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論文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初探

  摘 要: 高校要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改革,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發揮應有作用。

  關鍵詞: 形勢與政策 教學目標 內容體系 主要任務

  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指出,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重要使命,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定的整合,形勢與政策課的地位在高校中進一步凸顯,各院校普遍將形勢與政策課列入教學計劃,以開設常規性課程或者進行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教學,對大學生正確認識世情國情,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高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總的來看,由於認識不到位、課程定位不明確、執行機制不合理等原因,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欠缺,教學效果與開設課程的初衷還存在較大差距,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增強其實效性,有利於發揮形勢與政策教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進作用。

  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和認識形勢與政策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瞭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程序中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形成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能力目標

  讓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形勢,並透過複雜的形勢和現象看其內在本質;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素質目標

  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立場,理清對國際國內大是大非、利害問題認識的思路,自覺抵制錯誤的思潮和言行。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體系

  高校要合理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體系,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巨集偉目標的信心和責任。筆者認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體系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一基本理論

  主要包括:科學認識和分析形勢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基本理論教育主要是促使學生學會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形勢,並透過複雜的現象看到其內在本質;全面準確地瞭解黨在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時所依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原則,提高學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覺悟。

  二基本形勢與基本政策

  主要有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及總體發展趨勢;國際形勢與大國關係;我國的國情國力、政治經濟形勢;重要會議精神;重大改革舉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規等。基本形勢與基本政策教育要著眼於幫助大學生增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

  三熱點問題

  該部分內容是“形勢與政策”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所普遍關心關注的。通過對熱點問題的解析,不僅要使大學生對這些問題“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課教師在講授國內外熱點問題時,一定要講清問題的背景和來龍去脈,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在國內國際形勢變化中所處的位置或所產生的影響;要講透問題的實質,把握黨和政府的原則立場,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和處理“熱點”問題,避免採取偏激行為;要講明分析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辯證分析熱點問題。

  三、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主要任務

  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形勢與政策教育既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時事新聞,更不是簡單地講評國內外大事,而是要通過教育教學幫助學生夯實思想理論基礎,準確瞭解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理性思考和分析當前形勢的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提高學生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分析辨別能力,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二培養大學生的應對問題能力

  形勢與政策課的目標與任務是教育與引導學生自覺地站在正確的立場,學會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學會運用矛盾的觀點、聯絡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觀察形勢、分析問題,並能透過現象認清本質。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向他們介紹基本理論、基本形勢、基本政策和熱點問題,而是要教育學生全面準確地瞭解黨和政府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所依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原則,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覺悟,學會站在正確的立場、運用正確的方法看問題、想問題,提高應對問題的能力。

  三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經濟社會生活正經歷一系列複雜而深刻的變革。形勢與政策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方向,正確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總之,各高校要不斷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研究與思考,提高對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改革,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發揮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號.

  [2]張若飛.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課程建設探析[D].華中師範大學,2003.

  [3]張利.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意義[J].浙江工商職院學報,2006.3.

  [4]熊培西.論加強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要性[J].大眾科技,2005.11.

  範文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

  【摘要】高校開設《形勢與政策》課,對大學生了解世情、國情,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覺悟等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從總體上看,這門課程的建設和發展還很不平衡,本文就筆者的教學實踐進行探索,思考了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效果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 教學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67-02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學生思維活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其實他們對《形勢與政策》課是有較多期待的。所以,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好地開展《形勢與政策》教學和課程建設,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現實需要。

  一、《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是以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進而介紹國家政策為內容的政治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實際上包括形勢教育與政策教育兩個部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形勢教育是基礎,政策教育是歸宿。首先,高校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國內外形勢,並能客觀公正地分析原因,從而準確把握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此基礎上,要使大學生進一步理解國家的政策,增強他們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自覺認同,幫助大學生正確地完成其政治社會化。因此,在形勢與政策教育過程中,形勢教育與政策教育是兩個不能分割的部分,要以分析形勢的方式來闡明國家的有關政策,把這兩個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有效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地順利推進,意義深遠。首先,《形勢與政策》課就是要堅持用正面教育佔據意識形態的主流,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知教育、政治情感教育、政治態度教育,從“三觀”等方面培養學生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喚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其次,《形勢與政策》課為大學生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積累必要的知識和閱歷;增強他們對資訊進行綜合判斷和多維度分析的思維能力,進而能夠利用個人成長髮展所處的社會環境,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感。

  二、《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困境與問題

  《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是緊跟國內外社會形勢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完善,所以熱點和難點多,客觀上給高校原本一向遵循的系統化教學模式帶來較大挑戰。具體體現在:

  一是表面上將其作為公共必修課進行排課,但實質上並未按公共必修課進行建設,在組織機構、課程建設、師資構成等方面管理失範,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質量。二是教師隊伍建設缺乏統籌。《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涵蓋面廣、變化快、難度係數大,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較寬的知識面。而實際情況是,這門課的專職教師少、兼職教師多,缺乏系統的教學研究;青年教師多,教學經驗較欠缺,對國內外形勢與政策很難全面把握。三是教學方法滯後,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多媒體形式上沒有進行聲、光、電、視訊、動畫、連結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在教學效果上,往往生動性差,缺乏對學生自我思考的引導,無法帶動課堂氣氛。

  三、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效果的對策

  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在課前、課中及課後對學生反饋的資訊進行了深入思考,建議高校應從以下三個維度來積極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首先,注重教學的多樣性與實踐性,以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多樣性體現在:1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在教學中,可讓師生互相提問。而對於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可採用討論、辯論等形式,教師及時進行點評總結。在討論中允許不同意見和觀點的交鋒,教師對整個討論過程只進行隱形的控制和引導,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2讓教學與學生社團的活動相融合。我們鼓勵將結合校情及學生最為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等內容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將課程與學生社團融合,就是讓學生社團參與到形勢政策課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來。目前,高校的社團開展各項活動必需跟學校的政策及要求保持一致,這一點完全能夠與形勢政策課程要求相匹配。在授課時,當涉及校情,比如解讀學校如何領會中央精神具體實施“我的中國夢”活動方案時,可與相應的學生社團共建。課前,教師組織學生蒐集資料,完成相應的準備工作;課堂上,由專任教師或社團學生骨幹進行講授,組織社團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課後,還可將教學成果應用到社團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有效地銜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3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輔以豐富的音像資料,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充滿感染力和滲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性要求課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將課堂拓展到社會上。比如,到改制發展較好的國有、民營企業參觀訪問,組織學生到農村瞭解國家的三農政策,聽聽農民對三農政策的感想等。這種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接觸社會、瞭解社會、認識社會,增強他們分辨是非和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

  其次,加強師資隊伍和課程建設。具體表現為:一是樹立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團隊建設目標。《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要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樹立系統觀念,科學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功能,同時要關注社會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及時、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二是遴選、配置好團隊帶頭人和團隊成員。團隊帶頭人是團隊的核心人物,其作用主要是設立團隊目標、制訂建設計劃、配置教學資源、建立科學制度等。《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團隊的遴選一般要符合高學歷、高職稱的條件,要注重帶頭人的政治素養、協調能力、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針對《形勢與政策》教師隊伍來源多樣化的特點,配置團隊成員時要注意職稱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個人偏好等方面的搭配。三是精心設計教學專題。應圍繞《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目標確立專題,在專題選擇及講授過程中,切忌只講形勢不講政策,講形勢是入門,講政策是落腳點,知識傳授是途徑,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將落腳點歸結到黨和國家正確的方針政策上。專題設計要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特點和關心的熱點設定,如針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應設立與校情、市情、省情發展有關的專題,讓大一學生儘快從高考中走出來,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社會發展觀。而針對大二、大三學生就要系統地鍛鍊其分析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確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專題。針對畢業生就應增加就業形勢與選擇等專題,為其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專題設計要使固定專題與變動專題相結合。固定專題是指我們每年根據國家教育部下發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並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教學大綱及專題;變動專題要求我們做到隨機應變,對重大政策的出臺以及突發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調整。

  再次,要認識到體制建設是保證。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必須建立健全領導、管理體制以及工作機制,實現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規範化和制度化。1建立有力的領導體制。高校要成立由黨、政、工、團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形勢政策教育領導小組,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工作的巨集觀指導。2建立協調的工作機制。形勢政策教育是高校的整體工作,這就要求各部門共同行動、密切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黨委是高校形勢政策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門,應該負責對全校形勢政策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劃;團委要負責組織課外其他形式的學習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工作部門應負責學生思想動態的分析和把握;教務部門則負責教學計劃的制定、課堂教學的安排、教學效果的考核等。3加強完善管理體制。我們要充分認識形勢與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施教學的複雜性、艱鉅性,樹立大德育觀念,不斷完善管理體制。一是把它切實看作一門教育學科,遵循教育規律科學建設、管理;二是不能把它當作純專業性的教育學科,而要視其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科學的統籌協調。只有從上到下理順教育管理體制,各個機構、部門各自為政又相互配合,才能確保形勢政策教育從教學目標、課程安排、內容設計到授課方法及課程考核等方面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11-17

  [2]杜峰,袁文.拓展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新途徑[J].中國青年研究,20091

  [3]翟翠玲.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