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聞播報論文範文

  新聞在資訊傳遞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更加關注新聞。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析新聞訊息播報中重音的選擇與處理

  【內容摘要】目前新聞播音行業存在部分播音員對新聞稿件中重音把握不準的問題,從而導致傳播資訊質量受損。本文通過介紹重音的基本概念和正確把握對於新聞稿件播出質量的重要性,進而介紹了新聞稿件中重音選擇時候的一些標準和原則,以及明確選擇後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在本文中通過例項予以說明,更加清晰準確地理解相關概念。新聞播音員明確了這些方法,再加以日常的強化訓練,做到清晰準確播報新聞訊息就離我們不再遙遠了。

  【關 鍵 詞】新聞播音;重音;選擇;處理。

  一、新聞訊息播報中重音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聞播報是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功,也是要求標準最高的一項工作內容,新聞訊息播報的質量影響著宣傳效果。一般情況下,新聞稿件篇幅大多較短,客觀性、邏輯性較強,新聞稿件中的書面語、結構較複雜的句子時常可見,對這些句子的處理,也會給播音員運用有聲語言清楚地傳達新聞事實帶來困難。播音員是通過重音表達突出反映稿件播報目的,如果把稿件的重點比喻成內容的支撐框架,那重音就是框架組成的關節點,由此可見,重音是支撐文章表達重點的基礎。

  受眾在收聽、收看新聞的時候,大多邊聽邊做其他的事情,這就要求新聞訊息播報的主旨清晰、要點明確。為做到清楚,除了在發聲上要做到吐字歸音到位之外,在分析稿件、處理稿件時,應著重處理好重音,找準並正確表達重音是做到新聞訊息播報清楚的必要條件。如果播音員總是把含糊不清的“一大片”內容扔給受眾,那結果必然對播出內容一無所知。所以,從收聽的角度講,重音的清晰播報對主要內容的獲取至關重要。

  二、新聞訊息播報中重音選擇標準及原則

  播音員應首先清楚手中的稿件的具體內容和表達重點,通過稿件文字還原新聞事實,在播報之前不僅做到“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認真做好備稿六步,瞭解了內容、需要強調的地方,自然也就出來了。

  新聞訊息播報中重音的選擇與處理應注意兩點:一是“精”,即重音不宜過多,處處是重音則處處無重音,真正的重音反而淹沒在非重音之中,導致主次不分。重音愈精,語意愈清,目的愈明。二是“準”,也就是說重音要準確。重音的選擇不能只憑語感來把握,而應該在通觀全篇、透徹理解文稿內容的基礎上做慎重確定。重音的錯誤不僅會影響播音員對篇章的理解、傳達,而且也可能會導致受眾對稿件目的、內容的理解出現偏差,甚至與原意相違背。

  除了上述的標準之外,還要以能否突出語言目的為首要內容,綜合考慮邏輯關係和感情表達的需要,有利則取,不利則舍。強調重音的方法儘管是多樣的,但總的要求應該只有十六個字:加強對比、協調適當、講究變化、切記呆板。選用方法時,要從三個方面去考慮:一要準確體現出語句目的;二要依據思想感情的運動;三要符合語流變化的需要。具體地講也就是:要從全篇稿件的高度著眼,達到主次分明;又要從聽和說的正常習慣考慮,不要顯得很生硬;再有就是重音的確定要少而精。這也是運用強調重音的各種方法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1]。

  三、新聞訊息播報中重音處理方法

  在新聞訊息播報中,很多重音都隱藏在語言環境之中,要聯絡上下文,才能判斷那些是重點,需要重音予以突出表達,所以語言環境決定重音的選擇。張頌教授在《中國播音學》一書中提到,重音按位置有十種。這十種重音並不是每種都會經常在新聞訊息播報中用到,掌握好這些重音的選擇運用方法,會對播音表達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在新聞訊息播報中,通過聯絡對比更能讓我們清晰的處理重音。

