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論文參考範文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金融風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金融風暴下企業現金的管理

  [摘 要]2008年席捲而來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企業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不少企業由於現金管理不善、資金鍊緊繃而遭遇重創甚至面臨破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做好現金管理,未雨綢繆,在危機面前預留足夠的迂迴空間和時間,才能保證企業財務充盈、安度危機。

  [關鍵詞]金融危機 企業 現金管理

  前言

  企業管理的核心之一是財務,而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是現金。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國內一連串的民營企業倒閉事件,被視為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標誌。進一步考察其倒閉原因發現,不健康的現金流管理模式拖垮了企業的現金鍊。因此,金融危機下,穩定充足的現金是企業應對危機、穩健經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只有強化企業現金管理意識,高度重視企業現金管理,才能防範資金風險,確保企業資金鍊不斷裂。因此,文章探討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加強現金管理的必要性,並對當前現金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進行了研究。

  一、金融危機中企業加強現金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企業經營的需要。企業對現金的需要是企業自身發展所必須的。其日常經營所需的原材料、工資、繳稅、經營費用等方面都需要現金進行結算。當下的金融危機環境中,假如一個企業沒有足夠的現金支付能力,縱有再多的非現金資本,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解決不好現金管理的問題,企業就無法進行正常的市場行為,其生存壓力將是巨大的。

  二是防範風險的需要。市場是瞬息萬變的,且按一定的規律在運動,有平穩當然也有起伏,而且經濟環境因素不確定性強。這些外在原因常常暗藏危機,使企業面臨重大的挑戰和承擔沉重的風險。當市場平穩時,企業承受的外在風險相對小些;但是當市場有較大的波動時,企業就會受到衝擊,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資金短缺的風險。

  二、金融風暴環境下企業加強現金管理的辦法

  金融風暴環境中,現金管理工作一方面就是要合理控制好現金持有規模,確定最佳現金的持有量,使現金管理的總成本最低,以獲取最大的長期利益:另一方面做好現金收支管理,合理利用現金資源,加速現金流轉速度,提高現金利用率;此外,還應當加強企業的存貨管理,健全和落實企業內部現金管理責任制等。

  一更新企業財務管理理念,培養管理層的現金管理意識

  首先,要確立“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財務管理以現金管理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其次,企業領導層具備良好的現金管理意識是現金管理的基本前提,這個意識來自於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創新,代表著最新的企業財務管理理念。

  二確定合理的現金持有量

  金融危機中,企業既不能保留過多的貨幣資金,也不能沒有貨幣資金。持有的現金過多,會降低現金提供的流動邊際效益;持有的現金過少,又不能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各種開支的需要。現金的最佳持有量是金融危機中企業現金管理的一個核心問題。企業財務管理部門通常都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一個合理的現金餘額目標,使現金持有量達到最佳狀態。

  三做好現金收支管理

  做好現金收支管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力爭現金流量同步。儘量使現金流入與現金流出發生的時問趨於一致,使收支處於一個較為平衡的狀態,儘可能的讓現金的進出相對應,不至於出現入不敷出,或者只進不出的局面。二是合理使用現金浮游量。即從企業開出支票至銀行將款項劃出企業賬戶,中間需要一段時間。現金在這段時間的佔用稱為現金浮游量。在這段時問裡,儘管企業已開出支票,但資金尚在企業賬戶上,企業可以控制好這段時間差,合理使用現金浮游量。三是加速回收貨款。在不影響銷售的情況下,制定妥善的收賬策略,既利用賒銷策略吸引顧客,又縮短貨款回收時間,加快現金的流轉速度,提高現金的利用率。

  四加速企業的存貨流轉

  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中,企業必然會減少對外投資活動,因此存貨是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的主要營業活動與獲利來源,營業利潤佔稅前利潤的主要部分。存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將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資金佔用水平以及資產運作效率,並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企業儲存存貨需要佔用資金和成本的支出。一方面,存貨的流量和存量特徵將會直接影響到現金的流量和存量或逆差或順差,進而影響暫時閒置現金的管理和投資;另一方面,企業存貨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的存量和流量與生產、銷售等業務活動緊密相關。金融危機中,企業普遍受到資本限制,自由現金流量極少,而一個企業核心的發展能力恰恰來自現金流,一旦資金週轉不靈往往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

  五用科學發展觀加強企業現金管理

  科學發展觀是用科學方法指導企業財務工作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金融危機中推行企業財務改革的重要指導原則。只有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企業財務工作的全過程,落實到企業財務工作的各個方面,才能使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現金管理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企業財務改革,加強企業現金管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結論

  危機時期,企業要做好現金管理的工作,要充分認識現金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現金管理放在應對危機的首要工作;同時要考慮市場經濟情況、行業經營情況和企業自身的經營特點,做好現金持有規模的測算和管理;另外要做好現金收支管理,提高現金使用效率。只有通過各方面工作的協調配合,才能充分發揮現金的功能作用,才能保證企業資金正常供給,保證企業安全度過難關。

  參考文獻:

  [1]李玉樹.加強現金流量管理之我見.會計之友,2007;1

  [2]張輝.現金流量管理及分析.財會研究,2007;11

  [3]思麗妮,陳英葵.樹立財務管理新觀念提高中小企業理財能力.商場現代化,2007;10

  [4]陸正飛.金融海嘯與“現金為王”.財會學習,2009;1

  [5]程顯寶,楊德紅.“現金為王”:金融危機下的企業生存法則.中國總會計師,2009;1

  篇2

  淺析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勢

  摘 要:多年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一直是困擾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障礙,而供應鏈金融的產生和發展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理由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從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目前狀況出發,以供應鏈金融的視角,對其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勢進行分析,並提出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策略倡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 供應鏈金融

