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聞金融論文
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的金融新聞已經成為金融資訊傳播網路中覆蓋最廣、影響最大的主流渠道,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新聞金融的相關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一:關於實現科研論文與科學新聞銜接的思考
1概述
包括網路媒體在內的大眾傳媒是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主要渠道,60%的美國公眾把網路作為其獲取科技資訊的首要渠道,第八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也顯示,電視、報紙、網路、廣播等是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主要渠道。[2]在向公眾傳播科技資訊方面,媒體最基本的方式是仍然是將科技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變成媒體報道,這一實踐在西方國家表現的尤為強烈,它們有著一系列原則確保科研論文轉化為媒體報道,包括“no paper, no new”以及“embargo”限時發表原則等。
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對2007年中國科協啟動的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進行了分析,並針對性地提出了科研論文轉化為科技報道的建議。
2科研論文轉換為新聞報道的現狀
科技期刊發揮著搭建科學與公眾橋樑的作用,科技期刊上發表的前沿性、原創新的科研成果通過大眾媒體以公眾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出去,這不但有助於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獲得更多的關注,更有助於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同時也確保了科學新聞準確性。美國有一套EurekAlert!系統 每天都會向免費註冊的記者們提供30-40 篇各種科技期刊即將發表的重要論文的新聞稿, 歐洲則有類似的Alpha-Galileo系統 主要刊載歐洲科學家科研論文的新聞稿。與此同時,與近年來興起的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也在推動媒體對科研成果的報道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採集最新的研究成果,並加工編輯成媒體記者可用的素材,進而推動了科研論文同新聞報道的銜接。
2007年1月29日,中國科協釋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關於建立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制度的通知》,開設了中國科協。[4]該活動將發表於學術期刊中的原創學術論文所反映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生命科學和醫學以及其它學科的科學發現、最新研究成果,改寫成科技新聞和科普文章,經過專家評審後,以科技期刊與媒體記者見面會的形式,推介給大眾媒體刊載。“學術期刊從專業的角度推薦最新、優秀的論文材料,媒體運用平民化的語言將這些新成果介紹給大眾,讓科技成果真正惠澤於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馮長根在“見面會”的講話中這樣來形容學術期刊和新聞媒體“聯姻”的好處。“科技期刊與媒體見面會”通過建立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互動的機制,促進了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傳播,提高了廣大公眾的科學素質。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底,見面會共收到入選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科技期刊的248篇來稿,經專家評審後重點推薦112篇,書面推薦56篇,總計推薦168篇。參與活動的媒體近30家,並積極報道活動中釋出的科學新聞,有利地促進了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
3對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探索
近年來,隨著網路媒體的興起,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趨勢在不斷強化,眾多科研人員通過部落格等方式釋出自己的科研論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媒體的關注。如科學網部落格上就有論文交流欄目,同時還有一些科研人員會將國外核心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進行轉述或者改變成新聞模式,這一方面加強了科研人員的交流,同時也促進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
從本源上來說,科研人員通過大眾媒體或者自媒體的形式將科研論文對外發布是科學家科學傳播責任的一種迴歸。因為在科學還沒有成為一個專業,科學家也沒有獨立成一個職業之前,科研和科普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在19世紀晚期,西方科學家們認識到了他們需要把自己的知識傳播給廣大公眾,同時也需要獲得廣大公眾的支援,他們欣然地利用那個時代的媒體渠道和公眾分享他們開展科學探索的故事。比如,在19世紀晚期的某一時期,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科學協會―美國科促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組織的所有成員不僅是傑出的研究人員,而且還是在當時的科普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或者多篇科普文章的作者。[6]隨著學科的分化和職業化的出現,科學家工作的範圍開始壓縮為科研領域,而對科研論文的新聞轉化變得不那麼受重視,甚至是被忽略了。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刊物或者科普期刊承接了科學家的“分內事”,他們根據科學新聞實踐來對科研論文加以“轉譯”,嫁接其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而一些科研人員所屬機構的科研管理部門或者公共關係部門也會協助科學家與媒體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促進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這種實踐建立在媒體對科研論文的報道有助於提升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社會影響力,進而增強其在未來科研方面獲得更多資源的作用之上。
