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職稱論文代發
教育必須是科學的。這種教育是沒有地方能抄襲得來的。我們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根據客觀情形繼續不斷的把它研究出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誤區與實施途徑
一、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
素質教育這個名詞是中國應試教育催生的我國特有的名詞,這個名詞由來於我國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旨在破除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所謂的應試教育是指學生為了在由低一級向高一級升學時,需要按照考試分數的高低來決定能否進入更優秀的學校或者班級。這裡的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的,目的在於挖掘人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這裡的素質強調在先天的基礎上後天的學習和培訓對人的發展的作用。素質教育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一素質教育是全體教育
我國的素質教育是對全國民眾提出的,是對我們整個民族提出的,也是對每一個社會成員提出的。個體是組成群體的最小單位,要想提高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就必須面向全國展開,面向中小學生展開,使得每一個即將成為社會中堅階層的學生接受良好的素質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並且必將成為我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國的素質教育一定不是選拔教育或者淘汰教育,而是面向全體的全員教育。
二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古往今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先進分子無不在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法國的盧梭,蘇聯的克魯普斯卡婭,他們無不在向世人們傳遞著全面發展的思想。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定值教育目標時,也大體上按照馬克思的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制定,主張學校應該在德智體美多維度促進學生的發展。由於多種原因,至今我國的教育仍未能平衡各個維度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片面追求升學率,過分注重分數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片面的追求人的發展,不管是在過去、現在亦或是將來都是無法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的。
三素質教育是對人的潛能的開發教育
人的身體和大腦蘊含的巨大的潛力,只要在合適的環境中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開發,它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素質既是一個發生性概念,也是一個發展性概念,應試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的這種發生作用,只是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過分重視知識的輸入和輸出,只是重視學生應試能力的開發,搞一些“題海戰術”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先天素質向後天可能的素質最大程度的轉化,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影響, 使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
二、我國目前素質教育存在的誤區
一教育價值觀的錯位
教育價值觀一方面是指我們對於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確定教育價值觀的準則和依據,是對教育價值的有無高低的標準。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可以總結為:呵護自由、展示個性、啟迪智慧、鼓勵冒險、提倡創造、享受快樂。二我國現行的素質教育仍然停留在上補習班、考高分、考重點學校爭狀元上名校,錯誤的認為成才就是成功,以此判斷,我國現在的教育狀況離實現素質教育還相去甚遠。我國目前的素質教育相當的保守,仍然保留著以儒家教育為指導核心的價值觀。
二教育改革的本末倒置
沒有抓住教育的本質目標,站在改革的角度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抓其他的發展規律,成功的利用它求發展。“中國之言改革,三十年於茲矣,然而不見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因就是沒有涉及傳統的教育理念、 教育體制、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而只是“添枝加葉”式的改良,自然不能使素質教育獲得成功。
三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前些年為了在形式上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錯誤的把簡單的開展課外教育活動建立學習興趣的小組當作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甚至有些教師誤認為學好語數外就是素質教育的成功,更有甚者認為只要學生有一技之長就是實現了素質教育,儘管我們不忽視藝術對於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但這並不是對一個人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內容。儘管一段時間內素質教育被提的轟轟烈烈,但是卻過分的流於形式,這些活動並沒有在根本上推動我國的素質教育的實施。究其原因, 是因為人們並沒有認識 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也沒有弄懂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三、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轉變保守的教育觀念,樹立獨立與自由的素質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如豐富學生的校外知識,使學生在豐富的校外活動中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以啟迪智慧作為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改革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設計新的課程大綱,以啟迪智慧為目的。
三拋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知識是無窮盡的,學習知識並不代表掌握了智慧,將學生培養成有智慧的人,才能更好的創造新知識。
四給學生創造自由輕鬆的學習氛圍,傳統的課堂學生們正襟危坐,在課堂上不敢說話,物極必反,輕鬆的學習氛圍更有助於學生智慧的啟迪。
五體驗式教學法,要求學生“動”起來。從字面上理解,體驗就是通過親身的經歷感知某種事物,按照知識的屬性來說,是屬於直接知識,以區別與來源於書本的間接知識。
篇2
試論地域文化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啟示