  引言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13年9月,中國工商註冊的企業有1469萬戶,其中2.4%是中型企業,30.3%是小型企業,而微型企業佔到67%。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到60%,全國80%的就業崗位由中小企業提供,每年能解決上百萬的新增就業。中小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靈活性較強,富有活力,但在發展中面對著資金、人才、資訊等多方面的困難,尤其是融資難的理由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供應鏈金融在國內商業銀行的實踐和發展給中小企業融資理由的解決帶來了希望。供應鏈金融是指金融機構基於供應鏈整體的角度,通過對供應鏈上的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等進行整合,進而為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提供融資、結算等一些列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活動。在核心企業居主導地位的供應鏈上,居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為維持生產經營具有普遍的融資需求。供應鏈金融便是在對供應鏈生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尋找供應鏈上節點企業存在的資金缺口,進而將資金注入具有融資需求的上下游中小企業,從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一、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勢

  1、整合供應鏈資源,提高資金利用率。

  在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中小企業由於分工合作而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在供應鏈運轉中產生了大量的應收賬款、存貨等閒置資源未得到利用。作為上游供應商,可以對核心企業供貨產生的應收賬款作為質押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而下游分銷商,可用對核心企業的貨權作為質押向銀行申請預付款融資,另外,中小企業在資金週轉不開時還可以在第三方物流的存貨為質押向銀行申請貸款。由於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通常信譽良好、而供應鏈融資又具有還款來源自償性的特點,這樣一來中小企業就很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商業銀行通過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有效整合了供應鏈上的潛在資源,使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2、加強資訊傳遞,弱化資訊不對稱。

  銀企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根本理由。商業銀行鑑於中小企業實力薄弱,資信水平較低,為避開違約風險的出現,商業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不得不付出較高的資訊篩選成本。而在供應鏈融資模式下,一方面,供應鏈上節點企業之間分工合作關係的建立使供應鏈上銀企間的資訊傳遞更加便捷,有助於銀行及時掌握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真實資訊;另一方面,供應鏈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引入,有效加強了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資訊傳遞,第三方物流依靠其強大的資訊平臺和標準的監管流程可以對符合銀行要求的動產進行監管。因此,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有效緩解銀企之間長期存在的資訊不對稱理由。

  3、節約交易成本,降低信貸風險。

  銀企之間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結果是導致交易成本上升和信貸風險增加。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為了降低風險,往往會加大成本投入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資訊蒐集和監管。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通常較高,因為只有付出比其他企業更高的貸款利率才能獲得銀行的貸款,如此在相對於收益成本過高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極有可能出現違約現象,從而給銀行信貸帶來風險。而在供應鏈中因為有核心企業和第三方物流兩個風險制約變數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貸風險。一方面,供應鏈鏈條上資訊傳遞的便捷性使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資訊甄別成本有效降低;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業憑藉其資訊平臺優勢和監管優勢,可以對銀行質押物實施有效監管,降低銀行的監管成本,進而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

  二、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策略倡議

  1、加強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

  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發展的十幾年來歷經幾個不同的跨越式發展階段,供應鏈金融服務理念更加成熟,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也更加豐富多樣,這都是金融創新不斷髮展的結果。最近幾年,網際網路金融開始興起,隨之而來的是供應鏈金融市場格局的轉變。一方面,以阿里小貸為代表的電商企業也開始進軍供應鏈金融領域,與商業銀行相比,電商企業在技術和平臺方面具有優勢,並與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展開競爭。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也開始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平臺改造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將供應鏈金融業務紛紛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想獲取競爭優勢就必須加強供應鏈金融創新,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而供應鏈金融創新的結果必定是使大量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滿足。

  2、強化供應鏈管理,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

  供應鏈上企業的分工協作產生協同效應,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時也給供應鏈上的企業帶來了風險。一方面,供應鏈上企業間的分工合作必定會產生新的運作和管理成本,如果管理不善,不但不會提高收益反而會使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也伴隨著風險,由於企業間的相互協作使各企業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一旦出現理由就會波及整條供應鏈。因此供應鏈管理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的作用可見一斑。作為供應鏈上的管理者,核心企業應加強對供應鏈上節點企業的管理,以求制約供應鏈金融風險,降低運作成本,進而實現供應鏈整體協作效率的提高。

  3、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降低信貸風險。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雖然對中小企業融資目前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難題,這是因為供應鏈金融的應用有其侷限性,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因此,當前我國亟需建立統一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體系,以適應中小企業不斷髮展的融資需求。首先要從加強立法著手,作為立法者要推出相關法律法規,為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提供法律保證;其次,培育和發展專業化的信用評估管理機構對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和信用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最後,要從增強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意識和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制度入手,以求構建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覃宇環. 中小企業融資新途徑——供應鏈金融[J]. 生產力研究,200916:179-181.

  [2]夏泰鳳 金雪軍. 供應鏈金融解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勢分析[J]. 商業研究,201106:128-133.

  [3]餘劍梅. 以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理由[J]. 經濟縱橫,201103: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