另外一方面,在科研與科普相對獨立的情況下,有關科學家沒有把科普作為自己的“分內事”的情況也存在著一些爭議,比如科普並沒有作為科學家和科研人員評價模組的組成部分,“科普只能偷著搞”,科學家不知道如何做科普等。而實際上,通過把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科研與科普的分化,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將科研與科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科學家承擔科普工作的一種體現形式,因而有必要繼續推動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工作和實踐。
4問題及建議
通過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論文都是圍繞著中國科協舉辦的“科技期刊媒體見面會”而撰寫的,這種有組織的行為有力地促進了科研論文的轉化,同時研究人員也提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比如新聞時效滯後,參與期刊較少等。[5]大眾媒體記者對國內學術期刊關注不足以及科技期刊編輯新聞意識不強等。
而我們認為,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缺乏長效機制,我國並沒有類似於EurekAlert!系統或者Alpha 一Galileo系統以確保最新的科研論文能夠有效地轉化。持續了四年的“科技期刊媒體見面會”告一段路後,類似的轉化工作也出現了中斷,這一方面是因為機制不健全,另外一方面是科技期刊對新聞報道的重視不足,因而有必要採取措施繼續實施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工作。
對此,可以仿效國外的相關措施,繼續啟動類似於“科技期刊媒體見面對”的活動,或者通過搭建平臺,促進科技期刊與媒體記者的溝通,形成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有效渠道。在這方面,可以利用現有的模式,比如通過中國科協“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的平臺,不定期地舉辦科研論文釋出活動。
此外,還應該提升媒體記者對科研論文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雖然國內的專業科學記者即跑口記者人數較多,但是大多數科學記者都沒有主動閱讀科研論文的習慣,因而一方面科技期刊要有意識地向科學記者推薦科研論文,另外一方面科學新聞機構也應該強化對科研論文的重視程度。
最後,科學家和科研人員也應該把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作為自己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和延伸,不進行傳播的研究是沒有完成的研究Research not communicated is research not done,因而為了使得研究成果惠及廣大公眾,有必要對科研論文的核心觀點進行大眾傳播。同時從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機制上來說,也應該納入科普的相關指標,讓科研人員更有積極性從事科普工作。
篇二:新聞傳播學論文的寫作規範
近年來,我國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中為社會各界關注的新聞事業的發展異常迅猛,突出表現在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生數量不斷增多,新聞傳播的質量不斷提高。然而這只是好的一面,新聞事業發展中的問題也有不少,最明顯的就是不斷增多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數量與有限的論文導師的矛盾,這種矛盾直接影響了研究生的論文寫作能力,間接影響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為此筆者深入分析了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規範,期望能夠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新聞傳播學論文主要是指新聞傳播學學習者在對新聞傳播學內在含義及所學相關新聞傳播學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認識,但現階段的新聞內容沒有按照精確的標準來評鑑,以至於新聞傳播學論文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因此研究解決新聞傳播學論文存在的問題對提高我國新聞傳播學的水平將會有很大的幫助。為此筆者分析了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並給出了規範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的有效途徑。
新聞傳播學論文存在問題
筆者縱觀近現代出現的新聞傳播學論文,對論文中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寫作方面
新聞傳播論文是論文的一種,有著論文的一般要求。新聞傳播論文要求由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將本專業所學內容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由於學生經驗欠缺,大多會參照網路論文,一般是從對教材大綱的介紹開始,中間穿插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後講細節的方方面面。有的論文只是描述了專業的發展及現狀,論文從頭至尾也沒有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發現,更沒有論證的視角,還有些論文則像工作總結,文章開始大多以: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等形式存在。這類文章往往詞藻較為豐富,內容流暢,但仔細看的話,還是沒有把握論文要點,沒有論證主體的新觀點。以上幾種都是論文中的常見問題,在每年論文評展中,所佔比重不小。
