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貨運金融危機論文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關於金融危機背景下高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思考
摘要:隨著金融危機的持續,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增速緩慢,受此影響,在高職院校中,作為培養國際貨運代理人才的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下降。該類專業在面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就業壓力與困難時,更應該正確定位,培養出符合市場要求的畢業生。本文將對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如何解決畢業生困境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 畢業生就業 金融危機
2007 年底以來,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逐步演變為金融危機並向國外擴散。特別是 2008 年 9 月份以來,國際金融形勢急劇變化,迅速演變成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並加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蔓延,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風險越來越大。中國作為一個正在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國家,自然也無法置身度外。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的出口也受到生產成本升高、出口企業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調整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極大影響,從而使本來趨緊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尤其是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畢業生更是雪上加箱。
一、就業形勢嚴峻原因分析
一、金融危機衝擊我國外貿出口企業
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外向型企業形成了重大沖擊,這些企業面對國際市場,靠外國的定單以銷定產,沒有了定單,不能通過市場順利實現資金回籠,產供銷鏈條必會中斷不能維繫再生產,企業紛紛倒閉,企業職工只有紛紛離崗。有關調查顯示,2008年以來,有近7萬家出口型中小企業倒閉。對外貿、進出口企業造成巨大影響,外貿、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類學生就業因此受阻。
二、校企合作的機會減少
企業效益下滑,校企合作與學生實習等工作困難重重,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學校必須要同企業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一定崗位實習時間,共同培養學生崗位工作技能。在經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各高職院校通過加強與企業的溝通,為企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贏得企業的支援,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條件。自金融危機以來,絕大多數企業都遇到了困難,經濟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合作企業的積極性跌到了低谷,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
三、報關與國際貨運高職畢業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 、擇業過程中心理素質差。擇業過程是一個激烈的競爭過程, 而很多高職生由於心理素質的原因, 害怕競爭、不善於競爭, 使自己在擇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2、就業心理準備不足,自我角色轉不及時。調查統計結果表明, 80%以上的高職畢業生不能及時完成角色轉換,自我認識不夠準確。對自己充分的瞭解,是求職者進行職業規劃的依據與前提,而高職生在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時, 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瞭解自己。
3、職業能力不足,知識結構相對單一。高職生在就業時表現出的職業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紮實、綜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專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隨著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劇,要求高職生知識結構應該是動態的、可變的,可根據社會需要進行定向調整,以保持知識結構的彈性。
二、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 “就業寒冬”的對策
一、政府推行、強化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就業需求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援有利於增加外匯收入的出口企業、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更好發展,更多吸納就業,積極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改善創業環境,同時強化創業培訓,加強創業服務,提高創業的穩定性,為勞動者創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社會要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對高職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三、學校實現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
1、以職業崗位能力需要為導向確定培養目標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報關和國際貨運專業知識,熟悉國際貨運代理和進出口報關、報檢流程,有較強的報關業務和國際貨運業務綜合能力,可從事報關、報檢、國際貨運代理、現代物流等相關國際貿易業務的高階應用型專業人才。
2、以能力培養為中心構建教學體系
首先,注重知識、素質、能力結構,將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學生職業能力劃分為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學生的職業能力;其次,課程設定應以實際工作中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需求為核心,遵循“理論夠用,突出實踐”的原則,兼顧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四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學生加強自身調整