漢語國際教育推廣是一個發展較快且具備絕對開拓空間的年輕領域。從傳統的母語語文教學到對外漢語教學,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思考漢語國際推廣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學物件發生轉變,教學觀念和教育角色定位也有了革新。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也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授者,更需要主動地作為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進行自我定位。因此語言教學涵蓋的除了語言本體內容外,還包括必要的文化教學。
我國斑斕多彩的地域文化現象就是其中一個需要重視的教學難點。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非全貌,卻是縮影。受地域文化的啟發,本文主要以浙江文化為例探究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推廣中的地位和價值,提出個人的教學思考。
一、地域文化對漢語國際教育的作用
一語言教學中的輔助因素
留學生所在地區的很多生活現象都和當地的方言、民風民俗息息相關,要通過語言來理解和表達,有時單靠普通話還遠遠不夠。以方言為例,現代漢語中的詞彙和語音受到方言影響。而我國方言眾多,教學中難以操作,目前漢語國際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內容。浙江大部分地區屬吳方言區,方言區內部差異明顯,和北方方言不同。吳語區雖是全國第二大方言區,在推普道路上依舊有許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詞彙、語法差異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本地居民和教師的語言組織形式。如吳方言中的程度副詞“蠻”,可能就讓留學生一頭霧水。因此在方言詞彙和語法教學上,需要教師多留心。
二文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也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因其屬吳越文化圈,內部還可分為吳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甌文化圈。優厚的自然地理環境讓這裡形成了較獨特的水鄉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逐漸興起了商賈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極強。浙江的文化源頭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的發端較早,餘姚縣羅江河姆渡文化、嘉興馬家濱文化、餘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農耕文明色彩。由物質生產衍生出的各類器物、飲食、技術、民俗和藝術也有可探究的空間。唐宋以來,市民文化、商業文化也逐漸興起,話本、詩詞和戲曲藝術斑斕多彩。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如今外國友人來中國,對語言和文化學習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經濟情況和教育資源的考慮,也有不少人是出於對某一地域文化的喜愛而學習漢語。因此在漢語文化教學中,地域文化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際交流和社會交流的解碼器
漢語國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留學生實現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從個人而言,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從群體而言,則是實現社會團體乃至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
我們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為例來說明。鄉音是地域群體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區方言複雜,反映了本地區地域認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習性和觀念,在語言表達上更加融洽。由於方言差異,很多地域性的風俗禁忌也需要通過諧音聯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帶因為經商曆史悠久,素來有在農曆二十八日迎財神的習俗,因“廿八”與“年發”是諧音,寓意“年年發”。再如溫州地區春節常用瓶、碗來代指“平安”也是諧音。留學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學習將是融入當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學標準及設計還不成熟。不過在通識性方言概覽中,讓水平較高的留學生接觸方言的基本情況是有益處的。
從國際層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響力更不能小覷。各類經貿文化的合作活動都需要溝通,而溝通的前提就是了解雙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傳統風俗禁忌。譬如飲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鮮海產,這就不是“南甜北鹹”能涵蓋的。浙江作為水稻產地,米酒文化興盛,紹興黃酒聞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飲酒禮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內容。
二、地域文化對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啟示
一教學內容的啟示
1.多樣化
浙江文化包含農耕文化、水鄉文化、海洋文化、商業文化等多種特質,在風俗、語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遺存。明清以來經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傳統中原文化差異明顯。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點總結需要通過具象內容說解。譬如從地理環境入手瞭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氣候情況,就讓留學生對稻米、桑蠶、漁業等農業生產有了具體認識,再談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絲織品、民俗、手工業、商品經濟、市民文化就不會太困難。在提倡多樣化的同時,我們需要重視章法和邏輯。
2.實用性
學以致用給學習者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激發其持久學習的動力之一。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很難達到我國傳統母語教學的規模,每個班級學生的漢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我們需要了解班級學生的大體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內容教學,如浙江的飲食習慣、風味小吃、旅遊資源、生活禁忌等。至於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則根據學習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捨。
3.專業性