  1.輕、重加強目的。所謂“重音”,我們很容易從字面上理解是加重的讀音,有了重的自然相對就要有輕的,輕重音一對比,從聽的角度上來講就有了對內容理解的區別;從發音技巧來說,重音音強較強,非重音音強較弱;從脣舌的力度來說,重音詞語的脣舌力度較大,非重音詞語的脣舌力度較小。這種輕重對比處理方法的使用較為常見,但重音的輕與重之間應過渡自然、銜接恰當。例如:“大家好,這裡是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室。”

  新聞播報中的重音輕重處理,直接體現的是語句的目的。通過內容分析,我們瞭解,這裡想強調的是播報地點,中央電視臺有很多不同的演播室,而今天、此時,我們在新聞直播室為大家播報新聞、傳遞訊息,所以“新聞”是這句話我們希望強調的中,按照前面所述的發音技巧,加強音強、脣舌力度,突出“新聞”這一重音,讓聽者清晰的聽到內容,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歧義現象。

  2.快、慢調整節奏。在新聞訊息播報中,廣播的語速平均每分鐘200多字,電視播送訊息的語速則平均為每分鐘250-300多字是較規範的。新聞訊息播報的語速較快,因此吐字也就相應的比較短促,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若放慢語速、拉長音節字元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例如:“美國國家氣象局預測,包括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和紐約在內的東海岸中部地區積雪將達50釐米。”

  而重音表達的第二個重要技巧就是快與慢的區分,通過快慢的節奏變化最直觀的給人以聽覺的感受是語句播報中的加長與縮短,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體會,說的慢的內容相對較容易理解,重音處理中也一樣。對於此類內容較長的句型,我們把重音需要突出的地方放慢語速,不需要強調的內容一帶而過,通過語句的長短處理,體現出節奏的變化,想突出的內容就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內容簡述了地點和事件,我們在聽一則新聞時,希望毫不費力的聽到新聞事件最主要的資訊,這也是播音員、主持人播報工作的目的。所以,此則新聞中美國發生積雪的地點是受眾希望最先了解的,“東海岸中部地區”“50釐米”是主要重音,需予以強調,而“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和紐約”作為次要重音供受眾進一步瞭解新聞事件。

  3.抑、揚豐盈語氣。優秀的新聞訊息播報展現聲音的流動美。新聞訊息播報雖然也要求融入播音員的情感,但和文學作品的朗誦相比要淡得多,播音員始終要站在較客觀的立場上把真實的新聞事件、任務、背景資料等說給大家聽,若聲音啟承轉檯的幅度過太,則易給人不真實的感覺,例如:“在從重慶酉陽開往福建泉州的公路上,一輛載著20多名留守兒童的大巴車正在勻速行駛,孩子們將行程2000多公里去和自己的父母一起過年。我們的記者在中途搭上了這輛大巴車,用鏡頭全程記錄下了他們的探親之旅。”   “20多名”“2000多公里”這些數字在內容中表述,讓受眾對事件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和了解,新年將至,載著留守兒童“勻速”探親過年的一則新聞,需要播音員加深理解,抑揚有致的把事件的內容交待得清楚且富於變化。新聞播報中準確、適當的抑揚變化可以是語言表達更加豐滿,內容表述更為貼切易懂。

  四、新聞訊息播報中重音的理解誤區

  目前,一些播音員在播報訊息時找不到重音,內容連成一片,這主要是對重音的概念搞不清,導致錯誤的選擇重音[2]。

  1.詞語的輕重格式不等於重音:在語言表達中,由於詞義、詞性的不同以及情感表達的需要,詞語的表達中幾個音節會產生輕重的差異,這是我們所說的“輕重格式”。換句話說,詞和詞語的輕重格式是音節與音節的音強比較,由於約定俗成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而重音是以句子為基本單位,我們更多在選擇重音的時候要縱覽全篇內容,根據訊息表達的內容來判斷語句在全篇中的地位,進而考慮該句的表達重點來選擇重音。而詞或片語的輕重格式要以重音為核心,服從重音、服務重音,很多播音員主持人在新聞訊息播報中不對內容加以分析判斷,盲目根據自己的習慣性表達判斷重音,就容易使表達內容產生歧義。