1、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眼光不要過高
金融風暴影響最大的就是外貿類相關專業的就業,該類專業的畢業生要想一畢業就踏上理想的就業崗位可以說是難上加難。而面對危機,第一位的是生存,第二位的才是發展,只能先保證了當下的基本生活,才有轉為危機、向前發展的可能。因此,調整期望值,放低眼光,不是對自己未來的不負責,而恰恰是對現實問題的充分考慮;而且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果自己期望值太高,頻繁碰壁後,心情和自信都會處於低谷。
2、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首先要提高英語水平,英語水平的高低是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入行的重要因素。在招聘計劃減少的同時,對英語水平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其次增加操作經驗,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不僅能掌握學科知識,還要有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懂得國內外貿易法則和操作慣例,從業經驗豐富是獲取崗位的關鍵。最後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相比其它高科技行業的高學歷特點,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具有不重學歷重證書的特點。無疑考證會增加就業競爭砝碼。如果畢業生求職前考取各類證書,會對自己就業有所幫助。
3、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講求人格,有責任心,有較強的社交涉外能力,反應靈敏,語言表達能力強,積極進取,誠實守信具有基本學科理論及相關的金融、法律知識,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合作辦事能力,善於收集資訊,熟悉有關國家的地理、歷史、政策、風土人情、消費水平以及有關出口方面的條例和規定等情況。
總之,作為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大學生,要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學好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基礎上,儘可能多地涉獵各學科知識。另外,要加強涉及法律、規章制度的學習,深入瞭解國際文化的現狀與歷史淵源,瞭解國際經濟的發展規律和慣例要求,加強外語、計算機能力的學習,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具有競爭性的國際型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莉.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高職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高職研究上旬刊.2006
[2]李家華主編.開啟求職就業之門序言[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
[3]莫運國 1多途徑加強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 [ J ] 1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 2008
[4王守湧. 金融危機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
篇二
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一、金融危機對國際貿易的主要影響
1.貿易結構發生變化
從貿易結構角度看,金融危機對於加工貿易影響最大。一方面,加工貿易屬勞動密集產業,往往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一種貿易方式,一般來講,加工貿易產業鏈相對較短,加工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微薄,企業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獲取利潤,一旦發生危機,企業往往縮減生產規模,甚至是“關門走人”;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為了轉嫁危機,美國通過美元貶值迫使人民幣持續升值,致使出口商品遭受匯率損失,大幅降低低值加工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007年金融危機發生前,我國連續7年,加工貿易佔總出口貿易額的近50%,因此,危機發生後,重創我國出口貿易。不少企業在金融危機過後,原有的加工企業不再回來,地區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的風險。從社會產業升級的角度,幾次危機的經驗表明,危中有機,危機的過程也是淘汰落後產能和粗放型產業的一個優化過程。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危機後,往往吸取教訓,進而推動產業由傳統的製造向創造,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2.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在本國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必然會通過各種形式的限制措施來保護本國的產業,金融危機往往成為發達國家掀起貿易保護的藉口,反傾銷、反補貼、技術貿易壁壘等傳統與新型貿易保護措施成為貿易戰爭的盾牌。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經濟體打擊沉重。貿易保護最易引起連鎖反應,制裁與反制裁使貿易保護愈演愈烈。據商務部資料,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出口產品遭遇技術貿易壁壘呈現增長態勢。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環比增長分別是72.7%、15.4%和8.9%。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55起,增長38%,涉案金額243億美元,增長近8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又進一步加劇了危機。
二、金融危機爆發前主要經濟貿易指標波動情況比較
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有多個方面,每一次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又有很大差別,但是,危機爆發前,總有一些經濟指標的波動總會體現基本的經濟規律。本文選取了GDP增長率、進出口貿易增速這兩項主要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1.進出口貿易指數變化情況比較.