目前來華學習漢語的學習者除了語言進修生,還有眾多研修不同專業的人士,他們克服語言障礙的目標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這類情況則需要專業性較強的文化內容,如經貿專業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區域經濟發展史和貿易模式;人文專業對浙江的藝術、文學和社會風貌感興趣;醫學專業希望瞭解浙江醫學技術和發展等內容。
4.選擇性
文化是一箇中性詞,教學中的文化大多是傳統或優秀的文化。作為漢語國際推廣所宣揚的中華文化,同樣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質文化。然而有時本國國民觀念上認同的優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學習者看來未必盡然。若是過於渲染自身文化的優越性,反而會引發學習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文化材料並非易事。在堅持“優多劣少”的基礎上,我們只有具備自我批評的態度才能贏得認同。以浙江商業文化為例,它為文化產品開發、經濟發展和市民文化推進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識下的迷信風俗、利益至上的偏狹觀念卻是糟粕。若是教師能在課堂中讓留學生參與話題討論,學習者則會對商業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學原則
1.總原則――雙“因”原則
漢語國際教育應當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這八字總綱。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母語文化背景各異,需要注重層級性。在初級階段,教師只需概括介紹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階階段可嘗試系統的文化教學。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樣是飲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卻有差異,嘉興有粽子、金華有火腿、溫州有鴨舌。又如農耕習俗,寧波流行“驅蝗蟲”、“稻花會”,金華崇尚“拜犁”,很多地區稻米有“嘗新”活動。
2.實用交際為主,人文情懷為輔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短期的語言教學中,我們還應把握為交際服務的實用性教學原則。根據留學生實際情況,很多專業性和思維性較強的地域文化無需過分強調,教師可一筆帶過或直接省略。同時我們也不能一味追求實用和效率而忽視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數留學生對飲食和旅遊感興趣,我們不能只羅列食物和景點,還需說明飲食寓意、人們情感的表達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審美意趣。教師應當建立這樣的人文關照情懷。
三教學實施方法
1.課程設定
和北上廣三地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獨立教學能力相對單薄。在短時期內提高師資以及科研建設很難實現,但區域內各個院校或機構的合作卻是可操作的。教學資源的共享會帶來相互之間的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比如,對浙江地域的工藝美術文化感興趣的留學生通過組織到本地區的藝術中心或是美術學院學習,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漢語教師的文化素養缺失,克服學校課程設定的侷限。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提高院校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硬體和軟體設施建設,強化教育科研團隊才是良策。
2.教材建設
由於北京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發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資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採用北京高校教材。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內容所佔比例較大,但地域文化差異有時會給授課老師帶來困擾,也影響留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這類問題也引起了教材編寫者的重視,在內容選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總體上還不太成熟。由於教材編寫者自身的文化觀念侷限,在內容的選擇上未必精準,有些內容略顯陳舊。
在教材的內容設計上,應重點關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專門性。優秀的教材建立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學習者的通力合作,編寫能反映時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課文內容。這樣就不會讓地域文化喧賓奪主。當然這一構想要付諸實踐還需考慮眾多現實因素,雖然亟待解決,卻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引發教材編寫的亂象。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具備可行性的。
3.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作用
教材編寫、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都是長期性的工作,在靈活度和執行度上還需要時間磨合,因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協調者、合作者、傾聽者,甚至研究者。教師在結合實際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可以選擇性地講授與學習者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現象,設計不同的文化主題,利用或創造教學資源。用真實鮮活的教學材料,由點及面、以小見大。
要實現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融入中國各地區當地的日常生活,除了簡單的語言表達和交流,更需要文化的理解和融入能力。開展各類文化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體驗式的學習可以創造文化體驗的環境,形成有效的沉浸式教學,讓學習者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當然這些活動不僅僅侷限於校內,教師還可以積極地鼓勵留學生融入本地的居民生活。
三、小結
漢語國際教學中少不了地域文化的滲透,地域文化教學中又蘊藏著語言教學的啟示,兩者相融相生、相輔相成。在實際教學開展中,各地區特定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著當地的漢語國際教育的教育資源、留學生規模和學科建設情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和課程設定中,探索教學模式和方法也對教師和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鞏固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中的地位、發揮其優勢作用依舊任重而道遠。這需要的是政策的規範和扶持、需要的是漢語國際教師的自我完善、需要的是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情懷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