  2.重點不等於重音:在新聞播報中有一種誤區,就是盲目的強調重點,造成資訊量大,使聽者聽過後往往不知所云,一頭霧水。解決方法之一是理解好訊息的導語,因為導語中包含新聞幾個“W”的要素,能夠快速幫助我們理解新聞內容。例如:“今天上午,中國記協在北京召開“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主題討論會,並同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部分重點新聞網站、首都新聞單位等二十五家媒體共同發出“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倡議”。

  這條導語介紹了新聞事件的時間、地點、參與物件以及事件內容。我們通過這條導語可以瞭解事情的重點內容,如果把重點錯誤的理解為重音,那這條訊息的每一個字都需要予以重音處理,全是重音我們反倒不知道哪裡是“重點”了。重音是重點內容的“重中之重”,找到這些“精華”我們才能輕而易舉的理解訊息內容,如果不加以分析,重音突出錯誤,就會使聽者費解了。

  3.重音不等於重讀:“重讀”就是加重聲音朗讀。它只是加重聲音這一種表達方法。而重音是有主有次的,主要重音用加重聲音來處理,次要重音也用加重聲音來處理,就沒有主次之分了。我們之前通過重音的輕重、快慢、抑揚等變化分析重音的不同表達方法,根據全篇和語句內容綜合處理表達才是選擇和處理新聞重音的正確方法。播音員主持人要從傳播目的、願望的高度,明確具體語句在全篇稿件或節目整體中所處的位置和分量,然後再確定語句重音。

  以上的新聞訊息播報中常見的重音處理方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表達過程中也很少單獨使用,經常是根據稿件內容、情感需要、表達效果等綜合因素相互結合使用,且常常在以上基本處理方法的基礎上衍生出許多自由組臺形式,而這些方法、技巧需要在實踐中反覆推敲、用心體味方能運用自如。總之,所謂強調重音、突出重音,都是在對比之中實現的。注意以上所述事項,那麼也就解決好了新聞訊息播報中的重音處理問題。

  註釋:

  [1]王雅茹:《試論新聞播音中的重音處理》[J/OL]

  [2]張 頌:《播音創作基礎》第106頁,[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新聞的情緒化語言播報問題

  【摘 要】當今社會,記者在新聞播報中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其中包括個人主觀性觀點過於強烈、素養低下、感情色彩傾向明顯和記者情緒化播報等。其中,記者的情緒化語言播報問題尤其嚴重。新聞播報是應該嚴肅正式還是詼諧幽默?記者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尺度?這些都是我們要研究和分析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播報;記者;情緒化語言

  對於一名新聞工作者來說,真實、客觀、及時的報道新聞事件最基本的職業素質,其中“新聞敏感性”卻是區分一個普通記者與優秀記者的重要標誌,它是新聞工作者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寶貴素質。它是一種判斷力,當事件發生時,能準確地判斷出“公眾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但是有時會因為新聞工作者的過於敏感而出現偏差,從而使新聞報道走向情緒化,所謂的情緒化是指一個人過於敏感,容易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發生較大較明顯的情緒波動,體現在新聞報道里就主要是出現情緒化語言,報道方向不確定等問題。

  一、幾類新聞播報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新聞中的情緒化語言播報問題

  如今記者情緒化語言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災難和體育新聞的播報中。在體育新聞的播報中、情緒化語言的使用尤甚,譬如籃球和足球。大家一定對2006年世界盃中義大利和澳大利亞的比賽記憶猶新,那場比賽讓我們認識了一個人:黃健翔。