四次危機爆發前5年各國的進出口貿易指數變化,代表危機爆發年份。可以看到四次危機中,大部分國家危機前3~4年貿易指數都發生了較大幅度的變動,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1年,泰國進出口貿易指數大幅縮減近40點。而日本和中國在危機爆發前4年進出口貿易指數便開始下行,到危機爆發前,指數縮減近20點。僅有美國1929年和2007年金融危機中進出口貿易指數基本保持平穩。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每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各國進出口貿易指數必然呈現下降趨勢,而由於美國經濟和出口結構完善,其市場調節能力和應對金融經濟環境變化的功能較強,危機爆發前進出口貿易變化幅度有限。
2.GDP增長指數變化情況比較
四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各國GDP增長的指數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金融危機爆發前1~2年開始,各國GDP增長的指數大幅變化,日本下跌近20點,而泰國跌幅近40點。綜合可見,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要組成部分的GDP增長指數幾乎與進出口貿易指數變化同步,危機發生前即呈現出明顯的、連續性的下降趨勢。而美國1929年大蕭條和2007年金融危機發生前,其GDP增長指數十分平滑,受其國家整體經濟結構影響,美國綜合經濟能力和經濟自身調節功能使其受到危機影響有限,其經濟領域抵抗危機能力強於其他國家。
三、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經濟貿易指標恢復時間比較
1.進出口貿易指數波動及恢復情況比較
金融危機發生後進出口貿易指數T=100注:橫座標T代表危機爆發年份,1、2、3、4、5分別代表危機爆發後1年、2年、3年、4年、5年。資料來源:WTO網站和各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圖4金融危機發生後進出口貿易恢復情況圖3和圖4反映了金融危機爆發對各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進出口貿易的恢復情況。金融危機發生後進出口貿易指數顯示,危機爆發後1~2年時間裡,進出口貿易增長急劇下滑,泰國在1997年、美國在1929年,美國與中國在2007年金融危機中貿易指數反映強烈,1年時間進出口貿易指數下跌20~40點,特別是美國進出口貿易從此步入下降通道,幾乎用了10年多的時間才得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與此相近的是,1989~1996年,泰國年平均出口額增長率為17.1%。儘管泰國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2年進出口貿易實現了恢復和小幅增長,但接下來的2年中出現了二次下探,直到危機發生6年後才得以恢復。中國在2007年金融危機中,進出口貿易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部分地區加工貿易遭到了近乎摧毀性的打擊,到2009年底,中國進出口貿易才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復甦跡象。由此可見,金融危機對各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巨大,特別是,把危機前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疊加,基本可以得出金融危機與進出口貿易的正相關關係,即危機越重、持續時間越長,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越大。
2.GDP波動及恢復情況比較
反映了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GDP增長指數的波動情況,可以看出,危機發生使各國GDP的增長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危機發生2~3年後,影響更為明顯。圖6反映了各國危機後GDP恢復的情況,日本1992、泰國1997和美國2007年金融危機後的GDP恢復時間分別為1年、4年和2年,而美國1929年金融危機重創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GDP才得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整個時間超過了10年。綜合以上分析,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的影響是全面的,其中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較大,它還影響到房地產、金融、證券、工業、商業等幾乎每一個經濟領域,最終這些因素全面的反映到GDP增長指數上。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分析百年來四次主要金融危機發生前後GDP增速、進出口貿易增速等直接反應貿易情況的主要經濟指標波動情況,並進行了相關比較研究,歷史經驗給我們如下啟示:
1.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存在直接而顯著的影響
通過本文的分析和對四次金融危機的對比發現,儘管程度不同,但危機發生前後臨近年份,進出口貿易都會出現顯著的波動,因此,進出口貿易指數的持續波動是危機發生的主要訊號。危機發生後,特別之後的1~2年,各國出口貿易都出現大幅下滑。而進出口貿易的恢復時間也至少需要2年以上,有些國家甚至還會陷入二次危機過程,進出口貿易指數反覆波動。同時,在危機持續過程中,各國貿易保護和貿易爭端加劇,進一步加速了出口貿易的下滑速度,特別是對於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新興經濟體,危機對出口影響更大。因而,防止和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優化貿易結構是重要途徑。
2.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巨大的傳導效應
金融危機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僅在貿易本身,它還據此把影響傳導擴充套件到與貿易相關的金融、商業、實體經濟、就業等領域,進而影響整個經濟體,較為直接的體現為GDP增速的放緩甚至是下滑,而在實體經濟領域,出口下滑導致了大量的靠代工生產的工廠倒閉停業,工人失業,原材料、機械裝置,以至於工廠集中地區的商業都由此受到衝擊,這種傳導效應使得整個經濟陷入惡性迴圈。
3.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必須轉變經濟貿易結構
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必須調整產業結構,甩掉純粹“加工貿易”的帽子,提升技術密集產品出口比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增強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同時,要充分發揮“三駕馬車”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特別是要擺脫對出口拉動的過度依賴,調動國內需求,擴大國內消費對於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比較中,我們也發現,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成熟,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貿易結構更加合理,其受金融危機影響有限,並且在危機後復甦程序更快。而以出口貿易為主的新興經濟體則受危機影響較大,其復甦程序也更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