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策論文

  關於社會政策的研究,不能侷限於對某一具體領域的社會政策的內容、技術和決策研究,而是應當對社會政策的基礎研究給以充分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社會醫療保險政策對醫療服務的影響

  摘要:

  社會醫療保險已經成為我國醫療服務中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我國對社會醫療保險體系的不斷推進與完善,我國的醫療服務也深受其影響。本文主要通過評價社會醫療保險政策對醫療服務影響的效果,研究我國應如何更好地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關鍵詞:社會醫療保險政策;醫療服務

  我國的醫療服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二是有效平衡醫療保險基金的收支,增加醫療和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完善社會醫療保險政策,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醫療服務,從而有效地提升我國的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一、我國現階段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分析

  1、社會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標準不統一

  雖然我國正處在逐步完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階段,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基於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從而導致了每個地區的社會醫療保險的籌資標準及待遇不統一,致使城市務工人員或者城郊結合的居民出現重複參保或有選擇地參保等現象出現。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待遇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待遇的距離正在逐漸縮小,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籌資遠遠低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使得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紛紛選擇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對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穩定執行是非常不利的。

  2、門診費用增長過快

  有資料表明,2000年縣級醫院門診費用相對於1990年增長了6.81%,2005年增長至10.43%,到了2010年縣級醫院門診費用則上漲到15.03%,且2011年國務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城市居民醫保門診報銷費用不足1/3。由此可見,我國門診費用增長過快,但居民醫療保險卻不能得到合理的報銷。雖然我國社會醫療保險中有關於報銷大病費用的相關政策,但關於門診的醫療保障服務還是不夠完善。3、社會醫療保險統籌資金收支執行不平衡隨著社會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縣級以上醫院住院治療費用增長速度也明顯加快,這都是造成我國社會醫療保險統籌資金收支執行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國對社會醫療保險政策不斷進行改革與推進,使得醫療保險的補償水平逐年提高,極大地降低了居民醫療負擔的風險。在社會醫療保險保障制度不斷提高、醫療費用卻逐漸上漲的情況下,社會醫療保險統籌資金的平衡執行也因此埋下極大的隱患。

  二、社會醫療保險政策對醫療服務的影響效果

  1、門診統籌對醫療服務的影響

  1研究門診統籌制度對醫療服務影響的方法。為了更好地瞭解社會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的影響效果,本次研究選用了“門診+住院補償”醫療模式與“個人賬戶+住院補償”醫療模式進行對比。參加兩組醫療模式的實驗者年齡均在32—49歲,文化背景、月收入均無顯著差異。其中參加“個人賬戶+住院補償”醫療模式的實驗者在身體健康方面與“門診+住院補償”醫療模式的實驗者存在高於1%的差異;在生活習慣方面“個人賬戶+住院補償”醫療模式的實驗者與“門診+住院補償”醫療模式實驗者存在高於1%的差異。研究實驗進行兩週,兩週後對比兩組醫療模式的門診就診率、住院率、自我醫療率與未就診率。

  2門診統籌對醫療服務影響的研究結果。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門診+住院補償”醫療模式的門診就診率下降了16.13%,自我醫療率增加了13.11%“;個人賬戶+住院補償”醫療模式的門診就診率增長了12.19%。

  3關於門診統籌對醫療服務影響的討論。從研究結果可以分析得出,門診統籌制度明顯降低了居民的門診就診率,家庭人均收入升高,其門診就診率也會得到相應的升高。自我健康評價差的居民,其門診就診率就越高。患有慢性疾病實驗者的門診就診率低於沒有患病的實驗者的門診就診率。門診統籌制度實施兩週之後,自我醫療率明顯上升,並隨著家庭收入額增加而降低。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門診統籌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社群門診醫院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了慢性疾病患者去醫院的就診率;有效降低了居民的自我治療率,增加了患者用藥的安全性。門診統籌制度的制定有效降低了居民的疾病負擔,實現了讓每位居民都享受到了最基本的醫療服務。

  2、大病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的影響

  1研究大病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影響的方法。隨機選取某市城鎮醫療保險資料庫2009—2012年10%的樣本進行研究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就診日期、疾病診斷、住院總費用、統籌支付、大病醫保支付、自費支付。因大病醫保從2011年實施了自費補充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得到提高,故而將2009—2010年前的調查樣本作為一組,2011年—2012年的調查樣本作為一組。

  2門診統籌對醫療服務影響的研究結果。研究實驗結果表明:大病醫療保險政策實施後,患者個人自費支付的費用下降了19.83%,個人支付費用在住院總費用的佔比下降了2.82%,災難性醫療支付費用降低了41.23%。