  在比賽中,黃健翔進行了一場充滿激情的解說,其中有這麼一段話“偉大的義大利的左後衛!他繼承了義大利的光榮的傳統。法切蒂、卡布里尼、馬爾蒂尼在這一刻靈魂附體!格羅索一個人他代表了義大利足球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在這一刻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不是一個人!球進啦!比賽結束了!義大利隊獲得了勝利,淘汰了澳大利亞隊。他們沒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隊面前,偉大的義大利!偉大的義大利的左後衛!馬爾蒂尼今天生日快樂!義大利萬歲!”

  那場世界盃比賽後,黃健翔一炮而紅,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他過於激動以至於失去常態,言辭偏頗不符合新聞解說員的身份。也有人說他瘋狂的解說更加生動富有激情,使看球成了一種更為有趣的事,不值得為此上綱上線。不管怎麼說,黃健翔確實開創了一種新的播報體育新聞的模式,即:個人觀點強烈、充滿激情。

  和黃健翔一樣,現在的體育新聞播報越來越富有激情,個人主觀情緒表達明顯。CCTV5 NBA欄目主持人於嘉就因解說NBA的比賽而被網友和觀眾熟知。於嘉,曾主持《籃球公園》、《NBA賽場》等欄目,觀眾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喜歡他的觀眾覺得他的解說有特色、有激情、與眾不同富有魅力,討厭他的觀眾認為他習慣紙上談兵、言辭做作。

  於嘉在解說騎士的比賽時這樣說,“你看看人家詹姆斯,這身體,豁!都長成方的了”,這引起了網友極大地不滿。在2008年奧運會男籃總決賽上,他則有這樣一段話“偉大的科比,偉大的美利堅後衛。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代表了美國籃球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偉大的科比.布萊爾特,美利堅籃球萬歲,偉大的喬丹萬歲!!!和黃健翔幾乎如出一轍的話充分顯示了現在體育新聞中情緒化語言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二***災難性新聞中情緒化語言播報與人文關懷

  災難新聞是一種特殊的新聞形式,它的特殊性註定了它不能和普通的新聞同日而語。災難性新聞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內容本身對於受眾來說具有強大的震撼力,其宣傳價值更是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能夠使受眾產生巨大的衝擊力,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

  曾經很多人就新聞工作者在災難現場是職業操守重要還是道德標準重要展開過激烈的討論,顯然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人性戰勝了理性。災難新聞報道中記者和主持人的真情流露是作為“人”的本能表現,是人性善良的體現。記者、主持人和災民心連心,體現的是濃濃的人情味,發揚著人道主義精神,彰顯了新聞工作者人性美的基本素質。

  災難性報道中情感的融入,深入拓展了新聞的報道價值。記者和主持人在採訪和主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在充滿人情味的報道中深化拓展了新聞價值。2008年5月18日,《朝聞天下》的主持人文靜在播報“母親用身軀為自己的孩子撐起生命並留下感人簡訊”這則新聞時,不禁潸然淚下。央視《早間新聞》節目主持人趙普在播報抗震救災新聞時多次潸然淚下,致使主持工作不得不中斷。對於這些記者和主持人的表現,觀眾並沒認為有什麼不對,反而因為他們的真情流露而更加喜愛和關注他們。

  《長江商報》的記者曾經對文靜進行採訪,問及為何流下淚水時,文靜這麼說:作為主持人,從職業來講,我應該冷靜完成節目。但從情感來講,我有正常的情感,當時就被那種母愛感動。本來鏡頭過後還有片頭和天氣預報,但我向導播示意,沒播報天氣預報,而是走到攝像機後大哭一場,然後拿粉撲擦掉眼淚,平復情緒後繼續播報。文靜的這一段話表現了記者和主持人在災難性新聞的播報中,不僅僅要考慮自身的職業素養,更要考慮一份人文關懷。在很多時候,譬如面對災難,人文關懷比職業素養更為重要。

