對發生在他周圍的情境有控制能力的需要。醫護人員要讓患者知道,疾病的康復只靠治療是不夠的,其主要方面還要依賴於患者自己的努力,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要持之以恆。戰勝病魔不僅靠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靠自己。?
3 討論?
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活動會有一定的軀體表現,而有了軀體疾病必然會有相應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影響著一個人病體的康復。依據現在“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和“整體護理”理論,我們在治療時不僅要注重醫學技術,還要依據患者在住院期間不同時期表現出的不同心理特徵進行相對應的心理護理和疏導,才能更好地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疾病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在我們忙於做各種治療時,千萬別疏忽了患者的心理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