  3關於大病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影響的討論。從研究結果可以分析得出,大病醫保政策明顯地降低了患者住院的自費支付,其主要原因是:大病醫保中增加自費補充醫療保險,從而使得大病補充報銷可以高達50%,降低了患者的自費費用,實現了患者“看得起病”的目標。但隨著醫療費用的不斷增加,大病醫保又降低了患者自費支付,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醫療行為的監管,儘量避免醫療道德事故的發生。大病醫保政策實施後,退休人員的自費費用與災難性醫療支付的比例增加了,離退休人員自費費用與災難性醫療支付比例也有明顯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大病醫保自費補充的政策會引導退休人員或離退休人員進行一些不必要的醫療服務,導致醫療道德事故的發生。世界銀行發展部門專家AdamWagstaff曾研究我國西部新農合醫療實施的效果,發現“按服務付費”與“大病統籌”等制度有助於增長主張患者過度治療的現象發生。因為大病醫保政策中的多種支付方式,促使一些醫療機構加強自身的管理機制,以提高大病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在大病醫保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不少醫院不得不改進自身的醫療技術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從而降低整體的住院費用。大病醫保政策不僅保證了醫療質量、促進了醫院的自我發展,也有效地提升了大病醫保資金的使用率。

  3、總額預付制下的結算辦法對醫療服務的影響

  1研究總額預付制下的結算辦法對醫療服務影響的方法。分析某市住院總人次前80%的醫療結構,用不同的方式對患者的次均住院總費用、次均自費支付進行結算,隨後比較自費支付費用比例的變化。

  2總額支付制下的結算辦法對醫療服務影響的研究結果。總額控制、增幅管理的結算方法下,次均住院費用與使用醫保支付費用增加明顯,但總額費用控制效果比較好的普遍是三級醫院。針對一些特殊疾病,總額控制、增幅管理的結算方式下的次均住院總費用和使用醫保支付費用的情況有所下降,但結果並不明顯,二級醫院的次均醫保費用支付明顯是高於三級醫院的。從整體上看,使用總額控制、增幅管理結算辦法的患者住院自費支付比例下降了2.6%,三級醫院自費支付比例下降了2.4%。

  3關於總額支付制下的結算辦法對醫療服務影響的討論。精細化總額控制即住院總額與次均住院總費用、增幅管理結算辦法有助於醫療結構提高對醫療費用的使用效率,減少患者住院的時間。通過總額控制、增幅管理結算辦法可以看出,二級醫療機構的次均醫保支付費用明顯高於三級醫療機構,二級醫療機構的掛床現象也明顯高於三級醫療機構。主要原因為一些二級醫療結構的醫療水平明顯提高後,導致了一些不必要住院的現象存在。對此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尤其是對二級醫療機構。推行對特殊病種實行精細化總額控制、增幅管理的結算辦法,提高對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隨著我國醫保制度的不斷改革完善,相關部門應該探索出符合住院服務的支付方法,優化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三、關於社會醫療保險政策的建議

  1、推進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制度我國當前並沒有統一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從而造成我國城鄉醫療體系不完善。無論是醫療資金的統籌管理還是醫療保險的待遇及相關管理制度,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導致重複參保或有選擇性參保的現象出現。要按照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新要求,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制度,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出統一的醫療保障體系,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醫療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基本制度、管理體制、政策標準、支付結算、資訊系統、經辦服務的有機統一,建立起符合實際、統籌城鄉、惠民高效、公平可及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最大程度惠及參保居民。

  2、推進門診統籌制度的廣泛實施門診部門作為我國社群醫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沒有進行合理的利用就會造成我國醫療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當門診服務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民就會更多的選擇住院來治療,從而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患者過度治療的現象發生,間接加重了我國看病難的情況,也增加了醫療道德事故的發生風險。醫保部門應重視門診統籌制度,完善並推行門診統籌制度的廣泛實施,提升門診對小病的治療率,優化我國醫療體系,提升門診醫療醫院的使用率。

  四、結論

  結合我國居民當前看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改善,才能逐步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醫療保險政策。在完善社會醫療保險的同時,國家也要重視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工作,增加衛生部門與監管部門的協作,降低醫療道德事故的發生,有效地提升我國醫療資源的使用率,如此才能實現社會醫療制度最初的目的,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看病難的情況。

  參考文獻

  [1]許海茹:社會醫療保險政策對醫療服務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57.

  [2]潘傑、雷曉燕、劉國恩:醫療保險促進健康嗎?──基於中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3,412.

  [3]毛阿燕:近二十年我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對患者的實際影響:患者就診實際報銷比例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2,1024.

  [4]湯金洲、侯曉麗: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2,277.

  [5]申曙光、魏珍:論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的制衡與監管[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19.