二沒有廣泛的基礎理論
新聞傳播是與社會相聯絡的,論文需要大量的社會科學內容作支援,進而提出新的論證觀點。在新聞傳播論文中,大都研究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新聞的標題、新聞的變化等比較精細化的內容。新聞傳播的服務物件是社會大眾,所以新聞傳播論文的寫作可以針對當下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用專業化的知識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論點。然而當下的新聞傳播學學者在與社會接觸時,只注重依靠課本資料來拼湊論文,缺乏廣泛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援,寫出來的論文就像沒有支柱的樓梯,隨時會倒塌。理論知識的失誤會使論文不堪一擊,也就是說在論文行文、論證和結構都沒有失誤的情況下,支援論文的理論知識出現了差錯,該論文的立論也會不攻自破。例如一篇論述古代文論對現代寫作啟示的論文中,將韓非談到“文章”作為“綱”,展開來寫。顯然,作者誤將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為現在的“文章”先秦文獻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這個理論前提一錯,後面再怎樣寫都沒什麼意義了。另一篇闡述輿論學的發展歷史的論文,談到18世紀西方第一部使用現代“輿論”概念的著作,根據別人的介紹,將作者對輿論的劃分“公意”與“眾意”,抄寫中誤為“眾意”與“民意”,沒有再看原著,就論證起這兩個抄錯的概念含義如何不同,一開頭就出現這種理解錯誤,後面的論述自然跟著錯。
三參考文獻的使用
參考文獻是論文在寫作初始階段,借用已有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或概括。當然參考文獻不屬於論文的形式主義,而是論文的組成部分,它考察了作者在寫作之前瀏覽的專業學科著作。而部分論文在結尾卻並未註明參考文獻,這樣的做法使文章充滿矛盾主義,使參考文獻成了形式主義。還有些論文使用的是專業導師的論證觀點,因為老師研究的領域恰好是專業範圍,而且觀點獨特,學者引用是正常的,但有些學者在論點與老師研究範圍沒有直接聯絡的情況下,還會引用導師觀點,導致文章常常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
另外,有些新聞傳播學者在寫作時強調新聞用語的精確性,按照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要求作為理論依據。新聞用語的精確性比較重要,但要明白學術論文不是小學生作文,學術論文要求論文的觀點明確,可以涉及詞語的解釋和構成,使之容易理解,但不能作為參考文獻來使用。現在新聞傳播學文章中還常出現“××性”的概念,創造和使用很隨意,缺少科學內涵,這是造成論文學術價值評價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規範新聞傳播論文有效途徑
一調查研究新聞傳播論文的規範性。論文最重要的是寫作內容,內容包括引證資料、分析資料、提出新論點。資料的引證要求正確性和時效性,正確性是保證新聞傳播論文中理論的支柱,時效性則保證新聞傳播論文的創新性。新論點是論文寫作的目的,新論點需要在資料的分析和總結中歸納出來。通過對資料的深刻分析以及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將其與論文中的資料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增加理解,創新論文內容。當然,這些新聞傳播論文規範並不是所有專業的寫作規範,但它也影響著論文寫作的各個方面。
二論文的難易程度。一般來說,論文的難易程度包括論文的規模和複雜程度。可以作為衡量論文質量的標準,論文的規模是指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所牽扯到的專業知識,但並非文章越長規模就越大。論文的複雜程度是指文章各因素之間的關係,論文之間的支撐有著邏輯關係,邏輯關係影響著讀者對論文正文的理解程度。而有些新聞傳播論文直接與社會、世界相關,即使選題很小,其中的邏輯關係把握也是有很大難度的。
三檢測論文的可靠性,即科學性。這要求對新聞傳播論文分層劃分,分別評估。根據各個層次的不同,執行不同的標準。首先是理論支柱的科學性。部分學者在論文寫作時沒有廣泛的理論知識而濫用自創開發詞彙成立論文中的立論,雖然運用了大量的頗有力的論據,在論文結構等方面也沒有缺點,但由於理論知識不可靠,所以一切都不能成立,故新聞傳播類的論文在寫作時一定要注重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提煉和實踐論文中的研究理論。其次是規律定理使用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規律定理有著明確、嚴謹、有效的特點,使用規律定理可以使論文論點和論據更加可靠,但規律定理的使用有著特定範圍的標準和要求,使用這些規律定理之前,要考慮這些規律定理能否有效的說明結論。第三,論據理論或事實的可靠性和充分性。這裡的“可靠、充分”是衡量論據說服力的標準,“權威人士”的話,可以作為輔助的論據,但不宜單獨作為論據,原因在於它雖然通常是“可靠”的這裡是指真實,但不能作為“充分”的論據。最後研究方法的正確性。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必須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即要求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學性。例如,在檢測某一事物的正確性時,要求把全部的資料進行檢索和分析,所以研究方法的正確性,不在於新鮮或好奇,而是是否能正確的說明論點。
四新聞傳播論文的價值評估。論文的產生和發展是為了學術的進步,也是論文的價值所在,論文的價值包括論文字身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對於論文價值的評估,也有幾項標準可考。首先是選題與學科的關係。在論文選題中,學科專業化的選題論文具有啟示作用,可以帶動讀者對學科的思考,以此來促進學科的進步。其次是論文中所包含的新事實和知識對學科的作用。論文的寫作需要收集和採納新事實和知識,加以研究和調查,發現新的認知規律,以促進學科的發展,這一標準常常被運用到新聞傳播論文裡。最後是論文的社會價值是指論文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社會價值的評判標準主要適用於純應用性論文,在新聞傳播類的論文中對社會價值的要求就極高,它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我國現階段新聞業的發展水平,對於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起著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