  二、標準的新聞語言播報與《新聞聯播》

  新聞語言,即通過新聞媒體,向受眾傳播最新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資訊時所用的語言,具有客觀、確切、簡練、樸實、通俗等特點。

  新聞播報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樸實無華:以敘述尤其是概述為主、語言平實、無拖腔甩調、無濃彩重抹。第二,準確清晰:語音規範、字正腔圓、語句規整、層次清晰、語意集中。第三,簡潔明快:感而不入、概述為主、音色明亮、語勢常揚、不悠盪、不拖腔。第四,平穩順暢:無大起大伏、無大停大連、重音少而精、停少而連多。這四點是新聞播報語言不同於其它語言的重要標誌。

  近些年新聞的情緒化語言播報問題越來越突出,是人們企圖突破固有的新聞播報模式的一種表現。提到固有的新聞模式,就不得不說《新聞聯播》。《新聞聯播》的語言模式化情況嚴重,幾乎為固定的語言搭配,以至於網路上出現了很多模仿新聞聯播模式做的惡搞視訊。其中,有人總結了這麼一段話“反對沒有不強烈的,交涉沒有不嚴正的;對抗總是沒出路的,後果總是你來負的;節日沒有不祥和的,婦女沒有不解放的;決策沒有不英明的,路線沒有不正確的;態度沒有不堅決的,措施沒有不得力的;形勢沒有不大好的,觀點沒有不贊同的;成績沒有不主要的,問題沒有不暫時的。”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固定的新聞播報語言模式的不滿。播報語言是嚴謹有模式還是創新有特色,成為現在熱議的一個話題,也是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注意和思考的問題。

  三、新聞播報中的過分渲染問題

  記者在新聞報道時要把握好理性與感性、災難與人文之間的關係,不要過分渲染或故意渲染,也不應一味生搬硬套毫無新意,既要有自己的觀點又要客觀真實符合實際。

  過分渲染不單單是對新聞真實的不負責任,也會對公眾產生不良的影響,影響大眾的情緒。媒體不應該僅僅考慮收視率而忽視新聞播報之後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隨著媒體對公眾的影響越來越大,媒體相應要承擔的責任也就越重,在播報新聞時考慮的也就越多,不能再簡單地只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而忽視其他人。

  2008年10月11日晚哈爾濱鐵路公安局直屬公安處刑警大隊齊新,劉力男等人在酒吧門前與林松嶺,楊森等人發生口角,進而廝打,事件中多人不同程度的受傷,林松嶺死亡。這就是2008年沸沸揚揚的“哈爾濱警察打人事件”,此事件一出幾乎所有輿論都聲討警察濫用職權,隨後一篇新聞報道指出死者林松嶺家境富裕,父親是當地房地產商,舅舅是高官,一夜之間社會輿論發生大逆轉,“濫用職權”的警察變成了“嚴懲紈絝富二代”的英雄。其實死者的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的襪子批發商,並非高官和房地產商,但是在一些媒體的刻意炒作和過分渲染下,事件變得撲朔迷離,即使政府和司法機關公佈了相關的調查真相,也讓人真假難辨。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具有引導社會言論和左右輿論導向的作用,身後站著的是上百萬甚至更多的觀眾,新聞記者代表的是社會正義與良知,要對公眾負責。

  【參考文獻】

  [1]選自百度百科-情緒化

  [2]選自百度百科-解說門 2012年1月26日

  [3]百度知道-於嘉經典解說詞 2009年7月6日

  [4]北京新房網-汶川地震中的感性主播 2008年5月22日

  [5]百度文庫-新聞播報的語言特徵及相關技巧 2009年12月27日

  [6]華網文學論壇-新聞聯播的語言,網友大總結 2003年7月29日

  [7]選自法制網,哈爾濱警察打死青年案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