  範文二:社會網路分析與公共管理政策

  前言

  傳統的公共管理政策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出相應的問題,因而在此背景下為緩解當前公共管理危機,要求政府機構應結合社會網路分析來不斷完善公共管理政策內容,且以新型理論正規化來應對傳統理論實踐中的問題,提升整體公共管理水平。以下就是對社會網路分析與公共管理政策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前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並帶動政府機構不斷完善自身公共管理手段。

  一、公共管理和政策網路概述

  基於網路視角的角度來看,公共管理概念界定的過程中融入了英美多元主義思想,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德國協商主義思路,繼而由原有的議題網路形式轉變為政策系統。此外,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公共管理和政策網路即為律師、專家學者等社會人員就公共事務治理的互動集合,在互動的過程中社會人員可充分運用網路平臺等領域來達成資訊共享及資源交換的目標,最終由此實現對公共政務問題的有效處理。另外,公共管理與政策網路的實施亦強調了對權力關係的依賴性。例如,美國政府在公共事務處理過程中即通過網路協會的設定達成了對公共管理和政策網路的深入研究。

  二、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會網路分析

  一政治參與和公共政策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會網路在平衡相互依存關係的基礎上在政治參與和公共政策中更為注重探討主體間的行為管理。例如,艾柯達和裡奇在科學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即將網路對政治參與的影響化為自身研究重點,並以方差分析測量的形式掌控到網路層側結構間的差異性,最終通過對研究資料的整合深層次分析出中層管理者、CEO等政治參與者在公共政務活動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差異性,繼而以此來帶動參與者在政治事務處理過程中可不斷加強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形成有效的資訊傳遞。此外,塞格爾在對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社會網路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以決策模型構建形式預測政治參與網路型別,最終表明社會網路分析的重點為政策問題。

  二資訊傳播

  公共政策危機存在著不可預測的特點,因而基於此,在社會網路分析中國外學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強調了將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預警等納入到研究領域中,繼而由此來深化科學研究層次。例如,哈里斯在2006年的社會網路分析研究中即將公共衛生威脅化為研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並基於應急規劃系統構建的形式豐富了研究過程,同時帶動個人與機構合作解決公共管理事務的過程中著重考慮威脅因素的影響,且通過資訊傳播的形式全面掌控到公共事務處理現狀,繼而達成高效率事務處理狀態。此外,2009年卡普卡在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將EMAC作為自身主要研究物件,且通過對網路分析軟體的應用得出了“危機響應組織的關鍵能力即為合作協調能力”的結果。另外,在社會網路分析中資訊資源的流動性亦是研究重點,因而在此基礎上2007年侯賽恩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利用社會網路分析功能獲取到相應的通訊資料,且以傳播機制構建的形式來應對公共事務危機多變且複雜的問題,達到最佳的科學研究狀態。

  三公共服務提供

  政府的主要職能即為提供公共服務。因而基於公共管理領域社會網路分析行為的展開要求科學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痺謔導?芯炕疃??構?討杏ψ⒅靨剿鞴?卜?窀噝?蘊嶸?畝圓擼?頁浞址⒒油?綬治齬δ苤氐閶芯抗?卜?褳?綺憒巍@?紓?011年國外學者斯泰恩在實踐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即以Mkindo領域水資源治理問題的研究形式為公共服務專案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參考條件。同時,學者迪泰恩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對70個組織的問卷調查形式掌控到第一手研究資料,且通過對資料的整合總結出Mkindo領域水資源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由此引導政府機構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以制度安排的形式不斷緩解水資源治理問題,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用水環境。

  三、網路分析對我國公共管理政策的啟示

  一基於政策制定的角度

  網路分析對我國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隨著經濟社會多元化特徵的不斷凸顯,傳統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出自我化的特徵,即過分追逐個體利益而忽視了公眾權益。因而在此基礎上,網路分析形式的實現推動政府機構在政策完善過程中以利益訴求機制構建的形式鼓勵公眾主動參與到政策完善中,並通過利益訴求整合結果的分析達到最佳的政策實施狀態;第二,網路分析對公共管理政策制定所帶來的啟示亦體現在帶動了網路主體互動形式的增強,即為公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網路互動環境,繼而由此來便於政策的實施,且形成穩定的社會發展狀態。

  二基於和諧社會建設角度

  基於網路分析的基礎上得知傳統的社會建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公共管理部門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運用網路分析手段構建多元社會治理觀念,且通過新媒體宣傳平臺對多元治理模式的重要性展開宣傳行為,以此來加快多元社會治理模式建設步伐,同時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湧現出來,繼而由此轉變了政府定位,並帶動公民積極參與到和諧社會建設活動中,同時承擔起相應的職責,達到多元社會治理目標。另外,基於社會網路分析的帶動下,我國政府機構逐步完善了社會公共責任機制,且以多方參與的形式倡導合理解決公共危機問題,繼而為公民提供良好的服務環節。

  三網路分析對公共管理的影響

  社會網路分析創新了社會治理路徑,且帶動公共管理部門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突破密閉環境的限制,將社會網路分析研究成果融入到社會管理環境中,最終由此來應對傳統管理模式下凸顯出的問題。此外,由於社會網路分析結果是基於複雜網路持續互動所獲取,因而基於此,要求公共管理部門在公共事務危機處理過程中應不斷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並基於網路分析的基礎上,以網路演化動態的關注形式來強化政策實施成效,同時達成社會轉型目的。

  結論

  綜上可知,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公共事務危機處理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給予公眾良好的公共服務,要求當代政府機構在開展實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注重將社會網路分析研究成果應用於其中,並基於網路分析的推動下不斷完善自身公共責任機制,最終由此達到最佳的公共事務處理狀態,且就此鼓勵公眾自主參與到複雜網路互動中,為政治事務的處理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