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教育學生慎於待人接物,主動自我反省,注重“慎獨”工夫,要求士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人格和主體精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曾子的教學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一、重視個人道德修養。

  曾子注重“內省”的修養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他把個人道德修養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他繼續闡述道:“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各個等級的人雖有貴賤不同,修身為本這一點卻不異。只有修身才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雖重要,但對修身來說只是末,因為身不修則家不能齊、國不能治、天下不能平。《曾子》注重自省,要做到“朝有過夕則改”,使天賦的善性實實在在地體現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這就是修身所要達到的境界。

  二、行孝道。

  在宗法制度中,基本的關係是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之間的關係,同時就是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維護這種關係不受破壞,是禮的根本,仁的根本。

  《曾子》提出三種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所謂“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義,以德教化天下百姓,為天下做出榜樣;“備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內的物產來祭祀自己的宗廟。曾子以“博施備物”為“大孝”,顯然是一種家天下的觀念,為祖宗爭得一個天下,顯身四海,光宗耀祖,即他所說的“大孝尊親”。“中孝用勞”,即以勤勞王事,為國家建功立業。但居官理民,要遵循仁義,不殺無罪,不取不義,故能“不辱”其親。所以,曾子所說的“中勞”指一般士宦,由於他們為士為官尚能清廉自守,故能得到一方百姓的讚美;所謂“小孝用力”,指一般老百姓行孝道,即要恭謹誠實地勞動,勤儉節約,服侍父母,即“慈愛忘勞”,庶人的孝是以敬養父母為特點的,但這“養”不只是給口飯吃。曾子關於“大孝”、“中孝”、“小孝”的說法不是指“孝”的程度的不同,而是從“孝”的類別的不同上作區分的。若論孝的程度,則從天子到百姓只有敬與不敬、安與不安,久與不久的區別。

  《曾子》對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認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曾子事親至孝,“參後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孔子家語》,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經”的主張,並身體力行之。

  三、提倡仁政思想。

  早年孔子提出以德為政的思想。孔子說:“通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國格。”曾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並提出“三至”、“七教”為之服務。曾子說:“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遵道也”,“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霸。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徵。七教不修,雖守不固;三至不行,雖徵不服。”所謂七教,指“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曾子認為“七教”是治民之本。而“三至”則指“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則天下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行而用也。”

  《曾子》從個人道德修養為出發點,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旨歸,全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倫理思想,對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到了秦代,秦始皇公開宣佈不法先王,下令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故殺儒生,嚴令“以法為敬”、“以吏為師”。秦始皇全面否定傳統思想,為後代統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當群雄割據、天下大亂之時,儒學也隨之遭殃,被置之一旁;而當天下初定,儒學又被重視,尊為統治思想,以統一人心,起到精神支援的作用。

  《曾子》作為儒家經典,經過科學的研究和總結,它的封建內容將被淘汰,它的具有生命力的內容將儲存下來,並且獲得新的內容和形式,在新文化中得到體現和發展,這將是《曾子》的命運,也是儒學發展的命運和前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繁榮,也衍生了許多社會問題,造成社會道德敗壞,也帶來了人際關係日趨惡化的現象。建立法制社會,固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對倫理道德依然要重視,它的基本精神更應予以發揚,諸如禮讓之風、信義之行、廉恥之心、見義勇為、敬業樂群等精神,不是單靠法律就能培養出來的,它依然要藉助禮德之教化。但儒學不可能也不應當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它只能是我們創造新的文化體系的一種根基,一種思想文化資源。同樣,儒學的政治哲學和治國之術,也只能作為我們現代政治和政治家的參考和借鑑,作為一種資源利用。資源是一種無價之寶,我們沒有權力浪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